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嵐
【摘 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構建高效課堂,可以采取以下策略:重視朗讀的作用,用情韻熏陶學生的性情;發(fā)揮多媒體的作用,引導學生求知的興趣;用合適的學習方式,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火花;用微笑架起溝通的橋梁,營造和諧快樂的課堂氛圍。
【關鍵詞】高中語文 高效課堂 策略 朗讀 熏陶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3B-0076-02
高效課堂,就是在語文教學中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課堂教學的功能和作用,最大限度地在課堂內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書育人的目標,讓課堂教學獲得最大的效益。同時,在教學中讓學生性情得到熏陶,求知欲望、思維火花被激發(fā),有快樂的學習氛圍。高效課堂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技能的增進,更是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及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表現。那么,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構建高效課堂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
一、重視朗讀的作用,用情韻熏陶學生的性情
朗讀是語文教學中優(yōu)秀的教學方法,也是語文教學中重要的閱讀形式之一。它把無聲的文字化為有聲的語言,再現文章的思想內容。它既是訓練和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基本手段,也是語文教學追求的目的之一。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p>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本蛷娬{了朗讀的重要性。在讀中感受文章蘊含的思想情感,作品的情韻無形中對學生起到熏陶的作用。例如,學生在朗讀中細細品味陸游《書憤》的滿腔悲憤、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的淡雅閑情、李密《陳情表》的祖母情深等,就能體會到其中的真情。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崩首x可以通過聲音觸動心靈,引起心靈的共振,達到理解的目的。好的朗讀本身就是對課文極好的詮釋。例如,學習白居易的《長恨歌》一課,如果光靠老師講解,會覺得課文冗長難懂,而聽錄音、有感情地去讀,就會深切體味到作者在詩歌中對李楊愛情悲劇的描寫,既有諷刺批判,又有同情歌頌之情。
教學優(yōu)美的散文,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到文字的優(yōu)美,蘊含在文字中的哲理情感。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朗讀中我們感受到荷塘月色優(yōu)美的畫面,也體會到朱自清不著痕跡地表露了自己“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的思想感情。教學韻味十足的古詩詞,只有朗讀才能夠體會意境理解詩人的情感世界。例如,李清照《聲聲慢》這首詞,反復的朗讀體會那種“尋尋覓覓”下意識的動作、“冷冷清清”的處境,以及“凄凄慘慘戚戚”的心理,作者那種老年無依、失落孤寂之情學生就感同身受了。教學晦澀難懂的文言文的時候,讀更是必不可少,只有反復地讀,把古人創(chuàng)造的晦澀的文字讀通了,才能知道作品表達的思想情感。就算是枯燥無味的說明文、或者是一篇現代小說,也會有精彩的段落和句子讓學生讀。
不管是讀名著經典,還是讀優(yōu)美文章,能讓學生沉浸在優(yōu)美的氛圍中,凈化思想,陶冶情操,提升審美能力,這就是非常高效的朗讀課堂教學方式。因此,語文教學中,朗讀做得好,語文課堂就會變得高效。
二、發(fā)揮多媒體的作用,引導學生求知的興趣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fā)展,課堂多媒體教學逐漸走向普及化。多媒體讓語文教學擁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課文的朗誦,我們可以下載音樂,進行配樂朗誦,或者是下載名家朗誦視頻,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誦讀的魅力;甚至可以用多媒體展示課文的有關背景資料、影片、錄像等。我們還可以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與教材密切相關的情和景,制作成聲像并茂、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的課件,教學的時候直接刺激學生的感官,這樣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興趣了,自然而然就產生求知的欲望,也就調動了他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學習古詩詞的時候,配樂朗誦中聲情并茂的聲音,很容易帶學生走進詩詞的意境,賞析的時候學生就容易體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學習小說的時候,多媒體的作用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例如高中必修三的《祝?!贰读主煊襁M賈府》,必修四的《竇娥冤》《雷雨》,必修五的《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這些經典小說,都被拍成了電影電視劇,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下載與課文相關的片段給學生看,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堂教學讓學生興趣盎然,他們就很容易理解人物形象以及小說的主題。
