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志 王曉樸
【摘要】隱性教育是相對于顯性教育而言的一種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本文探討了隱性教育的內涵和特征、隱性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關系,提出目前高校隱性思想政治隱性教育的挖掘以及存在的問題和亟待解決的任務。
【關鍵詞】隱性教育;顯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一、隱性教育的內涵和特征
隱性教育是相對于顯性教育而言的一種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隱性教育一詞的提出是在1968年美國著名的教育社會學家杰克遜教授在其著作《教室里的生活》一書中提及的。當時被稱作“隱性課程”。其含義為“在學校教育中沒有列為課程計劃,卻對學生的個性、品德等產生重要影響的全部學校文化要素的總稱。”隨著這種概念的逐漸普及和被社會的接受,在學術上逐漸的形成了“隱性德育教育”、“隱性德育”等學術提法。在我國,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對于此進行了學術上的研究和探討,從隱性課程的理論研究入手,逐漸的形成了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范疇。其特征主要有隱蔽性、跨時空性、全面性、自主性、長期性、非強制性等方面。
二、隱性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關系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是相對于顯性思想政治教育而相對存在的。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著隱性和顯性兩種教育方式。高校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指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對大學生實施的教育工作活動中,把高校教育的目的、內涵、教育方式等隱藏在大學生日常學習、工作、生活等特定的形式活動之中,使得大學生在平時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理論課程以外的校園文化中自覺或不自覺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從而實現自身和群體受教育的目的。隱性教育和顯性教育最大的區別就在于,著重于人的全面教育拓展和日常環境中的影響。
三、目前高校隱性思想政治隱性教育的挖掘和探討
1、依托校園文化為載體,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豐富的資源
目前,校園文化的開展可謂是如火如荼。校園文化可以歸納為課堂文化和課外文化兩種形式。課堂文化指的是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開展和其他課程內容的學習,課外文化主要指的是課堂教學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和資源。
校園文化作為大學文化里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著良好的環境和土壤。校園文化是伴隨著高校同時產生和發展的,通過以師生為主體,以校園文化為空間、以組織各種豐富的活動為載體、以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為目標的一種文化形式。隨著校園文化的多樣性的開展,以社團文化、班級文化、宿舍文化為主要內容開展,通過開展文藝演出、書法繪畫、體育競技、社會實踐為主要方式。這種以文化為形式的開展,并作為一種隱性教育的豐富表現形式,是最受到師生歡迎的。這種形式不需要抽象的思維定式,不需要傳統的理論灌輸,不需要課堂的說教、也不需要任何的強制措施,是一種自發的、自覺的、以一種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的。校園文化具有的這種直感性和體驗性,可以使得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就可以得到感染和熏陶,強化學生的責任感和班級的凝聚力。
2、便捷的主流媒體資源和網絡資源也為大學生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氛圍
除了校園文化活動之外,隨著手機和網絡資源的大力普及,海量的信息和主流媒體的普及也為校園文化增添了隱性教育文化的載體。它們會以微信、微博等方式出現在學生面前。各主流媒體每天都會發布各種報道,信息的及時性和便捷性為學生獲取知識和新聞提供了重要的渠道。而且各個高校都開設有微信公眾平臺和校園網站,每天都會第一時間為廣大學生推送及時的消息。這種媒體網絡的便捷性作為高校隱性教育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也會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的提升。
四、存在的問題和亟待解決的任務
隨著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普及和開展,一些存在著的突出問題也日益顯露,并需要切實改進。
首先,校園文化的普及和開展豐富了大學生的文娛生活,給大學生的課外增添了一抹色彩。但是隨著大學生社團的遍地開花,某些社團的活動和內容過于單一化和形式化,內容通篇一律,只注重了娛樂大眾的一面,從電視和媒體照搬了某些娛樂方式,卻忽視了符合大學生內在的精神要求。其次,網絡資源在校園文化中的廣泛普及,一些負面的報道和過于流俗化的內容也不斷的充斥著校園文化環境。大學生正處在人生觀的重要形成時期,對于事物的辨別能力和分析能力尚未形成,如何加以區分和辨別網絡文化的優劣、如何正確面對網絡上面形形色色的報道、如何擺正大學生的價值觀,應當作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和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五、結語
加強高校學生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越來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視,如何加強并提升隱性教育的方式方法、挖掘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成為擺在大學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對當代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的教育離不開顯性教育和隱性的雙方互補,充分發揮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特點,同時借鑒新時期大學教育的新形勢和新要求,運用多方面的校園文化資源,把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蘊含在大學教育的新環境和良好氛圍之中,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認知度和調節度,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功能的發揮和良性循環。
基金項目:2015年度保定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駐保高校大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編號:201502005
【參考文獻】
[1] 譚曉東. 大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湖南大學, 2011.
[2] 向敏青.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隱性教育法研究[D]. 西南師范大學, 2013.
[3] 任雪萍. 大學教育中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D]. 合肥工業大學, 2012.
[4] 段鵬飛. 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中隱性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實現途徑[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02).
[5] 彭小蘭, 童建軍. 論思想政治教育中隱性教育的四個維度[J]. 江漢論壇, 2009(03).
[6] 李燁紅.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分析[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09(03).
【作者簡介】
竇志(1975—),男,山東濟南人,碩士研究生學歷,中央司法警官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王曉樸(1982—),男,河北保定人,博士學位,中央司法警官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