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芳
【摘 要】本論文在國內外相關研究文獻的基礎上,指出本文區域智力資本的構成包括人力資本、結構資本、關系資本和創新資本。并通過SWOT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河南省區域智力資本的優勢與劣勢,機會與挑戰,根據河南省高等驕傲與的特點,提出以提升區域智力資本為目的的河南高等教育發展新模式。
【關鍵詞】智力資本;高等教育;SWOT分析
一、區域智力資本的構成
智力資本作為一種無形資源,體現了智力資本對區域未來價值的創造。從上世紀80年代智力資本研究進入我們的視野,國內外許多學者和機構對智力資本構成有多種的見解,出現了有關智力資本構成的多種分類,其中二要素代表者Roos認為智力資本分為人力資本和結構資本;三要素代表者Stewant Thomas A認為智力資本分為人力資本、結構資本和顧客資本,Sveiby認為智力資本分為能力資本、內部資本和外部資本,Edivinsson 認為智力資本分為人力資本、組織資本和關系資本;四要素代表者Annie Brooking認為智力資本分為人力資本、市場資本、知識產權資本和基礎結構資本,Skandia公司設計的模型認為智力資本分為人力資本、結構資本、過程資本和創新資本。上述幾種分類,從不同角度對智力資本進行了細致的劃分。本文根據上述智力資本的研究,結合區域經濟的特點,將本文構建的區域智力資本分為四要素:人力資本、關系資本、結構資本和創新資本。區域層次的人力資本代表與人有關的因素,為實現一定的任務和目標,人們接受教育并獲取競爭能力;區域層次的關系資本指區域內部和外部的連接,并被組織利用來達到各項協作的能力;區域層次的結構資本指無形資產在宏觀經濟水平的體現,這些包涵科學技術基礎、信息交流平臺、軟硬件系統、制度環境等;區域的創新資本是指區域內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成果,反映未來區域的智力財富。
二、區域智力資本與高等教育的關系
智力資本的核心是創造智慧資源,智力資本的產生有75%以上都是靠教育來完成的,而教育作為人力資本的生產部門,已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新經濟增長點。高等教育的三大職能分別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為社會服務。當前,人才培養依然作為高校的最基本職能,培養高素質人才,為智力資本形成奠定人力資本的因素。而科學研究是高校的本業科學研究以前只局限于理論的科研傳授學生,發展學科理論發展,而如今的科研更注重地是將知識進行產出,轉化為科學成果,應用到生產,形成企業的產品,為社會經濟效益而服務。因此,高等教育作為培養人才的搖籃,通過教學方法、內容的不斷改革,為學生未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還通過科研方面的優勢為區域內的企業提供多樣的服務。因此,高等教育為區域智力資本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
三、河南省智力資本SWOT分析
根據本文對智力資本劃分,下面筆者運用常用的SWOT分析方法,對河南省智力資本的區域競爭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進行分析,從而探求河南省高等教育促進區域競爭力提升新思路。
(一)優勢分析
河南是中國人口第一大省,截止到2014年,河南人口數為10662萬人,常住人口9436萬人;近些年高考報名人數一直位于全國首位,這為河南省高等教育的發展在生源方面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高等教育規模是衡量高等教育發展的的重要指標,截止到2014年,河南省有普通高等院校129所,其中本科52所,???7所;高等院校數量位居全國第四位,僅次于江蘇(162)、山東(143)、廣東(142),在校生人數達到276.5萬人?;拘纬闪顺闪溯^為完備的專科、本科和研究生三級層級結構的高等教育體系,豐富的人力資本是發展河南經濟的寶貴資源。截至2014年,全省研究生培養機構有55個一級博士學位授權點,其中普通高等學校有53個;284個一級碩士學位授權點,其中普通高等學校有271個,兩院士有20人,長江學者3人。全省普通高校有1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4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4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59個一級省重點學科,97個二級省重點學科。依托高校建設國家1個“2011協同創新中心”,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5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11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國家國際聯合研究中心,6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014年,河南省全年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內部支出400億元。全年專利申請數達到21666項,比上年18905項增加19.7%;專利授權數3345項,比上年2032項增長64.6%;形成國家或行業標準數達到705項;研究與試驗發展課題36449項,高校承擔了21650項,占到60%。河南高校學科門類齊全,科技創新發展飛快和獨特的區位優勢與璀璨的歷史文化都吸引著多外省優秀學子到河南求學,吸引著許多優秀的人才來到河南成就自己的事業。
(二)劣勢分析
