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雅芳+陳芳梅+付晶晶
【摘 要】通過對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對高職畢業生需求的分析,明確實踐教學體系構建思路和原則,建立具有專業特色的“社會+專業+實驗室+實訓基地”模式下的靈活的實踐教學體系。
【關鍵詞】社會需求 食品營養與檢測 實踐教學體系 構建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3C-0172-03
現代社會對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而部分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就業卻不理想,此結果反映了高職院校“技能人才”的培養和社會的需求存在著差異。《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必須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發展道路的辦學方針。高職教育更應該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傳統高等教育的實踐教學往往只是輔助于理論教學,作為理論教學的一種印證或延伸。現代的研究者認為,高職的實踐教學體系應該與理論教學體系并重,相互扶持和促進。高職實踐教學體系應該是獨立且靈活的,服務于行業、崗位,加強技能型人才的培養,促進學生就業。本文以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為例進行論述。
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主要針對食品行業發展的需求,以社會、行業和企業需求為導向,立足于廣西食品產業發展趨勢和特點,輻射廣東,培養食品營養與檢測高技能人才。基于此,構建“社會+專業+實驗室+實訓基地”模式下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思路見圖1。
如圖1所示,首先對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社會需求進行分析,對行業內的企業和檢測監督機構發放問卷,得出適應社會需求的專業實踐能力要求。分析能力要求后,將專業實踐能力細分為基礎實踐能力、專業實踐能力、綜合實踐能力、崗位適應能力四部分。再進一步分析這四種能力所必需的詳細技能,從而構建出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實踐教學體系。通過三年的高職培養,學生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獲得相應的崗位技能,從而更加精準地滿足社會的需求。最后通過社會對學生工作效果的反饋再次調整實踐教學體系,形成一個更加靈活、更加貼近社會需求的實踐教學體系。
(一)整體性原則
高職教育的實踐教學體系應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這個整體內,各組成要素相互協調、相互促進、互為依托、統籌兼顧,才能優化整個實踐教學體系,使之更有效地發揮其作用,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二)全面性原則
實踐教學體系從功能上講,不但要培養學生的實踐知識和能力,還應包括職業素養,將職業道德貫穿其中,尤其是食品與人類健康休戚相關的行業,更應該培養學生的良好職業操守。同時,實踐教學體系從內容上還應包括設定目標、體系建立、資源保障、監督管理和評價這五個方面,互相制約、相互促進,從而保證體系建立的完整性。
(三)針對性與適應性原則
基于本校學生就業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立足廣西、輻射廣東的就業指導方針。選取的實驗教學內容要適應廣西、廣東兩地的相關行業領域。
(四)靈活性原則
實踐教學體系一旦構建,并非一成不變,要隨著社會的發展、食品產業對人才需求的變化,隨著新技術、新崗位、新標準的出現而及時調整。
三、實踐教學體系的具體構建
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主要包括實踐目標體系、教學內容體系、實踐資源體系、管理體系和評價體系五部分內容,如圖2所示。
(一)實踐目標體系
如圖2所示,實踐目標體系包括:實踐知識目標、崗位能力目標、職業素質目標。根據對崗位群的分析,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學生主要適應的崗位有:食品化驗員、食品質檢員、食品配餐員、食品工藝員、食品銷售員和食品小業主。部分學生通過自身知識的再提升,還可以做營養咨詢師和食品研發員。因此,實踐知識目標要求學生掌握食品理化、微生物、感官檢驗的基礎知識,食品加工、質量控制、銷售、營養配餐的基礎知識。學生崗位能力的目標要求不但具備不同崗位所需能力,還要具備企業真實環境中崗位能力和適應性。同時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誠實守信、吃苦耐勞、團結協作、勇于創新。
(二)實踐教學內容體系
如圖3所示,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包括:基礎實踐能力、專業實踐能力、綜合實踐能力、崗位適應能力。進一步將這四種能力分為若干個技術組成,再將某項技術細分為若干個實訓項目。最后將項目歸類,分配給不同的實訓課程去完成教學目標。
