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曈
摘要: 語文課堂教學,是充分突現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發揮學習主動性,讓每個學生積極用自己的經驗情感體會作品,而不能由老師越俎代庖,代替學生學習經歷,這樣語文課堂是沒有活力和希望的。老師要殫精竭慮,設置情境,激發興趣,引導啟發,打開思路,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樂在其中。這就給了學生一雙騰飛的翅膀!
關鍵詞: 語文課堂;激發興趣;學習主體;設置情境;翅膀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9-0130-01
教學的主陣地在課堂,只有充分抓住語文課堂,才是語文教學的"本",也才談得上語文教學的高效。語文課堂教學,是教學生真正會閱讀的教學,教師教的雖然是一篇篇的課文,著眼點卻在于使學生善于閱讀課外其他的書,因為閱讀教學的基本目的使學生形成獨立的閱讀能力。語文課堂,就是給學生一雙騰飛的翅膀。那么,語文課的課堂上教師追求的是什么?華中師大楊再隋教授對語文教學有精辟的概括——"平平淡淡教語文,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教語文,輕輕松松教語文,"自然本真,輕松高質就是語文課堂的追求。
要真正突出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不是教師以自己的觀點來代替學生的閱讀體驗,不是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閱讀思考,不是用空洞的分析引領學生走過場,也不是用集體討論來代替個人閱讀,而是以確保學生個體能夠真實貼切地與文本對話。曾參加本校舉辦的"同課異構"活動,兩位老師分別執教臺灣女作家張曉風的《行道樹》,出現了截然不同的課堂教學效果,引起了我反復的思考。第一堂課上,年輕的老師提供了作家、作品風格、寫作背景等相關的資料,要求學生自讀課文,盡力理解并借鑒這篇散文創作手法和藝術特色,以"粉筆"為話題,自定主題,嘗試創作一篇主旨明朗的散文。當堂展示作品,并向其它同學解讀自己的作品。課上,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完成了創作,有了自己的作品,在學習小組內相互展示自己的作品,六名學生代表六個小組分別展示了自己的小作文,詳細地解說自己學習《行道樹》的所得。全班學生當堂都能拿出有一定質量的作品,大大超出了聽課教師的預想,現場所有聽課的老師們都被學生們作品交流展示活動帶動起來,學生表現出的熱情學習《行道樹》的所得和自創作品的完善程度完全讓我們震驚了!另一堂課,當然也是教學《行道樹》,上這一節課的教師是一位公認的語文功底很深的教師,采取的是對話式教學法。課前,教師精心備課,課上采取"讀——品——講——再品"的形式,教師廣征博引,努力和學生一起細細品味,深刻挖掘,學生們努力地配合,想提起精神來,但課堂效果仍然不能令人滿意。反思這兩節課,我一次次被年輕教師所教的班級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學到的內容豐富程度,自創散文所達到的優秀程度以及表現出的極大學習熱情所感染,我清楚地看到了高效的自主學習是怎樣是實現的。反思中,我發現,過去,我的思維一直被一個前提束縛著,在這一節鮮活的課之前,語文課就是"教"。反思這兩節課,我得到這樣的啟示:學習者當然是影響學習效果的最具有主動性的因素,高效的語文課堂一定是能夠真實地帶給學生生活的激情,激發起學生的興趣的,應該努力創設情境,讓學習者在自我需要的情緒中主動運用,在語文學科性的運用活動中實現高效的語文自主學習。新的語文課堂教學,更關注學生的成長。語文教師當以人為本,遵從人的成長規律,尊重孩子的生命個性,解放孩子的身心,給他們自由發展的空間,以學生的語文素養的提高為出發點、落腳點。為此,教師可以通過方法的指導、價值的引領、疑難點撥來實現對語文的學習,對文本的理解,但不能"代替",不能越俎代庖。語文課堂不應該成為"枷鎖",而要把課堂還給學生,使課堂真正成為孩子們識字讀書交流表達的課堂,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多樣性學習方式中學會學習,快樂成長。學習從此不再是施壓、灌輸、強迫;而應是影響、浸潤、引導。通過語文的學習,影響學生的精神世界,浸潤他們純潔的心靈,引導他們精神的獨立、健全的人格。
我執教兩個班的語文課,曾做過一個實驗。在教學魯迅的《雪》時,在其中一個班我大講特講,幾乎連課文的每句話都做了詳解,還援引了先生自己的語言及別人對先生的評價來講清楚先生的偉大之處,學生們聚精會神聽得津津有味,末了問學生"懂了嗎",學生齊答"懂了"。課后約幾個理解能力強的同學,問及對課文的認識、對魯迅人格的理解,他們卻一臉茫然。而在另一個班只對課文作簡單分析,然后給學生留問題:
(1)魯迅先生是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品味此句中的"偉大",結合課文內容,提出你認為有價值有意義的問題,并做解答。
(2)學完課文,你覺得自己弄懂了嗎?請談談自己對課文的認識。
同學們的積極性和興趣性在不知不覺中被調動起來,幾乎所有的同學都提出課下利用互聯網查閱資料來進一步理解先生的"偉大"之處。最終收效顯而易見。
我想,這就是以問題為抓手的語文課堂教學,教師對課文解讀的再深入再全面也不如學生自己的"淺薄"解讀和認知。因此只要老師們善于發現語文教學內容中包含的人文情趣,設置情境,給學生以生活體驗的情境,打開思維的運用之路,學生就會在運用過程的每個細節中,一邊體驗真正的情趣,一邊在不知不覺的輕松中學習語文,一邊在潛移默化中讓自己得到生活和語文的滋養,而最終,每一次學習的成果都會讓學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成績,極大地肯定自我的價值,自信心無疑將受到莫大的鼓舞。是興趣帶動了學生的學習需求。在運用中學生深深體會到語言文字的神奇魅力,在運用中產生了強大的學習需求。常說"書到用時方恨少",為什么?因為有了需求,需要用書里面的東西幫助解決問題,當一個人有需要的時候他就會想方設法,主動學習就是其解決問題的最主要方法之一,需要用到相關的知識和能力,即有了人們常說的學習需求了,主動學習就成為必然的結果。另外,對學習結果的期待是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極大動力,因為一旦有了自己探索的結果,這樣的精神創造品必將是學習者體驗到成功的價值。學生運用活動的結果就是他們的學習成果,學生的每一次參與學習都是他們表達心聲,宣泄情緒,表現才華的最好形式,學習就成為一種高級的精神愉悅過程。
從課堂走向社會,從課文走向生活。閱讀課應洋溢著獨特的迷人的氛圍和人性魅力,應該是一把解讀人文性的鑰匙。我們老師要給學生搭建的就是一個閱讀的平臺,鼓勵學生對文本自我解讀和個性表達,充分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關注學生的精神世界、生活世界與文本世界的溝通,喚起學生情感的體驗,以利于學生獲得真實的內心體驗,并從心靈深處確立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給學生學習語文插上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