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欣
摘要:要對大中專學生進行很好的文化素質教育,就必須了解當代大中專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
關鍵詞:文學教育;哲學教育;歷史教育;藝術教育;審美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3-0191-01
當代大中專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是:在學好專業的同時,進行包括文史哲基本知識、藝術的基本修養、國內外優秀文化成果的教育。對理工醫類的當代大學生主要是加強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等人文社會科學的教育,用來提升廣大大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等等,使大學生的整體素質有大的提升。當代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一是文學教育。文學是用語言塑造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作為語言藝術,文學的特征突出地表現在它的審美性、情感性、形象性和典型性上。好的文學作品能夠引起讀者心目中強烈的美感,使之產生一種審美的愉悅,這就是它的審美性。情感不僅是文學創作的動因,而且是文學打動人的力量,因此,文學作品都充滿著情感性,能夠以情動人。文學內涵的真善美是通過形象來表現的,通過直接運用語言文字,藝術的反映社會生活,塑造形象,從而感動讀者。但文學藝術更強調形象的典型性,通過典型的藝術形象來反映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藝術形象越典型,其真實性感染力也就越強。文學藝術的這種審美性、情感性、形象性和典型性特征,隱藏在文學作品里面,閱讀或聽講文學作品需要有一定的鑒賞能力才能認識、概括、把握和掌握這些特征,才能在思想深處受到感染,獲得啟發,產生審美感悟。對大學生重點是側重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通過對大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提高他們的藝術想象力、理性思辨能力和審美能力,完善鑒賞心理,升華思想情感。
二是哲學教育。哲學具有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思維方法的特性和功能,能夠塑造人的整體思想素質,進而影響大學生其他多方面素質的培養,因而對大學生進行哲學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哲學對人的一切活動都具有指導作用,對哲學掌握運用的好與壞,直接影響著一個人工作、學習的效果。大學生學習戰略的好與壞,認識問題的偏于正,與哲學學習的好壞有著直接的關系。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關于自然界、人類社會思維的一般規律的科學,是認識世界基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大學生必須認真學習和掌握哲學的基本精神。學習哲學,最基本的是要尊重唯物主義,觀察問題、處理問題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要客觀,不要主觀;要全面,不要片面;要善于從事物的現象看到本質,從現在看到未來,從事物的發展變化中不斷發現規律、認識真理。
三是歷史教育。歷史是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寫照和規律的總結。“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學習和掌握必要的歷史知識,懂得歷史辯證法,有利于了解和掌握事物的發展規律,使學生深刻認識社會,克服淺薄,培養優良的個性品質,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學習歷史,關鍵是如何認識歷史,如何看待歷史規律和歷史現象,而不是掌握歷史知識的多與少。當然,歷史知識的多與少,博與廣,能夠體現人的知識修養,加深人對歷史的思辨。知識的積累需要一定的過程,掌握了方法,更利于知識的積累。因此,對于源遠流長的、積厚豐義的人類歷史,我們選取的角度是:通過對具有典型歷史意義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闡釋和比較,并有意地將中西歷史事件在發展過程中的異與同、先進與落后,啟發學生去探究歷史發展的根源,在典型事件中獲得深刻的認識,在認識中學會借鑒。
四是藝術教育。藝術具有強烈、集中、典型的美的力量,欣賞藝術美能使我們在思想感情上引起共鳴,給人以更強烈的審美享受。藝術的熏陶可以幫助大學生端正觀念、增長才學、陶冶情操,培養豐富的知識、表現和創造能力,從而美化大學生的心靈和生活,促使其各方面素質的提高。同時,藝術還有利于人們開闊胸襟、調和性情、引發人的創造潛能,使人的精神保持和諧娛樂的狀態,充滿活力,進而達到人際關系的和諧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但是,對各種藝術形式的掌握和運用,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既有天賦因素,又有后天刻苦訓練的因素,不是一朝一夕能為之的。學校要重點對音樂、書法繪畫、雕塑及建筑藝術,影視藝術等等藝術形式進行介紹,使學生對某種藝術形式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成為業余愛好,我們的目的也就算達到了。
五是人際交往的教育。人際交往直接影響著人的品格,影響著人的行為的適應性和人格的健全性,甚至還影響著生活的進取性。現代社會要求人們具有廣泛的社交能力,一個人要善于主動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在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過程中,不少國家都把培養學生的社交能力列為重要的教育課題,使學生必須懂得在相互依賴的社會里,自己的行為會影響別人,需要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學會通過相互關心來確定人際關系,既要學會做事,更要學會做人。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個性的形成和發展。因為人際交往的過程,不僅是在認識上相互溝通,情感上相互交流的過程,而且是行為上互相作用,性格上互相影響的過程,在和諧、融洽的人際環境中,會使個性得到良好的人際關系的熏陶和滋潤,有利于個性的發展。而且,在信息社會,每個人都是一個信息源只有在他與別人交往中,才能捕捉和篩選出對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有價值、有意義的新信息,更新知識庫,改進思維方式,變革過時的陳舊觀念,按照社會發展的需要塑造自己。
六是創新能力的教育。創新能力是智力開發的高級形式,是人才的本質特征和人才智能結構的核心要求,處在大學生能力結構的最高層。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有創新思維做基礎。創新思維不同于一般的思維,它是在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在頭腦中形成的一種新的假設,新的形象,是要解決新的問題,具有想象力強、獨立性強的特點。創新思維不僅具有較強的獨立性,而且還有較強的邏輯性,是人類思維的高級形式。它不僅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質,而且可以創造出新的具有社會價值的事物。創新思維是創新人才的特質之一。要讓學生了解創新思維的基本特征、重要方法和培養創新思維的途徑,使學生通過創新思維的培養來提高創新能力。
當然,文化素質教育教育的內容還有審美素質教育、語言表達技巧、交際禮儀規范等等內容,限于篇幅,這里不再論及。
參考文獻:
[1]魏載俊等.現代文化素質教育概論[M].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9
[2]杜鵬娟,李喜民.文化素質教育教程[M].北京:兵器工業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