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禮仁
【摘 要】小學語文既是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的重點科目,也是難點科目。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如何搞好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是我們廣大小學語文教師不斷思索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語文;新課改;課堂;教學
一、科學有效的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想搞好新課程改革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我們教師必須注重課堂導入。一堂課如同一首優美的散文,開頭便要漂亮,引人入勝;一堂課又恰似一支動人的樂曲,開頭就要定好基調,扣人心弦。課堂導入是整堂課最開始的環節,對于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起著重要作用,導入的成功與否也直接影響到整堂課的秩序和教學效率,導入雖然只是短短的幾分鐘,卻不容忽視。《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教學中,我們在導入新課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教學的實際需求,創設有趣的情境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變“苦學”為“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例如,《桂林山水》可這樣導入新課: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是一個美麗的大花園,而桂林則是這個大花園中一顆璀璨的明珠。那里的山是那么奇,那么險,那么秀;那里的水是那么清,那么綠,那么靜。誰到了那兒,都會被那奇特的風景所陶醉,被那美妙的景色所感染。今天老師就帶大家去走一走,看一看。又如,教學《草船借箭》一文時,我們可以設置這樣的懸念情境導入新課:“《草船借箭》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改寫的。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和孫權各據一方,稱魏、蜀、吳三國。當時曹操剛剛打敗劉備,又攻打孫權,于是劉備和孫權聯合起來抗曹。劉備派出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到孫權那里助戰,孫權手下的大將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諸葛亮是怎樣對待的呢?最后的結果怎樣呢?同學們想知道嗎?”接著引導學生閱讀課文,順利進入新課的學習。這樣,通過各種各樣的情境引導以及各種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在有效導入新課的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效率得到提高。
二、轉變教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都是沿用傳統教學的“土辦法”,在教學過程中過于注重知識的灌輸,無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效率得不到提高。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和進一步深入,我們的教學觀念和方法雖然有所轉變,但由于傳統教學觀念的根深蒂固,很多的教師在教學中都無法實現開發,無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應該是形式、內容、思想開放的課堂。因此,在新課程改革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在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我們還應積極的學習課程改革指導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教學中,我們教師要樹立“一切為學生”的教學理念,以人為本,立足發展,努力在教學上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改變教學方式,開發課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精神,不斷提高自身的課堂教學組織和諧調能力,千方百計使學生在學習中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從而不斷增強創新意識,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學習《東方之珠》一文可以采用教師帶領學生學第二自然段,然后得出學習方法,由學生按學法自學3、4自然段。像這類課文小學教材中不少。有的學習方法則是“滲透”在學習中的,就讓學生在不斷感知、領悟的過程中逐步了解并掌握。如在設問解答中滲透,像“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是怎么看出來的?”“能談談你是怎么理解的?”之類的追問,又如在安排自學中滲透,再如在板書設計中滲透等。例如,教學《狐貍和烏鴉》時,學生問:“課題為什么以狐貍和烏鴉為題?”在初讀課文后學生又問:“課文寫的是狐貍和烏鴉的故事,與愛聽好話有什么聯系?”教學《我多想去看看》提示課題后,學生問:“課題中的‘我是誰?‘我想去看什么?”等等。他們正用問“?”來擦出創新思維的火花。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有效的轉不了教學的方式方法,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枯燥性,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落實了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教學效率得到實質性的提高。
三、聯系生活實際開展教學,實現課堂教學生活化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言課程與其他課程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語文素養是指能和適應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續發展前景的綜合素養。要培養這種以促進人的發展為宗旨的綜合素養,必須將教育與生活緊密相連。”布魯納也提出,學生必須通過自己的積極參與、身體力行才能獲得知識。新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是如何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努力改變以往的灌輸式、死背硬記式,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實踐,注重激勵學生的自得、自悟,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而要實現這一點,光靠興趣的激發和學生主體地位的突出還遠遠不夠,我們的教學必須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認知出發,出發挖掘生活中存在的教學因素,引導學生實踐,實現教學生活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引導學生認知,引導學生積累生活中的知識,把所學的知識運用于生活實際,增強其情感體驗,使之明白學有所用的道理。例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對于學生而言可謂司空見慣,但真正去觀察它的同學卻不多,教師應在課堂上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觀察任務,并精心指導學生抓住特點去觀察,從而知道因為有了它,植物才會有變化,這樣,學生學習課文時就能如魚得水,得心應手了。再如《夕陽真美》一文就可以指導學生去觀察夕陽,領略夕陽的美景;《云房子》一文就可指導學生去觀察雨后白云的變化,了解它的姿態萬千,變化多端。這樣,通過課堂聯系課外,教學實現生活,在有效培養學生實踐等各方面能力的同時,也強化了學生的認知,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四、科學開展評價,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課堂評價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貫穿于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對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起著重要作用。新課程改革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我們教師不僅要注重轉變觀念和方法,更要注重轉變評價的方式、策略和手段,合理的通過評價,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使之享受學習的樂趣。《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規定:“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采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因此,教學中,我們在評價學生時,應多采用贊賞、激勵性的評價,這有助于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激發上進心。合理運用過程化、多元化等多種評價方式,科學合理的評價每一位學生,充分發揮評價的重要教育意義,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總之,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要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這一核心理念,既要繼承和發揚傳統教學的經驗和長處,又要大膽創新,有的放矢地教學。教學中,我們教師應不斷的研究學生、教材,不斷的總結、創新教學,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和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邵靜.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體會[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24)
[2]朱德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綜合性學習方法研究[J].科技致富向導,20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