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連方
摘 要: 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是一個生態系統,要求系統內各因子間和諧共生、動態平衡。教師通過遵循生態學的基本規律,如遷移與潛移、平衡與失衡、競爭與協同規律,能夠形成師生雙方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生態,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實效。
關鍵詞: 高校 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 生態規律
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張杰院士說過:高校意識形態建設,(是)一項意義重大的戰略工程、固本工程、鑄魂工程。不管是高校的領導還是普通的老師,對意識形態的教育都不可掉以輕心。然而從當前的情況看,國內仍有部分人反對或曲解大學生意識形態建設,西方國家也用多種途徑干擾我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確傳播。作為意識形態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得到了社會的普遍關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事關中國道路的拓展延伸、中國力量的積聚勃發、中國氣派的凝結彰顯。
基于以上正反兩方面的觀點與現狀,我們有必要借鑒生態學、教育生態學的知識,從社會發展、學生思想素質現狀出發,遵循生態學基本規律,按照遷移與潛移特征,注重灌輸教學與默會影響;按照平衡與失衡規律,允許課堂觀點交鋒與重視教學引導;借鑒競爭與協同規律,做到有序競爭和協調共生,形成師生雙方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生態。
一、遵循遷移與潛移規律,注重灌輸教學與默會影響
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創始人之一張耀燦教授認為: “理論教育法以馬克思主義的灌輸理論為依據,是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當然,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數字化,人才、知識、觀念、思想甚至是學習方法和技巧的流動都變得近乎同步,信息真假難辨,良莠不齊,因此,必須對灌輸理論進行創造性堅持與發展,才能適應社會發展和人才培養需求。“教育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學生只是這個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個體。個體一定要融入生態系統中,向系統吸取、供給養分,才能達到與其他生物個體的和諧共生,要同外界環境不斷地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才能維持著自己的特定功能和演替發展”①。生態學理論提醒我們要利用不斷發展和更新的信息技術改善教學環境,挖掘和利用有效的教育資源,形成更有價值的知識模塊。教師把教學內容講深講透,讓學生將這些知識獲取、交換、使用和再生,遷移到真實情境中,在知識消費中實現個人成長和增值。
要保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風清氣正,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成為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真理力量與價值力量的輸出場域,用強烈的自信征服西方思想文化的滲透,還必須重視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發揮潛移默化的影響。美國學者杰克遜在《教育生活》中提出:學生在正式課堂上的進步并沒有完全說明學校教育的結果,除了這些之外,學生還從學校生活的教育中獲得了態度、動機、價值觀和其他心理的發展。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社會環境的建設,“高尚的大學精神、優秀的校園文化和良好的校園氛圍能夠透射出其獨特的感染力和強大的凝聚力,潛移默化地影響、召喚師生,浸潤師生的心靈,成為師生巨大的精神財富和精神動力”②。
教育作為一種長期性和繼承性的事業,不可能發生顛覆性的改變。我們當前所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質上與傳統優秀文化是一致的。2014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明確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體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升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作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
從當前和長遠看,理論灌輸和潛移默化都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教學手段,隱性和顯性兩種教育手段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在實踐中,不能割裂二者關系,更不能片面化和絕對化,同時要注重隱性教育的負面影響,加強學校教育資源的有效配置,切實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
二、按照平衡與失衡規律、允許課堂觀點交鋒與重視教學引導
當前,破壞生態失衡的因素主要有三:物種改變;環境因子改變;信息系統改變。具體到教育教學當中,包括學生的自身閱歷、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等的變遷,以及“互聯網+”時代的來臨。正是教育的平衡—失衡—平衡,類似哲學中的肯定—否定—肯定規律,不斷推進教育的革新與進步。課堂教學中重新回歸教育教學的本真,重新發現生命的價值,著力提高思維的品質,不斷形成教師、學生各自發展與互動發展的生態場。
