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良新
摘要: 新課程中要求教學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關注每位學生的學習是教師的責任與使命,因此,教師要做到在教學中因材施教,關注每位學生的發展。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優等生,扶持中等生,還要對學困生進行特殊的關注,力求將學困生轉變為中等生,教師只有將每位學困生都轉變為中等生,才能使整個班級共同進步,全面提高班級水平和教學質量。
關鍵詞: 農村;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學困生;轉變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9-0028-01
初中生處于叛逆期,對于學習存在抵觸心理,貪玩、好動,難免造成一時成績的低下,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關注學困生的學習,究其學習差的原因,從原因入手,對學困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與引導,從而改變學困生的學習態度,促進學困生的發展。農村學生與城市學生不同,從小便承擔起眾多的家庭責任與義務,因此,學生難以抽取大量的時間進行學習,對于學習的認識也不夠強烈,這時就需要教師根據具體原因,對學困生進行開導,促進他們的進步。
1.學困生的定義及其形成原因
學困生并不是指學生智力水平低下的學生,而是智力水平與其他學生無異,而成績低下的學生。他們通常較為叛逆、貪玩,對學習存在抵觸心理,自律能力較差,難以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學困生的形成原因因人而異,但大多學困生身上都存在一些共同點,筆者結合多年的從教經歷,對學困生的形成原因進行簡略的總結:
1.1 教師思想認識上的錯誤。有些教師對于思想政治課存在偏見,認為在初中的教學中語、數、外是主課,思想政治屬于副課,因此,在教學上不重視,上課時總是漫不經心的講些知識,學生也受其影響,隨便的學學,到頭考試之前在背一背,就進入考場。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認為政治學習不重要,從而造成對政治學習的懈怠,形成了學困生。
1.2 學校和教師對普通生的忽視。中國的教育制度屬于應試教育,雖然新課標提倡素質教育,注重每位學生的發展,但是,學校和教師仍舊更注重學校的升學率。因此,造成了對普通生的忽視。在教學中,教師依據教學理念,將過多的精力放在了學優生和尖子生的身上,對于普通生造成了心理上的挫敗,使他們對于學習產生了自卑心理,從而逐漸對學習產生了抵觸。學校將學生的考試成績與教師的教學業績相掛鉤,使得教師不得不重點關注學優生,從而造成了學困生心理上的極大落差。
1.3 社會環境的影響。初中生接觸的社會較為狹窄,加之初中生處于叛逆期,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思想的影響,尤其是一些"讀書無用"思想的影響,再者,網絡游戲的誘惑,使學生沉迷于虛擬世界中的"王者"感受,造成心理上的滿足,這些社會因素都造成了學生厭學心理的產生。
1.4 家庭和自身因素的影響。在農村,大多數的家長都忙于在外打工和農活,疏于對學生的管教,大多數的學生都是跟隨爺爺奶奶生活,受不到父母的關心,造成心理上被忽視的感覺,使得心理上發展不健全。再者,學生自身也存在眾多問題,比如學習方法不恰當、心態不對,基礎知識薄弱等方面都會造成學困生對學習的厭倦。
2.學困生的轉化策略
2.1 關愛學困生,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尊重,是對學困生最大的安慰。初中生自尊心很強,且多數心靈手巧,只是沒有將聰明運用到學習上。學困生對于學習是存在自卑心理的,教師要善于發現學困生在學習中的閃光點,從而促使學困生在學習上產生自信心,從而樂于學習,敢于學習。給學困生一份尊重,尊重他們的人格與權力,使他們與學優生處于同一水平線上,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所擁有的權力。其次,教師要針對學困生的學習水平安排提出合理的要求,使他們重拾學習的自信,轉變對學習的態度,從而得到進步。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做到:首先,淡化分數概念,分數只是考察學生學習情況的一種手段,教師不能只看分數,而是應該更多的注重學習過程,將考試作為檢測的一種手段,從中看到學生的進步與不足,為以后教學作參考。其次,運用鼓勵式評價。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鼓勵式教學策略,發現每位學生的閃光點,促使學生產生學習上的自信心和滿足感,從而使學生更加積極地投身到學習過程中。再者,為每位學生創設成功的機會。在思想政治課上,教師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學習目標,在布置作業時也要對因人而異,使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2.2 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初中生對于學習的渴望多是來自于自身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要善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思想政治課的學習較為枯燥、乏味,學生普遍學習興趣不高,這時教師可以結合農村學生的生活實際,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以學生生活中常見的事例吸引學生的注意,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從熟悉的事情中感受到思想政治課的現實意義,從而使學生從內心深處喜愛思想政治課,積極投身到思想政治的學習中。
2.3 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初中生叛逆、好動,做事三分鐘熱度。因此,教師要靈活運用教學方法,以學生樂于接受的方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氛圍,促使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例如,教師可以采用謎語、歌謠、表演、游戲等教學方法,使枯燥的教學環境變得富有生機,促進學生更好地投身到學習中來。在教學八年級下冊《生命健康權與我同在》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們表演其中的小故事,促進學生的感悟。教師可以讓學困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讓他們產生被關注的感覺,并且讓他們親身體會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和行為,從而做出準確的判斷,增強對于生命健康的感悟,促進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到關注所有的學生,尤其是學困生,他們只是暫時迷失方向的孩子,教師要針對學困生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開導與教育,從而使學困生走出迷途。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做到對學困生的尊重與關注,使學困生產生被重視的感覺,不再自暴自棄,逐漸找到學習主體的感覺,并且教師要做到因材施教,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從而促進學困生的進步。
參考文獻:
[1] 陳科新. 淺談農村初中學困生轉化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 求知導刊,2016(04)
[2] 韓靖,杜桂娥. 初中階段學困生成因及轉化對策探析[J]. 學理論,2014(23)
[3] 劉先進. 農村初中學困生的成因研究[J]. 成功(教育),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