雖然河南省擁有者人口數量和高等院校規模上的優勢,但劣勢也非常明顯:(1)人才吸引力不足。由于河南省人口眾多、農業生產效率低、現代工業起步晚基礎薄弱等,河南省經濟總量雖一直高居全國第5,但人均GDP卻一直徘徊在21、22位左右,位居全國靠后;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整體不高,全省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仍然在全國平均線以下,河南人均工資水平依然全國墊底。這些都不利于中原經濟區,航空港建設吸引人才。(2)高層次人才缺乏。2014年,河南省高等院校專任教師數為13萬人,普通專任教師數為9.51萬人;河南省普通高校研究生學位教師比例為63.86%,低于全國66.5%的平均水平;高級專業技術職務教師比例為35.02%,遠低于全國高校平均水平41.5%。因此,高校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問題也亟待解決。(3)高等教育質量有待提高。河南省除鄭州大學是全國百所211之外,其他無一所重點高校,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數量也偏少,全省僅有1個一級重點學科,4個二級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研究基地等都是理工科,人文學科的建設非常薄弱,嚴重不均衡。
區域結構資本是人力資本發揮的平臺,河南省雖地處中原,但經濟并不發達。隨著以河南省為核心的中原經濟區,鄭州航空港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需要引進大量的國際性企業入駐,這就需要在現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各種基礎設施,在原本優勢的交通上,構建四面發達的交通網絡,以航空港為契機,形成以航空物流為主導的發展格局,組建完善的立體運輸網絡體系;運用現代高新技術,在互聯網+時代下,以改善現有條件、提供信息、創造環境為基本出發點和歸宿點。
河南省產業結構是“二、三、一”型,以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占河南省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50%。而在河南省高等教育中,比重最大的工學類別占到35%,與經濟結構中工業產業所比重有所差異。以農業為主的第一產業占河南省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3.86%,可高等教育中農學類別僅占1.93%,高等教育培養的農業方面的人才完全不能滿足河南省農業發展的需要。在第三產業中,經濟劃分較為細致,教育劃分比較粗獷,導致教育中沒有專門的對應專業培養人才與經濟中的類別相匹配,而教育中培養的專業人才又不能完全勝任經濟部門中的需求。
2014年河南省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為400億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達到1.14%,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5%,與全國高水平的北京(5.95%)差的更遠。發表科技論文58919篇,僅占全國總數的3.7%,出版科技著作2183篇,占全國總數的4.6%,這些都與制造生產能力的需求嚴重不符。而專利所有權轉讓予許可收入全年只有4604萬元,技術轉移效率太低。高校是創新的源泉,每年產出數量龐大的科研成果,但河南高等院校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約有1.7億元,只占到河南省總支出的4.25%。鑒于經費投入過低,技術轉化效率低,都會嚴重影響創新創效的發展。
(三)機遇分析
隨著2011年中原經濟上升為國家戰略,2013年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又成為全國首個上升為國家戰略的航空港經濟發展先行區,這些給河南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會。河南省政府、省委明確指出在鄭州航空港重點發展具有臨空指向性和關聯性的高端產業,培育臨空高端服務功能和知識創新功能,構筑中原經濟區一體化框架下具有明顯特色和競爭力的空港產業體系。航空物流業以國際中轉物流、航空快遞物流、特色產品物流為重點,完善分撥轉運、倉儲配送、交易展示、加工、信息服務等配套服務功能?,F代服務業以大力發展專業會展、電子商務、航空金融、科技研發、高端商貿等產業,打造為區域服務的產業創新中心、生產性服務中心和外向型經濟發展平臺。這就需要培養大量的高層次人才,發展高端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信息業,需要培養優秀的管理人才為企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高等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對區域經濟和區域核心競爭力的提升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為進一步提升高等教育的地位、發揮高等教育作用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四)挑戰分析
根據2015/2016版QS世界大學排名最新出爐。本次排名共有30所中國大陸高校挺進世界前200強。教育全球化使高等教育競爭加劇,這對于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講,可能會面臨大多數學生愿意走出國門,接受更先進的教育理念,這樣對于我們本國的高等教育市場是一種空前的挑戰。在全球化競爭的背景下,企業規模不斷擴大,數量不斷增加,與高等院校高素質人才的掠奪問題就日益凸顯。由于企業的薪資都遠遠地高于高校的水平,很多高校的教學科研人才外流嚴重,這就導致教育資源的優化重組將日益激烈,高校之間的優生劣汰將加劇。根據2016年1月11日,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2016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前100名的排名中,河南省僅有鄭州大學排在第62位,其他百所高校無一入圍。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知識型人才將成為經濟發展的推動力,這就需要我們改變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加強創新創效,能夠真正地形成一套合理的人才培養創新體系。
四、提升區域智力資本的河南省高等教育發展模式研究
(一)推進大眾化教育,加強特色教育建設,提倡開放教育