總之,利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也是語文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和要素,教師在課堂中巧用多媒體技術,使教學形式和教學方式都變得靈活多樣了,也徹底改變了課堂傳統(tǒng)教學“粉筆+黑板”的方式,生動有趣的教學形式更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產生求知的欲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三、用合適的學習方式,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火花
語文新課標要求語文課堂是以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主體性為主要目標的課堂,強調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和主體人格,讓學生在參與中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創(chuàng)新。這即是我們說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樣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誘發(fā)良好的思維情感,可以使學生的思維更積極,感知更敏銳,想象更豐富,記憶更牢固。現在流行的先學后教,就是著力開啟學生的思維,讓學生主動地提出問題,敢想、敢問。主動參與是創(chuàng)新學習的前提和基礎,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火花,自然過渡到合作探究的氣氛中學習。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這話運用到我們的教學中,就是告訴我們要抓住這一需求,引導學生進行教學“再創(chuàng)造”活動,創(chuàng)設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圍,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提供給學生充分發(fā)展的時間,使每位學生都能獨立思考,敢于大膽創(chuàng)新。
不能讓學生思維“活”起來的課堂只能是一潭死水,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氣氛中學習,就是激發(fā)學生思維、讓死水變活的最好的學習方式。筆者教學小說《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時,充分運用導學案引導學生做好自主學習,在課前重溫小說三要素的知識,大致了解《水滸傳》這部作品以及和課文相關的情節(jié),激發(fā)學生探究課文的興趣;課堂教學上,分析林沖這一人物形象,探討林沖思想性格轉變過程這些問題,以學生討論交流解決進行合作探究學習,學生參與意識感非常顯著,思考的火花輕易就被激發(fā)出來,學生的思維也隨之動起來、活起來。能激活學生思維的課堂是高效的語文課堂。
四、用微笑架起溝通的橋梁,營造和諧快樂的課堂氛圍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在世界上,除了陽光、空氣、水和微笑,我們還需要什么呢?”營造和諧快樂的課堂氛圍,需要看教師教態(tài)的表現,需要師生之間心靈相通,而充滿微笑地去授課,這是一種簡單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教師微笑著走進教室,有利于營造和諧融洽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懷著輕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學習,把興奮點集中在對知識的接受理解上。講臺上,教師親切的笑容是縮短師生距離、增進師生了解、溝通師生心靈的橋梁。在教師微笑的注視下,學生會主動調動自己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真正發(fā)揮其主體作用。學生處在這種輕松愉悅、自在、開心的師生關系與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中,自信心和學習成功的決心也會大大增強,思維更加敏捷,創(chuàng)新的火花也會屢屢閃耀。
源自內心真誠的微笑是愛的一種體現,讓學生感覺到這是對他們無言的關心和鼓勵,是與他們在心靈上的交流,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喜歡板著一副面孔的教師,會讓膽子不大的學生戰(zhàn)戰(zhàn)栗栗,對老師失去親切感,內心更加抗拒老師,從而學習情緒產生消極影響。學生不愿意和老師交流問題,也就失去了課堂的學習效率。
筆者在教學莊子《逍遙游》一課時,讓學生試概括課文大意,莊子的文章比較抽象,而文言文更是增添了難度。開始敢舉手試試的學生不多,面對這種情況,筆者不急不躁,臉上一直掛著期待的笑容,用眼神鼓勵,慢慢地,舉起來的手越來越多,到后來全班同學都躍躍欲試。筆者叫了平時比較沉默的一位學生回答,他剛站起來時擔心地看著老師,筆者投去鼓勵的微笑。這個學生見此信心大增,流利地表達出概括的內容。
老師帶著微笑出現在課堂上,就會在教與學之間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橋梁,就能讓學生在和藹親切氣氛中吸收科學的營養(yǎng)。教師不是靠著一副嚴厲的表情就可以征服學生的,征服學生的魅力是學問和修養(yǎng)。微笑就是一個教師修養(yǎng)的體現,能夠時刻用自己的笑容去面對學生,就是一種征服學生的魅力,也是讓課堂走向高效的途徑。
總之,一堂成功高效的語文課,使我們既能夠成功地調控課堂情緒和氣氛,激活思辨的火花,靈動學生的思維,又能夠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接受自己傳授的知識。在教學中,希望語文老師都能構建高效的課堂,使語文課成為學生創(chuàng)造力馳騁的廣闊天地,時常散發(fā)出思維之花迷人的芬芳。
【參考文獻】
[1]孫洙.唐詩三百首序[M].
[2]陳壽.三國志·魏志·王肅傳[M].
[3]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144
[4]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責編 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