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玲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占據了語文的一大部分,成為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們不僅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還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理解語言,學會運用和積累語言,廣泛閱讀課外知識,有效地將課內與課外知識相結合,在讀與寫中提升語文綜合水平。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閱讀教學有效性
閱讀是獲取知識的源泉。在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中,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體現在遵守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實現創新教學,運用創新的教學理念,為學生呈現一個快樂、輕松的教學平臺,使學生在愉快的心情下閱讀語文知識,促進小學生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
一、合理地利用教學材料,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識字、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內容,高年級的小學生基本上掌握了識字內容,教師要重點培養學生在閱讀和寫作上的能力,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依照小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心理特征,運用創新的教學方法,有效地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使學生能夠真正地理解文章的內涵,切實感受到文章的寫作手法,開展問題引導,促進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
例如,在講解《彩色的非洲》一課中,作者以飽滿的人情抒發了非洲驕陽的藍天、植物和動物,以及人們的民俗風情,從多個方面展示了非洲的色彩斑斕。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加清晰地了解非洲,教師課前搜集了關于非洲的資料,結合多媒體教學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非洲的風土人情和多姿多彩的藝術風采,尋找和發現我們國家與非洲的不同。非洲是一個物產豐富的國家。觀看之后,老師提出問題:大家知道非洲人為什么那么黑嗎?問題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各抒己見,互相討論,紛紛說出自己的看法。最后,老師總結告訴大家:是因為他們長期生活在赤道附近,受太陽光照射太多導致的皮膚黑,但是我們不能歧視黑人,教育學生人與人之間平等的道理,擴展性地告訴學生在非洲不僅有黑人也有白人,還有黃種人,激發起學生主動去探索知識的欲望。
二、廣泛閱讀課外讀物,豐富學生的知識面
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學生已經具備了豐富的詞匯量,但是單靠教材的內容是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對知識的需求,教師應當引導學生走進圖書館,閱讀大量課外讀物,將課本知識與課外知識巧妙地結合起來,閱讀中遇到好的詞句和段落及時的進行摘抄,以便于今后能夠更好地運用到寫作中。教師在為學生推薦和選擇課外書時,一定要選擇適合學生成長和發展的書籍,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例如,在學習了《草船借箭》一課,了解到周瑜由于妒忌諸葛亮的才干,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擴展性地引導學生閱讀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學習諸葛亮的聰明才干和神機妙算,教師要鼓勵學生借閱這本書,了解中國古代小說和文化產生的影響,課堂上可分角色朗讀故事內容,使學生真實地感受到人物的形象和故事的情節,利用課外讀物活躍課堂氣氛。通過閱讀后,學習關于三國的歇后語,例如,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諸葛亮草船借箭——滿載而歸;諸葛亮哭周瑜——假戲真做等等,使學生感受到在學習一篇課文的時候,仿佛學習了好幾課內容,充實學生的課堂知識。
三、在自主閱讀中感悟,激起學生心靈的浪花
小學生閱讀的高效率需要教師正確地引導和學生積極主動的閱讀態度,在自讀中感受文章的中心思想,感受作者在寫文章時的心理活動,教師要為學生創造一個屬于學生自由發展的閱讀環境,讓他們邊讀邊思考,邊讀邊感悟,在每一次閱讀中都有不同的感悟,做到在讀中有感情,從而實現思維、靈感、直覺和情緒同時融入閱讀中,使閱讀呈現出整體性和獨創性的特點。一篇文章對每個人產生的影響和感悟是不同的,比如“格外”,有的學生在造句時會想象成:“今天天氣格外晴朗”,而有的學生會想象成:“我把字寫到了格外”,一個是根據字來理解,一個是根據詞語來理解,正是由于學生的內心體驗和思維不同,因此才使詞語顯示出迥異的姿態,教師要激發學生在閱讀中想象,不斷地激發學生潛在的思維能力,促進高年級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在小學高年級的語文課堂中,我們經常會閱讀一篇課文,感受到動人的故事情節,學習到各種不同的思想感情和強烈的情懷,這都是學生在閱讀中運用到了真情實感,流露出自己的情感世界,從不同程度和多個角度領悟到文章的內涵。閱讀不僅僅只限于課內,教師要充分為學生制定課外的閱讀學習計劃,每天在完成作業和所學知識的情況下去閱讀一篇課文,長期堅持下去,不斷地豐富和積累更多的語言知識,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去完善學生的閱讀練習。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全面地為學生創造良好的閱讀環境和創新的教學方法,時刻關注學生在閱讀方面的思考和感悟,在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學習能力,促進小學生語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張維君.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J].教學月刊(小學版),2011(Z2).
[2]謝雨十.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橫向分層教學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