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孝義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和素質教育的推進,小學數學教學模式也在隨之發生轉變。作為教師,應更新人才的培養觀念,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動手實踐能力和探索精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注重因材施教,以便更好地發展每一位學生的優勢和潛能,為其提供更好的教育。結合課堂教學來談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培養創新型人才這一問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創新型人才
為符合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并關心到每一位學生,促進他們主動學習數學知識。小學階段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比較被動,他們在課堂中對知識點的學習都建立在自己的興趣愛好之上。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在充分尊重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創新教育教學方法,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其創新意識。
一、培養創新型人才,教師需要革新人才培養觀念
回顧以往的一段時期,大家對學生都是以分數來定論,認為成績好將來一定能夠做大事,成大器。然而,隨著現代化社會不斷進步,人才競爭越發激烈,人們才意識到學習成績的好壞并不能決定社會實踐能力。現如今,國家更需要的是有勇于探索精神、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僅有好的學習成績是遠遠不夠的。由此可見,作為教師,我們肩負著培養現代化創新型人才的重大使命,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樹立全面發展的觀念,對學生進行各方面全方位的引導,面對所有學生樹立多樣化的人才觀念,尊重個人選擇以及鼓勵個性發展。
二、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提供適合學生的教育方法
新課程改革之前,小學數學教材和試卷大多是以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主,導致學生缺乏動手實踐能力以及對知識點的綜合運用能力。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味地進行講解,學生則以接受式為主,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大打折扣,導致上課注意力不夠集中,缺乏主動性。因此,教師要打破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創新教育教學方法,以培養創新型人才。
1.充分利用教材
教材知識是在長期積累的經驗和探索中獲得的成果,是我們進一步探索和研究的基礎。作為教師,在課堂上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在教材知識點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填充講解,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根據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和接受能力,把教材中的例題和講解等內容轉化為學生能夠親自參與的數學活動。在教學方案的設計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盡可能多的時間去思考問題,給學生更多表現自己的機會,使學生充分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例如,我在講授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確定位置”這一課時,課堂上給出一部分時間讓學生進行“找位置”的趣味活動。比如,某位學生喊第二列第三行的學生在哪里時,這位學生需要以最快的速度站起來,并說出自己是怎么推理得出自己的位置的,然后自己再隨意說出下一位同學的名字或位置。這樣的趣味課堂活動與教材內容的充分結合使學生積極踴躍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快速掌握這一知識點的學習。
2.加強師生之間的合作,促進溝通與交流
合作意識對于學生的學習來說至關重要,對提高其思維水平和學習興趣起到關鍵作用,這也是教師需要著重培養的技能。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在學習過程需要教師更多地與其進行溝通和交流,與其進行合作學習。這樣能夠使他們更好地適應教學學習,形成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比如,我在講解人教版三年級上冊“長方形和正方形”時,我會就“用兩幅同樣的三角尺,怎樣拼成一個長方形和正方形”這一問題,鼓勵學生上臺跟我一起合作,嘗試拼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方法。在與學生合作的過程中與其交流和溝通拼湊的方法,讓他們在有趣的學習方式中輕松地學習這一知識點。
3.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回顧傳統的教學模式,它是單一且機械化的教育,面對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存在差異的學生,忽視了其個性差異。在此教學中,教師針對不同學生采用的是統一的教學方法且讓其做同樣的練習,導致基礎知識較差的學生跟不上學習的進度,從而產生厭學的心理。由此以來,教師需要針對存在差異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在充分了解每一位學生以及尊重其個性差異的基礎上,對其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案,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總而言之,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在教學中要革新人才培養的觀念并創新教育教學方法,使小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充滿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參考文獻:
[1]劉立玲.小學數學教學的創新教育[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1(5).
[2]胡風麗.運用遠程教育創新小學數學教學[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