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其山


摘要:目的 研究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附睪炎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12年2月~2014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慢性附睪炎患者203例,采用隨機數字表的方法分為治療組102例和對照組101例。治療組患者采用益腎十七味丸和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療,對照組單純使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療。治療3個周期結束后,觀察兩組的臨床療效,記錄患者痛苦評分及生活質量評分。結果 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5.09%明顯高于對照組70.29%(P<0.05),有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兩組治療前疼痛及生活質量評分無差異(P>0.05),有可比性。治療三個周期后,兩組的疼痛癥狀及生活質量評分明顯低于治療前,有顯著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治療組的痛苦評分及生活質量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有顯著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附睪炎效果顯著,應大力推廣。
關鍵詞:慢性附睪炎;左氧氟沙星;益腎十七味丸
慢性附睪炎是泌尿外科常見病,多見于中青年,發病率高。本病病因復雜、病程長、易復發,給患者身心帶來了很多的傷害[1]。慢性附睪炎的癥狀變異較大,在治療上目前沒有統一的標準,單純使用抗生素、止痛治療效果不是很理想[2]。我院采取的益腎十七味丸結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療慢性附睪炎在臨床上取得了顯著地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所有患者的診斷符合《男科學》慢性附睪炎的診斷標準。研究對象為2012年2月~2014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慢性附睪炎患者203例,采用隨機數字表的方法分為治療組102例和對照組101例。治療組患者年齡在20~54歲,病程在3月~4年,其中77例單側附睪疼痛、腫大,20例雙側附睪壓痛、腫大,5例單附睪僅觸及硬塊;治療組患者年齡在21~56歲,病程在4月~4年,其中75例單側墜脹、壓痛,18例雙側疼痛、腫大,8例單側有輕微壓痛、硬結。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程及臨床癥狀上無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靜滴0.5g/次,1次/d。治療組采用益腎十七味丸和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療,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用法同對照組,益腎十七味丸的用法:口服,10粒/次,臨睡前前服。以7d為周期,治療3個周期。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的臨床療效,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癥狀評分及生活質量評分。疼痛癥狀評分為(0~15)分;生活質量評分為(0~12)分。分值越低生活質量越高,疼痛癥狀越輕。
1.4療效判定 ①治愈:患者臨床癥狀消失,疼痛癥狀評分降到(0~1.5)分,生活質量評分降到(0~1)分。②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改善,疼痛癥狀評分降到(2.0~10.5)分,生活質量評分降到(1.5~10)分。③無效:患者臨床癥狀無改善,疼痛及生活質量評分無變化。臨床總有效率=(治愈+有效)/總人數×100%。
1.5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7.5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的檢驗方式采用t檢驗,P<0.05表明兩組間的治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臨床總有效率比較 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5.09%明顯高于對照組70.29%,有顯著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兩組的疼痛癥狀及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 兩組治療前疼痛及生活質量評分無差異(P>0.05),有可比性。治療三個周期后,兩組的疼痛癥狀及生活質量評分明顯低于治療前,有顯著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治療組的兩項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有顯著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3 討論
慢性附睪炎是中青年的常見病,多由急性附睪炎治療不徹底轉化而來,但多數的患者無明確的急性期。常見的病因是由于致病菌通過輸精管腔逆行進入,通過淋巴系統入侵。附睪受感染后易發生腫脹、組織機化甚至形成結節,顯微鏡下瘢痕非常顯著,常可看到附睪管閉塞,組織被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3]。患者臨床癥狀表現差異性大,可表現為局部輕微不適、墜脹感、陰囊疼痛,疼痛可放射至下腹部及同側大腿內側。也可表現為劇烈性、持續性疼痛。有時可有急性發作癥狀[4]。體檢可觸及患側附睪腫大、變硬,或僅可觸及硬塊,無壓痛或輕壓痛等。目前臨床上的治療以抗生素為主,但單純應用抗菌藥物效果欠佳。我院采取的益腎十七味丸和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療慢性附睪炎取得了滿意的療效。左氧氟沙星屬于喹諾酮類具有廣譜抗菌作用,對多數腸桿菌科細菌,如克雷伯菌屬、志賀桿菌、淋病奈瑟菌等革蘭陰性菌。肺炎鏈球菌、肺炎支原體等抗菌作用強。其作用機制是通過抑制細菌DNA旋轉酶的活性,阻止細菌DNA的合成和復制而導致細菌死亡。中醫上認為慢性附睪炎屬于“慢性子癰”范疇[5],早期多為實證為主,出現氣滯、血瘀、痰凝癥狀,治療以消散為主,施以理氣、消瘀、化痰;后期多以虛癥為主,施以補益脾腎。益腎十七味丸主要用于腎寒腎熱諸癥,腰膝疼痛,夢遺滑精,睪丸腫大等。能夠全面改善臟腑功能,平穩陰陽,調理腎封藏功能失調。具有調節機體免疫,改善病灶內環境,改善血液微循環。
綜上,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附睪炎在臨床上取得了顯著地臨床療效,應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粱小綠,龐永儒.慢性附睪炎的臨床特性[M].中華男科學雜志,2014,18(3):257-259.
[2]王國范,謝圣揚.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附睪炎17例小結[J].中醫藥導報,2011,17(4):92.
[3]周巖.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慢性附睪炎的療效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雜志,2015,3(6):43-45.
[4]袁軼峰,辛衛平.三橘荔枝湯治療慢性附睪炎45例臨床觀察[J].中醫藥導報,2011,17(3):34-35.
[5]劉棟赟,孫大林,金保方,等.加味枸橘湯治療慢性附睪炎的臨床研究[J].醫學信息,2014,27(1):63-64.編輯/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