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大學生感恩教育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本文對感恩教育體系的構建進行思考。針對目前感恩教育中存在的學校和家庭重視程度不足,教學方式方法不合理,家長重視程度不夠等問題,提出構建社會、學校、家庭和學生——“四位一體”的感恩教育模式,以期全面改善感恩教育,彌補感恩教育發展的短板,從而促進高校感恩教育的持續開展,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促進作用。
關鍵詞:感恩教育體系;“四位一體”;高校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4C-0016-02
感恩教育是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升大學生精神品質和道德情操,實現高等學校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都有重要意義。經前期實地調研發現,大學生感恩教育主要受到以下四個方面缺失或不足的影響,導致學校的教育成果不顯著,學生受教育的程度不夠。
一、高校感恩教育現狀及存在問題
社會道德風氣影響:當代大學生思想較為活躍,價值觀多元化,容易受到社會功利思潮影響,過于強調自我價值,集體意識淡薄,感恩意識缺失現象仍然存在,這些都從不同程度上影響大學生感恩意識和行為的形成。在前期調研中發現,大部分學生認為感恩意識是大學生的必備素質,但在實踐過程中,只有17%的學生能夠踐行知恩、感恩、報恩。大學生的感恩意識卻如此淡薄,這個問題值得深思。
學校重視程度不夠:學校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義務教育不應只強調知識教育,應把德育放在首位,不僅要培養成績優異的學生,也應重視感恩教育,不僅要注重專業技能,感恩教育也應納入教學范圍。
家庭教育缺失或不足:一方面,父母的溺愛造就了一批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他們的獨立意識過強;另一方面,家長過于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造成部分學生人格方面的缺失,尤其是對孩子的感恩教育的缺失,使家庭這一感恩教育的主要場所失去本該有的教育功能。
學生個人因素:學生缺乏感恩意識,個體意識較強,集體意識較差。在他們涉世之初就認為來自父母和親戚朋友的關愛理所當然,作為大學生的他們得到了學校或社會的幫助,只要能安心完成學業,順利參加工作,就是對學校、社會最好的回饋。他們將得到的關心與幫助都當作是理所當然,一部分人從沒想過主動知恩、報恩。
由此看來,大學生感恩教育是一項系統的、長期性的、傳承性的教育,要凝聚社會、學校、家庭以及學生個人的力量才能夠完成。所以為提高教育質量、加大教育力度、增強教育成效,應當建立適合當代大學生的感恩教育體系,即:社會、學校、家庭和學生——“四位一體”教育模式。
二、“四位一體”的感恩教育模式
(一)發揮社會主流思想引領作用
90后的大學生是比較容易隨大流并受到外界各類思潮影響的一代,特別是進入網絡時代,QQ、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成為信息傳輸和擴散的平臺。平臺上發布的信息一部分是沒有經過審核或者過濾的,過于開放的社會非主流思潮就更容易導致大學生是非不分,更不用說知恩、報恩了。近年來,新媒體在學校思政工作中更加廣泛地被運用,一些學校的微博、微信平臺逐漸步入正軌,在學生中的影響力逐漸增強。由此看來,我們可以合理運用新媒體的力量,宣傳社會主流思想,增強社會對于大學生群體的思想引領作用。
(二) 強化學校在教育過程中的主導作用
從小我們就知道課前要說“老師好”,課后要說“老師辛苦了”,這些話從小學生口中說出來,會被認為“懂禮貌”,從大學生口中說出來,則會不然。可見,我們的感恩教育不是輸在起跑線上,而是輸在了高等教育的過程中。有不少大學生認為這些感恩行為和語句是稀松平常的,即使不說,老師或者父母也能體會到;更有學生認為,這些語句,自己偶然說出來會被同輩的人恥笑。殊不知,學生的這些想法,正是因為教育者平時沒有對其進行行為上和心理上的感恩教育造成的。身為大學教師,不僅要做到“身正為范”,也要做到“學高為師”。目前,很多高校沒有設立專門的感恩教育或者相關的專業課程,僅僅開設了心理教育課。有些學校即使有專門的課程,也沒有專業的老師授課,從而導致教學效果不佳。學校在感恩教育過程當中應當起到主導作用,所以應強化學校教育的優勢。設立感恩教育課程,教授傳統理念與現代主流思想,同時學校應當堅持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知恩、感恩、施恩是比較抽象的,僅僅靠語言無法達到從心理到行為上的教化。讓更多的大學生投入到施恩、報恩的實踐當中,才能讓他們了解到感恩教育的內涵,從而達到教育目的。
(三) 凸顯家庭環境的影響和保障作用
良好的環境可以造就一個人良好的品格,有的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品格已經形成,想要通過后天的教育去改善或者塑造難上加難。所以在感恩教育的過程中,學生的父母也應當為孩子的成長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為學生的成長成才起到保障作用。有些學生在學校里出現了不尊敬師長、不尊重同學的情況,部分家長總是認為這些都是學校教育的缺失,往往忽略了他們在學生感恩教育過程當中的重要作用。學生在進入大學校園之前,大部分時間是在家里和校園里度過的,很多孩子在很大程度上模仿父母的言行舉止和為人處世。一些學生的不知恩、不報恩的行為和理念,也會來源于父母的教育及行為的影響。所以,為了培養孩子良好的品格與知恩施恩的意識,建立和諧的家庭環境是家長不可推卸的責任。
(四)學生個人變被動受教為主動學習
現在的大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在家嬌生慣養,在學校自由散漫,習慣以自我為中心,集體意識淡薄。這也是導致感恩教育成效低的原因之一。如何讓學生主動學習感恩成為一個難題。學生們在感受到群體力量的同時,善的意識會被激發;當他們看到弱勢群體需要幫助時,他們的施恩潛力會被激發。所以我認為,實踐式自我教育是讓學生變被動受教為主動學習的最佳方式。參與到社會實踐當中的學生,不僅知恩和感恩意識有所增強,實踐動手能力、協調策劃能力也都有所提升。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還提高了學生的感恩意識,從而增強了感恩教育的成效。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過一定的教育內容對受教育者實施的識恩、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然而在教育過程中,教育方不僅僅來自學校,還來自社會、家庭以及學生個人。想要達到教育效果,必須整合四個方面的因素,合理運用各方優勢,才能將教育的受眾范圍擴大,使高校的感恩教育收到實效。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青年項目:高校感恩教育體系構建,負責人:吳倩,項目編號:2015-QN-185.信陽師范學院青年科研基金項目,校級重點項目:大學生感恩教育研究,負責人:吳倩,項目編號:2014-QN-009。
參考文獻:
[1] 柴世欽,肖繼軍. 大學生感恩意識缺失現狀分析及教育體系構建[J]. 教育研究,2010,(1).
[2] 金妍妍,李建華. 當代大學生感恩教育的反思與構建[J]. 現代大學教育,2010,(7).
[3]劉成波.當代大學生感恩教育探析[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
[4]郭屹. 大學生感恩教育探索[J].教育探索,2011,(9).
[5]劉福江,劉琴,申佳. 關于當代大學生感恩教育的理性思考[J].湖南社院學報,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