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燕南
摘 要:學前教育對一個人的發展至關重要,良好的學前教育可以為義務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學習能力的培養也應從幼兒開始。幼兒年齡較小,認知能力、理解能力有限,幼兒教學活動的開展必須考慮到這一點。作為幼兒教師,應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運用各種手段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激發幼兒的參與熱情,提升幼兒教育質量。
關鍵詞:幼兒;教學情境;興趣;參與熱情
作為教育體系的初級階段,學前教育對一個人的未來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幼兒教育良好,可以為小學教育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幼兒園作為家庭教育與義務教育的銜接階段,在教育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情境教學,是指老師在教學中有目的、有意識地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體驗教學情境中學習知識、掌握交往技能,促進幼兒心理機能的健康發展。在幼兒教育中采用情境教學法,很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應得到重視。
一、幼兒園教學中情境創設的必要性
由于幼兒年齡小,心智發展還未成熟,他們對未知事物的理解,更多的還是通過直觀感受。因此,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除了一般的教學活動外,情境創設也是常用的教學手段之一。作為一種有效的輔助教學方式,情境教學將兒童難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具體化,便于幼兒理解。教學活動的形式也更具趣味性,有多媒體教學、游戲教學等,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幼兒的參與熱情。通過體驗教學情境,幼兒實現了思維和形象的統一,認識與情感的結合,加強了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二、幼兒園教學中情境創設的策略
1.以幼兒為本,創設適宜情境
教學情境的創設應以幼兒為本,從兒童的特點出發,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智力水平和理解能力。同時,幼兒教師還應結合自己的經驗,結合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接受能力,情境創設應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原則,難度太大學生無法理解,難度太低沒有什么效果,這就需要老師把握好情境的創設。另外,還應根據幼兒年齡的差距,設置不同的教學情境。比如,小班幼兒年齡最小,傾向于用直覺行動思維來思考問題,認知過程很分散,只有看到了并想到了,才會學到。與小班幼兒不同,中班幼兒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對他們的教學,需要將實物和具體的圖片、掛圖結合在一起。幼兒教師應意識到這一點,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
2.提供豐富素材,創設趣味情境
在創設教學情境的活動中,幼兒教師應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素材,比如,各種有趣的圖片、掛圖、玩具等。同時,還應注意培養幼兒對活動的持續興趣,讓幼兒的注意力長期集中在某一內容的學習上,使他們愿意主動去學習,始終處于最佳的學習狀態。在情境教學的活動中,有趣的材料會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參與教學的積極性。比如,在進行繪畫教學時,可以為兒童提供多樣化的材料,比如各種畫紙、水彩筆、畫筆、紙板等,豐富的材料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樂于參與活動,一起創設情境,豐富活動內容。
3.聯系幼兒日常生活,創設有效情境
學習是與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幼兒教師在開展情境教學時,應注意聯系幼兒的生活實際。日常生活中,幼兒需要與外界頻繁地接觸,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里、公共場所。幼兒老師在教學中,可模擬設置真實的生活情境,也可帶領學生體驗生活,通過開展各種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交往能力。比如,幼兒教師可設置“超市購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扮演顧客和導購員,在角色扮演中了解生活,提高交際能力。又如,春天來了,幼兒教師可帶領學生去校園或公園踏春,體會春天的美麗。還可引導學生種植花草,讓幼兒自己動手實踐,從選種、松土、撒種、澆水、移植等,通過種植花草,學生知道應如何培育花草,一方面豐富了知識,另一方面也豐富了生活經驗,也陶冶了自身的情操。生活經驗豐富了,思路也就變得開闊了。
4.采用多樣化教學方法
情境的創設需要一定的教學方法的支持,在幼兒園教學中,可借助多媒體教學和游戲教學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多媒體輔助教學通過對文字、聲音、圖片、動畫、視頻的處理,達到圖文并茂、聲像結合的效果,可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如,在對數字進行教學時,幼兒教師可以制作一個優美的多媒體課件,將數學直觀、形象地展現給學生,還可以結合數字在生活實際中的運用,讓學生明白數字的現實意義。游戲教學是幼兒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幼兒畢竟年紀小,不可能像小學教學那樣正式,很多教學活動都是以游戲的形式進行。幼兒老師可以借助游戲教學,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知識。比如,幼兒老師引導學生開展“老鷹抓小雞”的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明白合作的重要性,要想不被“老鷹”抓住,“小雞”必須團結起來,共同抵御“老鷹”的攻擊。
總之,幼兒園情境教學的方法很多,幼兒教師應以幼兒實際情況為基礎,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靈活設計各種教學情境,讓學生在體驗教學情境的過程中提升自我,使幼兒在情景交融中愉快地探索和學習。
參考文獻:
[1]賈莉霞.談幼兒園教學情境創設[J].小學科學(教師論壇),2012(4):139.
[2]崔溶霜.情境創設在幼兒園語言教學中的應用[J].亞太教育,2015(3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