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小琴
摘 要:作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我一直在這方面探索。小學語文教學要能夠運用富有藝術魅力的教學語言,通過繪聲繪色的描繪,具體準確的刻畫,使學生身臨其境,備受感染,從而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并且積極引入現代教育理念,構建交互性作業評價機制,追求活潑多樣。語文教學還體現個性化、生活化和社會化,形成了“以自主學習為主線、以人文互動為主體”的教學設計與指導策略。
關鍵詞:激發興趣;自信心;創新語文復習
在國家倡導的素質教育要求下,小學課堂教學要“輕負擔,高質量”。那么如何減輕學生的心理和課業負擔,還必須提高教學質量呢?我認為: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用藝術魅力的語言這一手段激發學生的興趣。如在講《十里長街送總理》時,學生對于十里長街送總理的場景很難入境,更難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了。所以教師必須激發起學生的興趣,讓他們與作者有同樣的情感,要緊緊把握沉痛悼念的感情這一基調。因此我用低沉的語調說:“1976年1月8日,一顆巨星在祖國上空隕落了,一顆偉大的心停止了跳動,1976年1月11日下午,首都百萬群眾自發云集在十里長街上……”教師滿懷哀痛之情的引入,渲染低沉抑郁的氣氛,這樣學生一開始上課,神情就很專注,很有興趣與老師交流,感受到老師情感脈搏。在回答問題中學生也帶著崇敬,愛戴之情,準確地感受到文章的寫作基調,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突破了難點,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學生不是很呆板接受而是主動積極地獲取。
二、培養學生表達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成功的重要因素,是培養學生表達能力的基石之一。經常看到有些人跟朋友,親人聊天談笑自如,但在公共場合眾多人前說話卻語無倫次,顛三倒四、臉紅耳赤。歸根結底,是膽量不夠,信心不足。因此,一開學,我就有意識培養學生表達的自信心。讓他們按學號逐個上臺介紹自己,哪怕只介紹自己的姓名,只要聲音響亮,讓大家聽得清,就給予鼓勵的掌聲。一回生二回熟。以后就能表達自如了,而對于特別膽小的,在課堂上多請他們回答簡單的問題,及時給予肯定,增強他們表達的自信心。如在《烏鴉與狐貍》這首兒歌中,生動有趣地把烏鴉與狐貍的形象描繪出來,特別是兒歌的最后一句,“猜猜后來怎么啦?”學生讀到這,議論紛紛,我順勢引導,要他們展開想象,后面有沒有故事呀,讓他們自個編個小故事來賽一賽。學生有了前面的鋪墊,有了說話的欲望,自然一個比一個說的好。即使表達比較困難的同學,有了前面同學的故事為依據,也一定更有話可說。學生有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是他們自信的表現,教師應積極培養學生表達的自信心。
三、激發創新思維,發揮想象作用
許多人認為,創造是科學家、發明家的事。其實我們每個正常的人都應該具有創造性,都可能有發明,有創造。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多動腦,多動口,多嘗試。例如在口語交際的有趣的小實驗時,師生共同進行用塑料板吸小紙屑,看小紙屑的變化。通過實驗,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然后再交流自己喜歡的小實驗,邊做邊講實驗過程,講小實驗蘊含的科學道理,整個課堂氣氛很活躍,動手、動腦、動口。做的過程肯定會遇到一些小問題,那么解決問題就需要學生創新性地思考,啟發了自我創新。尤其是在動手操作時,有許多同學做出了自己創造出的實驗,如用琥珀制作雕像,用紙編制手工等等,這些創新性的演講嘗試就啟發了學生口語方面的創新,同時也培養了創新能力。
想象是思維的翅膀,教學實踐告訴我,當代小學生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要讓學生在課堂中利用教材有利因素進行鍛煉,教師應加以點撥,努力培植。如教學《再見了,親人》的第一段,可讓學生根據其中的有關描述思考想象:當時的戰斗形式是如何的激烈;戰士們的處境如何艱難;大娘一行是怎樣冒著炮火,穿過硝煙來到陣地的;陣地上的情景怎樣?戰士們是如何被感動的……然后,以《硝煙中》為題,練習想象性擴寫。作為一名園丁,讓這顆創造的種子馳騁在廣闊的田野,讓它迸發出令人欣喜的光亮!
四、銜接學期語文復習
為了能夠讓語文復習取得一定的實效,我做以下嘗試:
首先,新課結束之后,我通過對一部分學生進行了調查,其中包括好、中、差各個層次的學生,了解這些學生存在的知識漏洞,同時,也了解學生最需要老師幫助他們解決什么問題,這樣我就可以使復習有一定的針對性,使每一個學生都在復習中得到滿足感,使復習達到良好的效果。
其次,是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復習計劃。下面主要說一下我的復習計劃:我把復習分成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是對課本各方面知識的復習,第二階段則是對重點安排測試和綜合模擬測試。
最后,小學語文復習一定要注意復習效果的考查,可以把復習歸納的這些內容變成練習題,通過作業、小測試甚至通過聽寫的方式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而對較差的同學要及時督促鼓勵。
總之,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圍繞“自”字做文章,大力挖掘學生的自學潛能。基本上根據學生獨立學習獲取知識的一般規律,我們把一個相對完整的教學過程(一般指一篇課文的教學,也可以是一個單元的教學)分成設疑、解答、測試三個基本步驟,為教學設計了“自我質疑──自我解答──自我測試”的教學法。該教學法的每一個步驟的實施和完成都充分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這樣既以發揮、利用其自學能力為依靠,又以發展、強化其自學能力為目的。當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同時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給學生自學“入門”介紹必要的知識,對每一個步驟中的自學活動內容作精心的組織和切實的指導,以便交給學生一片打開知識大門的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