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蓉
摘要:分別從將課堂還給學生,注重知識的生成,體現“生本”理念;樸實自然,不加修飾,卻蘊含著濃濃的數學味;學無止境,愛無止境,讓學生愛老師,更愛老師的課堂等方面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 高效課堂 個體差異 全員參與
一、實現主權回歸,把課堂還給學生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p>
數學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不斷給予學生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操作,在實踐中體驗數學。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求知欲。在學習“時分秒的認識”之前,讓學生自制一個鐘面模型供上課用,遠比帶上現成的鐘好,因為學生在制作鐘面的過程中,通過自己思考或詢問家長,已經認真地自學了一次,課堂效果能不好嗎。對形象思維占優勢的小學生來說,聽過了,可能很快就忘記;看過了,可能只是明白;只有做過了,才會真正理解。教師要善于用實踐的眼光處理教材,力求把教學內容設計成物質化的活動,讓學生體驗“做數學”的快樂。
二、落實教學模式的現代化
傳統的教學模式,就像老師親自上樹摘下蘋果,洗干凈削好皮,讓學生拿著吃,甚至不厭其煩地提醒學生蘋果是什么味的,你們吃出來了嗎?而新式的教學模式,只需要老師告訴學生,那兒有蘋果,鼓勵學生們積極行動,分工合作,把樹上的蘋果摘下來,自己洗好蘋果削好皮,然后自己品嘗勝利的果實,把蘋果的味道告訴老師,和同學們分享。
新的教學模式里,教師把學生小組化,關注學生弱勢群體,分組按學生平時的能力水平,每個小組實力相當,不存在尖子組、后進生組等差別。鼓勵學生課前必須預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自學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無法解決的,在學生的小組中討論解決,這個討論成果要求組內所有成員掌握。新的教學模式里,教師和學生不再是指導-合作型,而是共同參與型。教師不能直接灌輸知識,也不能用條條框框限制學生的思維,教師是引路人,通過暗示、情境等啟發學生,讓學生親自參與探索、交流。在這過程中教師放低姿態,融入學生的討論中,與學生們一起解決問題。
三、關注個體差異,實現全員參與
司空見慣的課堂現象是,教師提問的大多是好學生,成績差的學生往往被放在了“遺忘的角落”,這既不符合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也嚴重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積極性。高效的課堂,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鼓勵引導學生全員參與。同時,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多關心那些學有困難的同學,鼓勵他們勇敢表達自己的意見,對他們的回答要及時給予鼓勵性的評價,讓他們真正感受到自己既不是同學的陪襯,也不是教師遺忘的角落,“我參與,我進步,我快樂”的意識一旦在他們心中扎根,學習積極性將會極大地被激發,成績也會在不斷的鞏固和夯實中得到提高。由于每個學生對學習方式、方法的選擇會因各自的知識基礎、能力、個性的不同而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有效的主體參與實質上是一種有層次的差異參與,即在尊重學生差異的基礎上,在目標、方法、評價方面體現出層次性,使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高效課堂絕不是一言堂,而應是群言堂。教師必須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意識,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來,教師應該在熟練掌握課本、學情的前提下,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讓每一個學生都取得進步,讓每一個學生都在學習中收獲幸福和快樂,這是高效課堂應有的追求,也是“以人為本”思想在教育教學中的真正貫徹。
四、注重評價
科學、合理的評價,既可以促進教與學,又可以進一步提高課程教學的質量和效果?,F代教育評價重視發揮評價對象的主體作用,重視他評與自評相結合,注重自我調節的過程發展,評價對象在評價過程中,按照評價目標體系,使評價過程成為“學習——對照——調節——改進——完善”的過程,有利于評價對象及時看到成績,受到激勵和鼓舞,找到差距,及時改進和提高,有利于促進評價對象的自我認識、自我改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強調評價的過程化,注意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和點滴進步,讓他們在體驗成功中進一步發展。可以通過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及教師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來全面、客觀、真實、科學地評價每個學生。運用多元評價手段有利于建構有效教學評價指標和管理體系,可以促使小學生更加認真地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優良學風,提高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 蘇會生.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數據分析意識的策略[J].現代閱讀,2013,(03).
[2]趙有娟.初中數學小班化小組合作的有效性[J].現代閱讀,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