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愛華 張雨薇
【摘要】一切有接受能力的公民都是法律培養的對象,大學生作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更有義務宣傳法律,學習法律。加強大學生就業法律意識培養是提高大學生就業法律素養的需要。本文主要從大學生就業法律意識內涵入手,從經濟發展、法制教育、和諧勞動關系、大學生法律素養等幾個方面分析大學生就業法律意識培養的必要性,希望能為相關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法律意識培養
一、大學生就業法律意識內涵
大學生就業法律意識培養的內涵是緊緊圍繞培養的主旨進行深化和拓展的,主要包括幾個方面:(1)大學生加強學習就業法律知識。大學生對就業相關法律知識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著大學生就業法律培養的效果,大學生只有掌握了足夠的就業法律知識,才可以提高自己的法律素養,在培養的過程中才可發揮主動作用。(2)高度重視大學生就業法律意識培養。大學生對就業法律意識的重視程度是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內涵的核心要素,如今許多大學生沒有從心理上樹立自己的就業法律意識,在就業過程中遇到與法律相關的事情總是采取模棱兩可的態度,這種現象令人堪憂,大學生如果對自身的就業法律意識認識不夠到位,將嚴重影響對大學生的就業法律意識的培養教育,這也會對大學生就業產生阻礙作用。(3)提高大學生對就業法律知識的運用程度。大學生對法律能力的運用程度是大學生就業法律意識培養中最能體現培養效果的,大學生通過對就業法律知識的學習和法律意識的樹立能夠從整體上對自己的法律意識有宏觀的衡量和比較,這樣再結合對就業法律知識的運用情況可以隨時發現大學生個人的就業法律意識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提高的地方。
二、大學生就業法律意識培養的必要性
(1)豐富就業法律知識
加強大學生的就業法制教育,使大學生了解我國就業方面的法律,明確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
首先,有利于大學生明確勞動者的權利。公民除《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民事法律規定的公民基本權利以外,還享有勞動權?!吨腥A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規定勞動者享有一系列勞動權利,包括平等就業權、自由選擇職業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仲裁及訴訟、接受職業技能培訓權等權利?,F施行的《勞動合同法》及《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作為勞動法的補充、完善和具體化,對勞動者的勞動權做出更全面、細致的規定,從用人單位不訂立書面勞動合同、勞動合同條款的部分限制、勞務派遣等方面彌補勞動法的不足。
其次,有利于明確勞動者的義務。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權利和義務總是同時存在。法律賦予每個公民一定的權利和自由,每個公民有責任依法行使,在行使權利和自由時,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權利和自由;遵守憲法和法律,憲法規定公民有遵守憲法和法律的義務;要忠實的履行義務,這里的義務包括法定義務和合同義務,大學生要以法律為自己行為的準則,一旦簽訂勞動合同,就要全面、及時地履行義務,因為合同就是當事人之間的法律,不能隨意毀約,違背合同就如同違背法律。
(2)增強法律救濟意識
加強大學生就業法律意識培養教育,可以使大學生正確認識證據,明確何為法律上的證據及證據的存在形式、證明責任等,有利于樹立積極主張權利的法律救濟意識,不畏法,不畏仲裁與訴訟,發生糾紛時,平等地與用人單位據理力爭,切實保障自身的合法權益,這也是有權利必有救濟的法理所在。法律救濟意識必然包含證據意識。在法律上沒有事實,只有證據。證據意識包括收集證據、保存證據、運用證據三個方面。收集證據的意識是指大學生在就業時,讓用人單位出示相關材料,佐證一些事實以防上當受騙,避免發生糾紛時找不到用人單位,如要求公司出示營業執照等;保存證據的意識,大學生要妥善保存現有證據,如勞動合同書、仲裁協議等,以便將來在仲裁或訴訟時支持自己的主張;運用證據的意識即大學生學會運用證據證明案件事實,明確一定事實的舉證責任是在對方還是己方,什么樣的事實需要什么樣的證據來加以證明。
(3)強化法律責任意識
通過就業法律意識培養教育,可以使大學生樹立法律責任意識。有損害即有賠償,法律保護人們的合法利益,當利益出現損害時,法律就會追究責任主體的法律責任。不知事實可以作為借口,但不知法卻不能開脫罪責,任何人都不能以不知法來對抗責任。守法不是對法律的畏懼,而是對法律的自覺認同。法律責任是與法律義務相關的概念,一個人在法律上要對一定行為負責,或者他為此承擔法律責任,意思就是,他作相反行為時,他應受制裁。法律責任意識鞭策我們依法履行義務,自覺受法律的約束,以法律作為行動的準則。加強就業法制教育,使大學生具有法律責任意識,明確違反義務的法律后果,衡量違法的法律成本,不敢輕易觸犯法律,有利于形成自覺守法的良好習慣。在就業過程中,才能自覺遵守法律,不敢任意毀約、踐踏勞動合同,不敢輕易違反法定義務和約定義務,更不會出現誠信缺失,編造、偽造學歷證書等,侵犯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
(4)明確糾紛解決機制
加強就業法律意識培養,有利于大學生明確糾紛解決機制。結合民事訴訟法和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勞動者解決糾紛的方法有以下四種,協商、調解、仲裁、訴訟。協商是指發生勞動爭議后,勞動者有兩種選擇,可以直接與用人單位協商;可以請工會或第三方共同協商。協商,不必啟動繁瑣的法律程序,有利于矛盾及時解決,是最經濟的解決方法,為當事人節省人力、物力等資源,能更有效地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當事人不愿協商、協商不成或者達成和解協議后不履行的,可以通過調解的方式解決糾紛。調解必須向調解組織提出申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規定三種調解組織即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基層人民調解組織、在鄉鎮或街道設立的具有勞動爭議調解職能的組織;仲裁是訴訟的前置程序,不經仲裁而向法院提起訴訟,法院不會受理。法律規定當事人不愿調解、調解不成或達成調解協議后反悔,可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一年,從當事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訴訟,是由當事人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出,法院依據法律程序,運用國家司法權解決勞動糾紛,這是解決糾紛的最后一個途徑,具有終局性。在這四種糾紛解決辦法中,協商、調解都是當事人可以自由選擇的,而仲裁是訴訟的前置程序,只有對仲裁裁決不服的,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大學生如果了解每種解決方法的優點和缺點,在權益受到侵害的時候,就可以采取最合適、最便捷、最有效的方法解決糾紛,最大限度的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