于燕平
【摘 要】分析近電類專業課程改革背景,以電氣化鐵道技術專業的電子技術為例,從理論、實踐、教材、企業用人需求、師資等方面入手對專業改革進行剖析。
【關鍵詞】近電類高職專業 電子技術 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3C-0059-02
隨著電子工業的飛速發展,電子技術已滲透到幾乎所有電類、近電類專業,如數控技術、機械制造、移動通信技術專業等,以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電子技術也是電氣化鐵道技術、鐵道信號、鐵道機車車輛等鐵道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近些年,高職改革一直是熱門的話題,對于電子技術這類基礎課程也涌現了一大批教改論文、精品課程、優秀教材等,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大量的研究成果大多是針對諸如電子信息、應用電子技術等電類專業,這些專業對學生課程學習、動手能力的要求都較高,而對于近電類專業學生來說,專業要求不盡相同,沿用以往電類專業改革方法必然會存在諸多問題,如何探求一條真正適合近電類的改革之路勢在必行。
一、近電類專業電子技術課程改革背景
電子技術主要包含兩大內容:模擬電子技術和數字電子技術。對于電類專業,一般安排100-120學時,而近電類專業為了滿足其自身專業發展需求,并不需要學生具備太多的計算和設計能力,因此在專業基礎課程的學時設置上一減再減,由原有的84學時,一直減到60學時左右,甚至更少。與此同時,目前對近電類專業該類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教材大都選擇電類專業教材,涉及面廣、內容多,鑒于學時的大大縮減,因而教學只能挑出某些內容,實驗也只能是匆匆了事,既不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也不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再者,高職學生本身基礎較差,特別是缺乏實踐的理論課程,對于這樣的學習方式,不但不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反而引起學生對電路知識的反感、排斥。
二、改革的內容及策略
近電類專業電子技術的改革就是要找到真正適合學生發展的、專業發展的新思路,為學生在后續的學習和工作中打下堅實的基礎。下文以電氣化鐵道技術專業為例進行課程的改革。
(一)重視課程體系的連貫性、完整性,精挑教學內容
1.定制理論教學內容。根據專業要求,整合和重新規劃教學內容。對于電氣化鐵道技術專業來說,教學的重點不在于要培養學生很強的電路分析、維修和設計能力,而是更側重于知識的連貫性、完整性。
由于學時的限制,只能選取某些重要的知識點進行授課,學生學完后感覺知識凌亂,很難理解、消化,不知“為何學習,學為何用”,很難提起學習的興趣,漸漸地放棄了對課程的學習。這就導致學生基礎打不牢,在后續的專業課程中如繼電保護、遠動控制技術等的學習中感覺非常吃力。究其原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一是電子技術這門課程知識較深奧,元器件內部結構很難直觀描述。二是學生認為自己不是電子類專業,將來也不從事相關行業,覺得“不學也沒影響”。三是學生的計算能力、理解能力欠缺,學起來也吃力,索性放棄。四是學生由于初入專業,沒有現場經驗,把握不了哪些知識需要,哪些不需要。因此,有必要為這些專業專門定制合適的教學內容,結合專業發展及后續課程需求,把所學知識與現場工作緊密結合起來,把零散的知識點串起來,幫助學生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解決了學生不需要花太多課時系統的學習課程,也能對知識的連貫性、完整性有明確的認識,幫助學生及早地深入專業,為將來在專業課程學習中打下堅實的基礎。圖1為電氣化鐵道技術專業電子技術課程結合現場知識的關聯圖。
2.改革實踐教學內容。近電類專業的實踐教學由于課時的限制,往往只能開展一些儀器設備的認識、基本操作之類的實驗,一般不開設相應的實訓課程;并且,近電類專業的電子技術雖是專業核心課程,但由于專業目標各有不同,因此學生學習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不盡相同,對電路的設計、維修等動手能力基本不做要求,所以本門課程的實驗并沒有具體的要求。另外,各學校在實驗室的建設時,追求不重復建設,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所以實驗實訓室都是處于共用狀態,造成了“學生多,設備有限”的狀況。即使倡導實驗室全天開放,面對學校數以千計的學生也難以滿足實踐需求,再加之,近電類專業學生沒有電子設計大賽等賽事的刺激,學習主動性嚴重欠缺,使得其實踐教學幾乎不能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課程。因此,有必要引入新的教學方法、教學資源,彌補實驗課時、場地條件不足的情況。
