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朋紅?李響
摘 要:傳統文化要在傳承中不斷的挖掘、整理和創新發展。新時代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僅是我們民族振興前進的精神動力,也是我們精神文明和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基礎。
關鍵詞:傳承; 傳統文化; 創新 ; 發展
中國是文明古國,也是禮儀之邦,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孕育出燦爛的傳統文化,而傳統文化血脈一樣澆灌著這片神奇的大地,哺育著這片地土上生生不息的人們。
一、傳統文化要在傳承中不斷的挖掘、整理和創新發展
曾榮獲杭州市風、雅、頌民間藝術展示金獎的《汾口草龍》,《里商仁燈》、榮獲中國杭州西湖狂歡節最佳表演獎和最佳道具獎的《瑤山秋千》等一批獨具淳安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品牌大都來源于當地流傳甚廣的的民間傳說,來源于這塊積淀深厚的文化土壤。《汾口草龍》一經亮相就引來眾多媒體的關注,這也是近些年來,挖掘、創新比較成功的一個民間文藝作品。《汾口草龍》傳相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它是源自汾口鎮的赤川口村的一個民間傳說。赤川口村曾經有過””祖孫進士、兄弟登科””的榮耀與輝煌。據說在明代嘉靖年間農歷八月一個雷雨交加,洪水暴漲,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原來赤川村來龍山下,孕育千年的老龍要出山,可是一旦出山,肯定要傷及無辜百姓,甚至會造成村毀人亡的慘劇,這條善龍于心不忍,于是當晚托夢給本村鄉賢余四山(后任官主:明。河南道御史),說是要急于出山,望他組織村民從屋頂搭好水筧,直與來龍山相接,準備變成一條小龍從水筧里出來,游至小溪然后回歸大海。第二天,余四山組織村民按照托夢的要求辦理,中午時分,雨停下,水退了,天晴了,所有村民平安無事,當天正好是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為了紀念這條善龍,村民利用土材料扎成一條很長的草龍,并在龍身上插滿香火,舞遍全村,以保佑全村平安無事。
《里商仁燈》也頗具地方特色和看點:六條八米長的蝦燈先行出場等候,隨著炮鳴鼓響,一條巨龍隨后舞動而來,在六條蝦燈的引動下,翩翩起舞,幾百盞“梅蘭菊燈”、“寒鵲爭梅”、“荷映紅日”、“風采牡丹”、“玲瓏古塔”等各式奇特燈盞緊隨其后,組成十條長達數里的游燈隊伍。里商的游燈活動也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距上屆秀水節開放后現已成為當地年年搞的頗具當地特色與規模的一項大型活動。除具有濃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外,深受當地百姓及群眾的喜愛,成為繼《汾口草龍》之外,當地對外宣傳的一個品牌。它的起源相傳與商輅有關。里商鄉曾是明朝宰商輅的故鄉。商輅(公元1414—1486年),安弘載,號素庵。曾歷任英宗、代宗、憲宗三朝。成化十三年辭歸故里,居家十年而卒。他一生功績卓著,人稱“一代賢相”,頗得皇上賞識,七十壽辰,故賜禮燈百只賀之,后人為敬崇商輅仁德,特造商輅廟一座,并由皇上賜給的禮燈匯集成龍燈一條,年年春節、元宵舞之,以表對故人祭祀、祈禱年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久而久之,就形成這樣一種頗有地方特色的舞燈活動。另外像姜家旱船也是因民間傳說而頗有地方特色。瑤山秋千、汪宅花轎也都來自當地人們祖輩一直生活著的土壤和與之生生不息的傳統文化淵源。
二、新時期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滋養哺育大地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僅融有先哲們的無窮智慧、還有各地流傳在世代傳承的風俗、絕技絕活、德行禮儀,還有精神與物質賴以生存的和發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礎,傳統文化中有我們生存和發展的精神動力。
新時代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僅是我們民族振興前進的精神動力,也是我們精神文明和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基礎。
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先進生產力和文明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淳安是個文明古縣,但在部分的農村,特別是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文化生活還很貧乏,一些地方愚昧迷信活動抬頭,腐朽思想蔓延,“黃、賭、毒”等社會丑惡現象沉渣泛起;少數地方非法宗教活動猖獗,影響了社會的穩定,始終堅持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弘揚民族優秀文化,摒棄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全面加強文化陣地,文化隊伍、文化活動內容和方式的建設,努力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新時期傳承傳統文化就是要進一步加強基層文化建設,用先進文化占領城鄉陣地,淳安的文化品牌及廣場文藝活動及兩年一屆的秀水節就是一個廣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契機,在各鄉鎮和社區在廣泛發動群眾中組織開展各種群眾性的文化活動,新時期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就要在挖掘地方的傳統文化中,充分發揮群眾的創造智慧, 讓廣大群眾在參與中體會文化的神奇與魅力,讓先進文化在發動、組織、參與中血脈樣滲透融入。
三、讓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要在創新中得到更大的提升與豐富
一直保留和傳承著的秀水節文化展示是一個為新農村和社區文化提供一個充分展示傳承與發展傳統文化的平臺,在這里各鄉鎮較為出色的品牌都已得到創新式的亮相,為新農村和社區文化的建設起到了一定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經過多年的打磨提練和節假日的演出,各鄉鎮與社區的已打造成功一批有影響的文化品牌:汾口草龍、瑤山秋千、姜家旱船、文昌彩龍、威坪獅子、江宅花轎、唐村威風鑼鼓、臨岐露臺、里商仁燈: 望湖社區的戲媒婆、施家塘社區的軍樂鼓、西園社區的手獅、新北社區的巾幗彩龍、李家塢和火爐尖社區的竹馬、南苑社區的紅毛獅、江濱社區的手鼓……等都已成了對各鄉鎮和社區對外推介的品牌, 這些來自民間融入廣大群眾集體智慧和創新的作品,對提高新時期新農村和社區文化方面作出了貢獻,對市民的素質方面的提高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會越來越高,在節慶搭臺文化唱戲中, 傳承傳統文化也應該在創新中得到繼承,只有創新才能不斷地得到提升與豐富,而城市的文化與文明及市民的素質也會在參與中得到提高。
作者簡介:李響,男,浙江省杭州市作協會員,作品散見《聯誼報》《未來作家》《閱讀與寫作》《西湖》《散文精選三百篇》。
陸朋紅,女,作家,詩人,浙江省作家協會會員,副研究館員,作品散見中國作家協主辦的《詩刊》、《人民文學》、中國文化部主辦的《中國文化報》、中國音樂家協會主辦的《詞刊》《歌曲》及全國三十多種刊物《浙江作家報》、《青年文學家》、《浙江日報》等發表詩歌、散文、歌詞、劇本等七八百篇,有文章被《報刊文摘》轉載,著有詩集《千紅之舞》(浙江文藝出版社)、《牽花之手》(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出版),有文學作品在各種大賽中獲獎,有作品收入《新篁詩雨》(浙江詩歌五十年)、《詩典》(1976-2006浙江詩歌三十年)、《鳳求凰》(中外愛情詩三百首)、《中國散文精選三百篇》、《中國歌典精選》等十多種詩歌重要選本和歌詞選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