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宇姝 侯薇 劉文洋


摘要:文章分析了目前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結合大學計算機教育的發展和本校實際情況,闡述了課程體系、教學模式、教材、綜合評價體系等方面的改革方案,為提高大學計算機基礎公共課程教學質量,提供了創新的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綜合評價體系;課程體系;教學模式
大學計算機基礎是目前高等院校非計算機專業開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經過多年來對高等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調研和分析,發現明顯存在幾個較為共性的問題:第一,開設的大學計算機類課程涉及的范圍不夠廣闊;第二,對大學各個專業的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培養的針對性不強,不能達到最新形勢下社會對大學生計算機能力的要求;第三,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能適應目前計算機靈活多變的課程特點,因此大學計算機基礎公共課教學改革迫在眉睫。
一、課程體系的改革
計算機教學指導委員會以本科生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的要求作為第一依據,遵照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關于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的章程,結合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我校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如圖1。
將全校專業分為:大農學類、農林經濟管理類及土地資源管理類、農業工程類和文科類四大類。大農學類:重點掌握虛擬植物與虛擬農業、農林數據處理技術、多媒體技術、決策支持系統、農業數據統計分析。農林經濟管理及土地資源管理類:重點掌握決策支持系統、農業數據統計分析、“3S”技術等。農業工程類:重點掌握決策支持系統、“3S”技術、農業數據統計分析。文科類:重點掌握計算機信息技術。從而實現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第一,達到學生能夠完全掌握一門程序設計的基礎理論同時具有熟練編寫程序的技能,并且真正地應用到自己的專業領域;第二,充分理解計算機系統中各個硬件設備功能,靈活使用常用辦公軟件能力并且掌握廣域網和局域網方面的相關理論知識和應用技巧。
(一)第一階段
第一階段是整個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所包括內容:計算機的發展歷史、計算機未來發展方向、計算機系統的組成和體系結構、相關理論術語、計算機的新技術(如大數據、智慧城市、物聯網)、微軟辦公軟件應用技能、windows 7操作系統知識、多媒體技術以及internet網絡知識。
(二)第二階段
為了讓學生在未來工作中真正達到熟練使用計算機技術解決問題,我們遵循各個工作領域和專業自身特性,以切實培養出跟未來工作領域有關的計算機應用能力為目標。本階段的特點:依據大學生未來的工作專業領域,設計更細膩的應用計算機技術的教學計劃方案。根據農業院校自身的實際問題,將全校分為大農學類、農林經濟管理類及土地資源管理類、農業工程類和文科類等四類,分別開設跟相關專業有關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內容。具體方案:農業工程類必修程序設計基礎課程,文科類必修數據庫設計課程,大農學類、農林經濟管理類及土地資源管理類必修智能農業課程、SAS軟件。
(三)第三階段
在保證扎實的基礎和較強的計算機應用能力素質的基礎上,再根據學生的興趣對學有余力的學生進行多媒體技術、網頁設計、計算機維修課程進行引導。本階段采用選修形式。
二、采用多種教學模式
要想真正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應以實踐性教學為核心,實踐是關鍵。通過理論學時的授課讓學生掌握知識,同時還必須通過大量合理的上機實驗課的教學安排,才能培養出實戰能力。因此,根據實驗課內容的不同,可以采用任務驅動、案例教學等多種教學模式,加強實踐教學。
(一)任務驅動教學模式
由于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理論實踐并重的特性,計算機基礎知識又是傳統課堂重點的講解部分,因此將傳統課堂授課、上機操作實踐和在線學習相結合,構建任務驅動教學模式,見圖2。
(二)案例教學模式
案例教學模式必須先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實用的和兼顧趣味性的案例。例如:在Visual Basic程序設計課程中,通過貪吃蛇游戲案例制作,將枯燥的理論知識滲入到貪吃蛇游戲講解中,學生在貪吃蛇游案例中,領悟利用Visual Basic程序設計語言如何解決問題辦法,同時建立在校大學生的計算思維和實踐的能力,從而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
三、立體化教材的建設
經過幾年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實踐教學的積累,我們逐步了解本校學生學習方法,總結出了一套適合農業院校的教材體系。完成了《大學計算機基礎》《大學計算機基礎實驗教程》《程序設計基礎》《程序設計基礎實驗教程》《智能農業教程》等教材的編寫工作。我們依托校園網絡,構建數字化教學平臺。該平臺主要由課程學習和討論、交流兩大模塊組成。在課程學習部分,平臺可以提供講稿、課件、素材、試題庫等電子教學資源,學生課后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在不同時間段進行自主學習,做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必要補充;討論、交流部分,以論壇的形式教師及時在網絡上答疑,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收集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至底向上的教材體系使學生打下了扎實的基礎,數字化教學平臺的搭建,滿足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要求,培養了學生的自學意識。
四、綜合評價體系
傳統的考核形式很難反映大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要建立新型的成績評價和考核體系。理論考試作為課堂教學的考核方法,考試內容涵蓋大學計算機課程知識點,為了確保閱卷的準確程度,同時減少老師批閱試卷的工作量,將原來采用的紙介考卷形式變成電子試卷,并由計算機來完成批卷任務。依據不同的教學環節,采用不同的形式考核方式和成績評定方式。在線教學的考核方式較為靈活,可以采用綜合設計性報告、程序項目設計、專題內容討論、小論文等作為考核方式,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并真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計算機應用能力。
大學計算機基礎公共課作為一門基礎課,如何在新形勢下實現對課程體系、教學模式、教材和綜合評價體系進行合理的改革,使學生達到未來工作行業需求的計算機的應用能力,本文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王光霞,唐慧林.教育轉型形勢下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改革實踐[J].計算機教育,2011,(23):40-43.
[2] 蔣宗禮.計算機類專業人才專業能力構成與培養[J].中國大學教學,2011,(10):45-49.
[3]崔彥君.任務驅動教學法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中的應用[J].廣東培正學院學報,2013, 13C: 65-68.
[4]柳青。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08,(05):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