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會榮
【摘 要】新課程改革理念實施背景下,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成為學校學科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眾所周知,普通高中階段是人的性格、價值觀及人生觀、世界觀基本定型的重要時期。在這個年齡段,高中學生的身心發育日臻完善、自我意識強烈、對個人價值有被認同的渴望、并希望在集體中彰顯個性。這一系列的變化決定了高中生的實際心理需求與人文主義教育理念是一致的,也使高中時期成為給學生一生奠定一個堅實的人文精神基礎的黃金時期。
【關鍵詞】高中語文;培養;人文素養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征。”由此可以看出,語文教改的走向與提倡人文精神的時代要求是一致的。在語文教學中體現人文主義精神是語文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而高中階段是實施人文主義教育的黃金時期。如果說幼教和小教低段的教育任務是培養孩子基本社會行為規范和道德意識,小教高段和初中教育的任務是知識的積累,那么,高中階段的主要教育任務則是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為他們步入社會和繼續學習奠定深厚的人文底蘊。高中階段是人的性格、價值觀及人生觀、世界觀基本定型的重要時期。在這個年齡段,學生的身心發育日臻完善、自我意識強烈、對個人價值有被認同的渴望、并希望在集體中彰顯個性。這一系列的變化決定了高中生的實際心理需求與人文主義教育理念是一致的,也使高中時期成為給學生一生奠定一個堅實的人文精神基礎的黃金時期。那么,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呢?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有意識地作了一些探索,認為教師應轉變教學理念、充分挖掘語文教材人文內涵、營造人文化課堂教學氛圍、創造多樣化語文學習情境,是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的有效方法。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性
目前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一些高中語文教師仍采用單一的思想灌輸法,并沒有為學生留下太多的自主學習權利,這樣不僅影響了學生對語文學的認知能力,也影響了語文教學的質量。與此同時,這種思想性的教學模式,太過于偏執高中語文教師的想法,并不注重學生的要求與選擇,這樣就會導致高中生沒有太多的探究能力和獨特能力,就會降低到高中的升學率。而通過在高中語文教學課程中建構人文性教育,可有效的營造一個良好的人文環境,使其提高高中生的語言交際能力。與此同時只有,被人文環境熏陶的高中生,才能有效的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水平,這樣才有利于中華文明的傳承,所以人文性理念是影響我國社會大眾文化水平高低的重要關鍵。因此,在新課改大環境下,高中語文教學人文性建構,對未來高中語文教學質量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高中語文教師應積極倡導人文性的教學模式,全面提升學生人文素養。
二、新課改下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方法
1.轉變傳統語文教學理念,構建人文教育基礎
轉變高中語文教師的傳統教學理念,是實施人文教育的基礎。但目前一些高中語文教師由于教學思路還過于僵化,跟不上當代高中生學生的各種各樣的新奇想法,這樣不僅會導致語文教學質量差,高中生也更是無法適應新課改的需要。所以在轉變高中語文教師的傳統教學理念的過程中,首先應提高語文教師的教學水平,并對傳統的教學觀念進行更新,特別是學校應求語文教師充分理解人文性建構的最終目的。在高中語文教學課程中,語文教師應轉變自己的角色,并盡可能地提高學生的探究、創新、積極的學習能力,并采取引導的方式對學生的興趣進行提升,使其解決單一枯燥的語文教學模式。與此同時,高中語文教師還應觀察高中生在語文教學課程中的反應,并尊重學生提出想法,最好給予大力的支持,這樣可促進高中生可以個性化的發展,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水平。通過轉變傳統的語文教學理念實現人文化建構,不僅可以使高中生的思想成為多元化,進而也能降低高中生的高考壓力,提高高中生的升學率。
2.挖掘教材人文內涵,喚醒學生美好情操
我們可以通過挖掘教材的情感內涵,教會學生感受各種美好的情感,讓豐富的情感滋養學生的心靈,從而喚醒沉睡在他們心中的美好情操。例如,《我與地壇》中有對深摯而毫不張揚的母愛的感悟,讓人蕩氣回腸、潸然淚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品讀那些感情深沉的文句,幫助學生理解“子欲養而親不在”的痛苦,啟發學生回憶自己生活中體現父母之愛的點滴小事,從而教會學生透過平凡而瑣碎的生活細節去感受父母偉大而深沉的愛,感悟“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情愫。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我們要善于汲取其精華,作為育人的營養。語文是最具人文性的學科,選進語文教材的都是一些文質兼美的經典佳作,這些含義深沉的文字,負載著豐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塑造了眾多富有情操美的人物形象。無論是朱自清與父親的溫暖親情、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執著愛情、俞伯牙與鐘子期的純潔友情,還是余光中的故土之戀、杜甫的家國之憂、辛棄疾的志士之悲,都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最佳教材;無論是追求真理、上下求索的屈原,丹心照史、寧死不屈的文天祥,還是目光如炬、嬉笑怒罵的魯迅,甘于清貧、堅守氣節的朱自清,都是具有美好情操的人格楷模。教師如果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內涵,做好向導,善于點撥,再經學生的反復解讀、咀嚼品味、思索深化,久而久之,必能讓美好的情操如“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滋養學生心田。
3.營造人文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感受人文情懷
教師的愛應該是一種由衷的關愛,它體現在對學生的尊重和珍視,所以我們首先需要營造人文化的課堂教學氛圍。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中,我們都應扮演引導者的角色,而不應將學生當作容納知識的“容器”。同時,堅持“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相統一的原則”,不以標準答案扼殺學生求知、抒發個人獨特見解的積極性,使語文課堂成為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舞臺,讓他們看到自己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在思想、感情、想象力、創造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比如學習戲劇《雷雨》時,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分別認識周樸園、繁漪、魯貴、周平等人物的形象。周樸園懷念侍萍這一點,歷來很有爭議。因此,可設置的論題是:周樸園懷念侍萍有沒有動真情、動真心?能不能簡單地用“虛偽”二字概括?通過對論題的辯論,學生對于這個具有濃厚封建性的資本家有了深刻的認識。同時,大家在交流討論中,也學會了與人合作,營造了互為補充、共同進步的良好學習氛圍。
4.構建多樣化語文學習情境,豐富學生的人文閱歷
我們要敢于打破封閉、狹小的語文課堂教學空間,把學生引向自然、引入社會,讓學生自主地去聽、去說、去讀、去寫,在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創設多樣化的語文學習情境,從而培養美好的情感,形成健康的人格。我們要鼓勵學生走上社會,去感受古代遺址或當地文化景觀散發出的人文氣息。各地的文化遺跡都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經得起我們用古代或現代文化的視角去審視、推敲。語文教師組織學生參觀本地的人文景觀,可以促成古人的文化精神、智慧力量內化為學生自覺學習的動力,并孕育出新的人文精神。我們要不斷創造閱讀情境,讓學生在大量課外閱讀中感悟、體驗。古今中外一流大作家的作品大多蘊涵著崇高的思想和積極、美好的情感,教師要大膽讓學生朗讀、誦讀,整體感知、積累和接受熏陶。
總之,在新課改大環境下,高中語文教學培養學生人文精神,可有效的提高高中生的綜合素質,熏陶高中生的審美能力,培養高中生的美好情感。因而作為高中語文教師必須想法構建良好的人文教育平臺,才能更好地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桂東.展示語文學習魅力,提高學生人文素養[J].新課程.2011年06期
[2]王國兵.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人文精神[J]中學生優秀作文.2010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