在課程教學中引入Multisim、Proteus等仿真軟件,由教師專門設計實驗內容和步驟,旨在讓學生對深奧的、不便理解的知識,利用仿真軟件能更直觀的觀察電路的狀態、參數的變化等,理解電路的工作過程。對所學知識讓學生在課余時間以課后作業的形式完成對知識的梳理,把一個個的知識點改編成實驗通過建設慕課、微課等,讓學生能在課余自學相關的課程知識,這樣既不需實際的實驗設備就能較好地幫助學生完成課程的學習、理解。
3.教材建設與改革。隨著高職教育的不斷得到重視,涌現了一大批的優秀教材、教改教材,高職教材改革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但不管使用哪種改革手段,現有的教材仍存在兩大主要問題:一是主要知識仍沿用本科教學的知識系統,或把知識重新羅列,或在原來的基礎上引入實例;二是教材基本只針對主流專業的相關技術與知識,如《電子技術》教材多面向電子類專業。而近電類專業師資薄弱,重視程度也不夠,導致近電類專業只能與電類專業共用教材,教師從中挑選出部分知識進行講授,至于與專業實踐的結合就全憑教師本人的擅長與發揮。
編寫各近電類《電子技術》教材,須專業教學團隊齊心協力,結合本專業的知識需求,挑選出相應的知識,根據現場對知識的應用情況、實例,重新整合、編制教材,解決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困境,有了專業作為鋪墊,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大部分學生的排斥心理。也使學生在沒有真正進入專業學習階段就能較清楚地了解將來的工作場景,為專業學習打下牢固的基礎。
(二)結合企業用人需求,適時調整教學計劃
企業用人需求逐年變化,現場技術的日新月異,企業的用人制度、專業需求也不斷更新。在改革的過程中,切忌只為改革而改革,要時刻緊跟行業發展需要,適時調整專業計劃、教學計劃,保證培養的學生始終走在行業技術發展的前沿,特別是像電子技術這類課程。電子業的飛速發展,技術更新換代的周期更短、更迅速,只有緊跟現場需求來培養人才,才不致于學校教育與現場脫節。因此,在制訂教學計劃時,邀請現場專家和一線的技術人員核定教學計劃的科學性和實用性,及時調整和更新相應知識,為學生將來就業以后能迅速適應崗位建立牢固的知識平臺。
(三)構建“雙師型”教師隊伍,聘請一線專家授課
學校教育全靠精良的師資隊伍,所以師資的成長是學校必需的發展之路。作為近電類的師資,特別是電子技術等課程的教師,不僅要掌握電子技術的發展方向,更要清楚專業的發展需求。因此,構建“雙師型”的教師隊伍,才能更好地掌握現場技術新動向,才能更好地培養符合現場需求的人才。聘請一線的專家進行授課,把現場的新技術、新工藝直接傳遞給學生,讓他們零距離地接觸現場,避免了學校教育的“空中樓閣”,不著實地。
(四)逐漸完善學生的學業考核制度
電子技術課程改革僅僅從教學、師資、專業計劃制訂進行改革還遠遠不夠的。眾所周知,高職學生基礎較弱、自覺性差,沒有好的激勵制度很難觸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改善現有的學業考核制度勢在必行,找到行之有效的考核制度是課程建設的重要一環。
高職學生的培養目標,不論專業大致都是要他們將來能從事相應行業的某些工種,提高動手操作能力是主線,對于近電類專業即便不刻意追求學生對電路的設計、維修能力,但隨著電子技術在各行各業的深入,這些專業的學生仍需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儀器儀表的使用,電路的工作過程等。為了讓學生不排斥對本門課的學習,應制定一個符合學生學習規律的考核制度。把平時表現(包括出勤、課堂表現等)、作業完成情況、理論和實踐都計入考核范圍,理論考核旨在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實踐主要考查學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儀器儀表的使用等,另外還包括運用仿真軟件完成一定的綜合設計實驗等,最后按照比例來計算學生的綜合成績。
三、結語
通過對電氣化鐵道技術專業一年多的改革來看,學生在學習課程時,結合適合課程內容的現場知識,由于涉及學生將來就業的現場,學生積極性很高,學習主動性就自覺地提高了。在課程學習中教授學生對仿真軟件的使用,布置相應仿真作業,幫助學生在課后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在電路分析時總是少不了數學計算,這讓學生感覺較困難,這也是影響課程改革和實施的最大影響因素。
【參考文獻】
[1]李東.近電類專業電子技術類課程體系構建與內容改革研究[J].才智,2013(34)
[2]湯光華,劉自華,周哲民,等.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電工電子類課程建設探討[J].職業教育研究,2008(3)
[3]馬力平.電子技術基礎教學與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J]. 電子制作,2015(16)
[4]熊建平.高職電子類專業《數字電子技術》課程教改探討[J]. 職業技術,2007(10)
[5]王紅英.高職電子類專業實踐教學問題與對策[J].山西教育(教學),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