1.推進大眾化教育,增加人力資本存量。河南省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從2010的23.66%提升到2014年的34%,雖然與全國平均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但我們正朝著大眾化的高等教育而大步邁進。在我們全面振興河南經濟的發展的同時,也對人才提供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誠心誠意吸引人才,實實在在培養人才,不斷增加我們的人力資本存量。
2.實施特色教育,培養精英人才,提升人力資本價值。河南的農業特色明顯,是全國重要的糧食核心區域、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根據學各校專業特色,結合發展需要、地方對人才需求、行業特色、崗位特點,建設有理論和實踐支撐的、優勢穩定的專業群。例如: 服務于農業的有河南農業大學、河南工業大學、河南牧業經濟管理學院、信陽農林學院等,他們可以構建農學、動物醫學、植物保護、食品科學與工程、糧食工程、林學、茶葉、煙草等專業群;服務于制造業的有鄭州大學、河南理工大學、河南科技學院等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電氣工程等專業群;服務于金融、物流、旅游業有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等金融學、旅游管理、法學、歷史學、等專業群。通過特色專業群的構建,培養高水平的教師、特色的學科、卓越的科研等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在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方面發揮引路人的作用。
3.提倡開放教育,吸引優質資源,創建品牌高校。用開放發展理念引領教育開放與國際化,拓展教育改革。把國際優秀教育資源請進來在河南匯聚,成為河南的智力資源之一,讓政府加大傾斜性政策,吸引名校在河南聯合辦學,鼓勵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進入教育領域,興辦教育,同時讓我們的老師有更多的機會走出去,加強教育交流與合作,拓展視野,爭取早日形成品牌高校而努力,為人力資本提供更堅實的儲備。
(二)區域高等教育優化發展模式
1.構建適應河南省結構需求的新學科。在新一輪經濟發展中,河南省迎來的新的契機,使得目前省內高等教育的學科結構與河南省產業結構的發展不適應,要通過整合、優化等方式形成一批新興學科,尤其是針對高端制造業方面以及航空業、物流業、電子商務、數據分析等方面的專業性人才的短缺,以此來滿足目前的迫切需求。
2.加強文科建設,優化高等教育資源配置。近些年,河南省高校的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等雖都取得了進一步的提升,但學科分布嚴重不均,在國家一級、二級學科中全都是理工科,無一文科入選,這就需要在學科建設層面不斷地進行完善和加強,從人才培養、到科學研究都應該有傾斜。
(三)發揮關系資本作用,搭建互聯網+教育的共享教育模式
1.共享教育資源模式。根據各高校的優勢,開展各種形式的合作,如利用互聯網平臺,共享精品課程,開發微課堂,使得不同地學生在跨越時空的開放性特征下,將所有領域的教育資源能夠便捷分享,利用網絡互動,共促共建。
2.共享項目平臺模式。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構建信息交流平臺,建立開放、競爭、協作的共享平臺,將高校、企業與政府的科研信息需求定期發布,利用網絡式的科研機制,最大限度地增強信息的共享性,使得高校能夠圍繞企業項目所需,帶領學生進行實踐科研,加快科研成果的開發與應用。
(四)加強創新教育,促進創新資本增值,構建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創新教育就是以培養人們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是新的時代背景下教育發展的新方向。當前,我國高校創新教育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主要差距是尚未形成健全的創新創業結構機制。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不僅是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內容的刪減,重要的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帶有全局性、結構性的教育改革。如何健全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時間按體系,指導體系是我們現在的一個新課題。河南省作為全國重要的農業大省、是我國農業重要的研發與生產基地,擁有一大批國家級研究基地與研究項目,這為推進創新教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如河南農業大學的國家“2011”計劃:河南糧食作物協同創新中心;國家小麥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小麥玉米作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等國家級科研機構;國家玉米改良鄭州分中心、國家煙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農業部黃淮海作物生理生態與耕作重點實驗室等16個國家部委科研機構,都為學生在學校期間提供了很多實踐機會??萍紕撔乱呀洺蔀槠髽I發展和競爭力提高的動力與源泉,高校承擔了將近70%以上的科研任務,若能夠有效的將高校與企業的合作真正地結合在一起,勢必能夠為創新教育模式提供更好的一種趨勢。根據河南農業大學的辦學特點與河南省情的結合,有機地將創新實踐教育應用教學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據此,我們可以以此為借鑒,加強與企業的深層次合作關系,就企業而言,可以根據企業自身的特點和發展方向,選擇合適的高校合適的專業進行長期的合作,建立包括人才培養、科研、實習實踐基地一套完整的教育培養聯盟。同時對于高校也需要根據企業的人才需求,調整專業的發展方向,改革教學內容,共同興辦聯合培養計劃。這樣既可以增強企業自主創新,也可以滿足高校自主創新需求,提升省域自主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