由于以上提到破壞生態失衡的因素,如學生本身、環境本身、信息化時代本身的變化,會帶來人們現有觀念與社會所倡導的價值觀不一致,甚至相違背的情況。如當前市場經濟時代,部分學生以金錢衡量人的成功,并以金錢作為自己的最終追求,為了金錢不擇手段,在課堂學習中也會大談個別人的成功之道,強化自己的非主流觀點。
對此,教師沒必要大動肝火,學生的觀點有其認知偏差,且真理是越辯越明。以我們課題組為例,我們收集了當前學生中呈現的錯誤觀點編成案例,有針對性地運用到相應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當中。通常以學生的悖論為案例,引發學生思考討論,學生各抒己見,課堂活躍,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避免了課堂是老師“獨角戲”的尷尬。教師在課堂上能放得開,不拘泥于原有課堂設計。做到尊重學生個體的自主和獨立人格,師生之間的人際互動能圓融共生,師生精神生態的情感體驗得以豐富、有效思維得以提升。當然,放得開還得收得攏,案例分析是手段,理論入腦入心才是教學目的。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于大學生培養目標來解讀,使大學生明確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大學生義不容辭的任務。其內容的講解,可將當前社會的不良社會風氣作為案例導入,具體落腳在規范性、實踐性上,讓大學生懂得如何在社會生活中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和規范自己的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恢復教育生態平衡或建立新的教育生態平衡需要一定的時間,加上教育的效果滯后,有些平衡失調在一段時間內呈隱性,一時難于反饋、顯示出來,這就要求人們根據平衡原理及科學的檢測方法,主動觀察、分析,采取超前對策,能動地加以調節,否則,將付出昂貴代價。
三、借鑒競爭與協同規律,形成師生雙方可持續發展的一種課堂生態
無論是國家與國家、學校與學校,還是人才之間,從教育生態系統到群體、個體,競爭都是長久存在并導致優勝劣汰。競爭的積極意義眾所周知,競爭對教育者、受教育者都可以產生推動力,競爭可以促進整體教育改革,促進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從相互競爭到協同進化,這是管理者、教育者、受教育者的共同愿望。盡管有時不適當的競爭可能導致相反結果,但對教育生態系統而言,協同進化將永遠是主流。
適當的競爭是激發努力和抱負的強烈動機,是產生自信和自尊的根源。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可以分成小組進行,小組內的合作,組與組之間的競爭。如本課題組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采用小組研究性學習,小組拍微視頻等活動,并根據小組的完成情況相應計入期末成績。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空前高漲,學生要努力尋找獨特的視角來展現自己,并避免與他人重復,小組間的意見如何協調,不僅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知識入腦入心,為人處世的素質也得以提升。2015年,本課題組所在單位喜獲湖南省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性學習成果展示活動優秀組織獎和湖南省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成果展示活動優秀組織獎,這也反映了我們的研究取得的進步。
如果把競爭行為理解為相互排斥,在力圖使自己名列前茅的同時,盡力通過自己的行動,紛擾和阻止別人取勝,這就成了一種非理智的競爭、失當的競爭,其后果是消極的,極易形成課堂群體生態失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成績評定目的不是讓學生分為三六九等,而要讓學生整體素質得以提升。一旦競爭形成,教師引導不可缺少,必須將學生內部的積極性轉化為學習動力,而不是行為上的互相攻擊和人格上的互相貶低。
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沒有競爭、沒有分歧如同一潭死水,教師的任務就是把生態信息流整合,激起學生內心的漣漪,學生的信息同樣會激蕩教師的內心。師生間心靈多次互相碰撞后,真理會呼之欲出,師生間的思想政治理論素質也有會有質的飛躍。
注釋:
①曹劍輝.生態學視角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82-84.
②楊芷英.淺談心理疏導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價值[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4):104-108.
參考文獻:
[1]曹劍輝.生態學視角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
[2]楊芷英.淺談心理疏導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價值[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4).
[3]盧景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生態課堂的形成[J].教育評論,2013(2).
[4]張耀燦,等.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曹湊貴,等.生態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基金項目:2014年度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生態的構建與實踐》(項目編號:14B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