例如,專業實踐能力分為食品理化檢驗技術、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食品加工技術技術、食品營養分析與配餐技術、食品質量控制技術5種實踐技術。其中,食品理化檢驗技術又包括7個項目,分別為:感官檢測、物理檢測、營養成分分析、非法添加物檢測、食品添加劑檢測、有毒有害物質檢測、食品包裝檢測。具體的實訓項目確定后,將這7個項目中感官檢測、物理檢測、營養成分分成3個項目,劃分給食品理化檢驗實訓課來完成實踐教學,而剩下的4個項目劃分給現代食品安全檢測實訓課來完成實踐教學。以此類推,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實訓課,食品檢驗綜合實訓課、校內技能大賽和產品展示、頂崗實習和暑期實踐就組成了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實踐教學的具體內容。
(三)實踐資源體系
“雙師型”教師隊伍、校內外實訓基地、網絡資源是構成資源體系的三大要素。首先,鼓勵教師深入企事業單位參觀調研,將最新、最實用的技術帶入課堂。同時,聘請校外專家做專題講座,擔任兼職教師,進一步擴充“雙師型”教師隊伍。其次,建立具有真實職業氛圍、設備較為先進的開放性的校內實驗、實訓基地,以滿足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培養要求。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建立了4個專業實驗室,還建立了共享專業課程及基礎課程實驗室,以滿足教學要求。此外,聯系了7個校外實訓基地,以接納本專業學生進行專業認知實習,課程見習及畢業頂崗實習,校企合作共同培養人才。最后,編訂實訓教材,建立試題庫、視頻資源庫,建立了可以共享的網絡資源庫。
(四)管理體系
校內教學管理由教務處和實訓中心統一管理,建立了報備、巡查、監督、整改、落實的管理制度。校外實訓管理由實習實訓科、教師、企業三方組成校企合作指導委員會來管理,并制定了管理制度。
(五)評價體系
實踐教學體系采用了過程式的評價體系,提高了評價的科學性和有效性,能更具體地指導學生改進實踐操作。假期實踐報告評價、實習單位評價豐富了實踐教學評價內容,使得評價更為立體。社會對學生工作的反饋,可以及時糾正或者調整實踐教學內容,使其更加適應市場需求。
實踐教學體系貫穿高職教育的3年,工學結合是實踐教學的主基調,無論是校內還是校外的學習,企業文化、職業道德都會滲透到實踐教學的每個環節。如圖4所示,基礎實踐能力安排在第一學年,由有機分析化學、食品化學、現代儀器分析等9門課程完成,除此之外,又單獨開設一門食品檢驗基礎技術,安排在基礎課程學完之后,將9門課程的基礎實踐能力無縫連接,再次強化和整合,鞏固學生的基礎實踐能力。第二年完成專業實踐能力的提升,由食品理化檢驗、食品安全監測、食品加工技術、食品安全和質量控制等8門課程完成,同樣,單獨開設一門食品檢驗綜合實訓,安排在專業課程學完之后,將8門課程的專業實踐能力無縫連接,再次強化和整合,鞏固學生的基礎實踐能力。在第三年完成畢業頂崗實習,通過職業資格證書的考取和企業對學生的反饋,檢驗實踐教學體系的運行成果。在教學方法中,引入“翻轉課堂”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先在課下自學實訓知識,在課上老師來解決學生所碰到的問題,從而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并提升學習興趣。在教學手段上還增加網絡的應用,通過QQ、微信、BBS等平臺,用微課、視頻解答問題,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
由上述來看,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具有以下特色:其一,體系全面且靈活,從社會需求出發,更適應職業崗位的實踐。體系最終是由一個個獨立的實訓項目組成,通過教學評價信息的及時收集,靈活地調整實訓項目,更加契合社會、行業的發展。其二,職業道德、素養訓練始終貫穿整個高職教育,使企業文化滲透到實訓項目中,使學生建立職業認同感,更快地融入企業。其三,開設食品檢驗基礎技術和食品檢驗綜合實訓兩門課程,使得分解的每個實訓項目做到無縫連接,便于學生對做學技能的梳理和整合,達到強化和鞏固知識的目的。
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經過3年的實踐,并且經過不斷完善,構建了“社會+專業+實驗室+實訓基地”模式下的實踐教學體系。用人單位對該專業畢業生的反饋良好,食品檢驗工職業資格證通過率94%以上,初步證明在此實踐體系下培養的學生得到了社會的認可,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就業,更有利于服務社會。
【參考文獻】
[1]趙云偉.高職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4(15)
[2]姚永聰.高職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研究[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2
[3]付晶晶.高職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構建研究[J].廣西教育,2014(11)
[4]于雷.產學研一體化推進農業院校食品類專業校內基地建設[J].高等農業教育,2008(10)
[5]呂修海.校企共建高職工科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研究與實踐[J].高教學刊,2015(10)
[6]郭亞利.以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7)
(責編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