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麗 劉鈺
【摘要】為了更快更好的培養復合型英語人才,針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創新問題,外語界許多教育專家及學者從未停止對其進行探索和實踐。而從事一線教學的英語教師們也一直在進行著思考和分析:當前我國正在對大學英語教學進行改革,在這樣的形式背景下,對當前的英語課堂教學需進行如何的反思?針對大學的英語課堂進行創新,應怎樣確定其著力點?為了更好的促進英語教學的創新性,對于顯性課程資源應怎樣才能實現正確的利用?大學英語教師如何才能打破現實的束縛,使自身的能力得到最充分的發揮?本文從人文教育視角著眼,針對當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出現的眾多問題提出了實踐反思。
【關鍵詞】人文教育;大學英語;創新性;教學
一、大學英語教學的作用:對人文教育資源的寶藏進行挖掘
教材使用觀關乎英語教學的創新性。對于教師與教材之間的聯系,后現代課程觀提倡采取以人為本的方式來實現二者間的有效對話。而那種將教材置于高高在上地位的舊觀念依然被很多人認可,不存在對它的質疑和創新。當今是信息化大發展的時代,世界每時每刻都會發生變化,在這樣的背景下教育職能也從根本上發生著變化:改變了傳統的以傳授知識為主要內容的形式,將對知識技能的培養和批判思維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現代很多英語教材都緊追時代發展,做到了與時俱進,教材的選材逐漸實現了系統而全面,對包括心理學、教育學、人類學等在內的多個方面都有所涉及,教材內容更為真實,并且對于人的可持續發展等特征尤為關注。對教材生動真實的語言進行充分的利用,以更好的對豐富多彩的人文性教育資源進行挖掘,借助高水平的作品對學生起到激勵的作用,用高尚的情操發揮感染學生的作用,并要鼓勵學生進行自主的學習、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訓練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以此對學生的情感進行調節,促使其人格得到提升,最終使“以文化人”的目的得到切實的實現。但與此同時教師也必須要突破來自于教材的禁錮,既要保證教學“源于教材”,更要努力做到“高于教材”,要對教材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知道它是一種能夠提供真實交際的工具,而非語言范本,它能為學生在能日常生活中實現真實的交際提供幫助,并且能夠對自身的行為規范做出正確的指導。然而,對于教材國家要求其進行整齊劃一,正是受這一特點的影響教材一般都呈現落后于時代發展的現象,這就造成了由教材提供的練習的真實性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證。這些都不是真實的語言練習,而在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真實交際訓練時又會起到限制和影響的作用,例如類似于語法練習、選擇填空、漢英、英漢單句翻譯題等這種不缺乏語境的練習,也就只能被看作是語言知識的積累,和真實的交際相差甚遠。假如練習活動不能與學生的交際動機和思想感情產生聯系,就不會對學生產生相應的刺激,也就無法引起具有真實性的交際反應。如果長期的使用這種非真實性的練習,那么學生對真實語言材料的處理潛能就會受到束縛,做不到將英語學習與自身生活想聯系,更體會不到其中的樂趣。我們都期待著真正能夠實現以人為本的教材的出現,學生不能被當作接收知識和語言訓練的機器,不是語言訓練的機器,他們對豐富的知識有著很強的渴望,他們希望對感情實現凈化,并且非常想成為擁有創造性、社會性、文化性等特點的人。對于教材我們不具備自主自由選擇的權利,但并不代表我們不可以對其進行創造性的利用。其實,雖然教材的穩定性與教學的多樣性要求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但這些矛盾并不是絕對的,可以對其進行調解。 在教學過程中,教材發揮著載體的重要作用,并且要切實的為教學提供服務。而教師的工作就是要對教材中的精華進行發掘并很好的發揚,要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利用,并深入研究教材的功能性、資源性和研究性價值,切實實現對教材創造性、開發性、及研究性使用空間的拓展,這樣不僅能夠最大限度的壓縮教材的各種不足,并且能夠很好的達到“教學相長”、“教研相益”的效果,為教師的自主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對于使用教材的根本原則,夏紀梅教授進行了很好的概括,即要將學生置于中心的位置,將能力的實現定為目標,利用交際作為途徑,采用真實社會化任務作為形式,利用方法發揮導向作用,將過程最為重點,條件則是語境情景,一切工作的最終目標就是為了使學生能夠實現學以致用。以這些原則為依據根據,我們就可以更好的對教材內容進行安排,確定好需要在課堂上進行交流探討的和能夠讓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對教材的內涵及外延做到很好的拓展,使學生真正的需求得到切實的滿足,才能夠實現與英語教育的現代目標和精神更為貼近。現在的教材,已經不在局限于學生的書本,能夠發揮主導作用的將是那些能夠對學生學會學習、合作、思考、發展及創新起促進作用的資源。當今是信息化大發展的時代,網絡信息技術應用于生活的各方面,在這樣的形勢背景下,英語教師要切身投入到對課程資源的優化和整合工作中,并努力成為其生力軍和開拓者,充分發揮自身作用。
二、大學英語教師研修:提升人文素養教育的源泉
胡錦濤同志曾明確的指出教師在教育及整個國家發展中的重要性。為了能夠使得自身的教育理念及人文素養得到不斷的更新,教師需要不斷的進行研修。目前在我國無論是職前、職中還是職后,教師的培訓工作做的都不到位。雖然絕大多數英語教師都希望自身的教學水平和業務素質得到切實的提高,但現實卻無法使之得到滿足,英語教師每周都要完成16課時的教學,工作量十分大,并且大量教師長時間的離開崗位參與進修是學校所不允許的,同時校本、校際間也很少會提供業務研討機會。雖然一些出版社會在寒暑假的時候組織一些短期進修和專題研討會,會對教師起到一定的提升作用,然而對于各校的參與人員都會有人數限制,只會有少數教師有機會參與。當前業務水平偏低是制約我國大學英語教學質量提高的瓶頸,為了克服這一瓶頸,國家正在加大對教師的培訓力度,在這樣的形勢下,教師本人更要對所有可利用的資源有效的創造和利用起來,比如:積極閱讀權威學術著作、自費參加學術會議、積極申報科研項目,并借助現代網絡手段積極與同行交流、瀏覽專家學者主頁等。現在,一線教師找到了一個行之有效的發展道路:以自身的教學課堂為依據,針對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并將教學研究與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切實有效的聯系起來,打造自己的課程品牌,逐漸發展出一條通過教學促進科學研究,通過科研推動教學發展的道路。
當前,我國社會渴望大量的創新性人才,然而實際上,雖然大學英語課堂一直在強調培養創新型和復合型人才,但創新性在課堂上并未得到很好的展現。從馬斯洛的人類需求層次論可知,人不僅要滿足自身的基本生理和安全需求,在此基礎上還要對社交、自我實現、尊重等這樣的高層次的需求進行滿足。人文性化的英語教學對學生起到啟迪智慧的作用,不但能對學生高層次的發展需求做到很好的滿足,同時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開闊教師的教學視野。為此,外語教師一定要改變舊的教學理念,堅持終身學習,積極豐富拓展自身知識,切實做好人文化的英語教學。英語課堂只有切實的做好人文教育,才能夠不斷的培養出創新性人才。天賦是創新性英語課堂需要的重要元素,同時更需要敬業和奉獻精神。
【參考文獻】
[1] 高 敏. 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人文精神必要性與實施策略[J]. 長春理工大學學報: 高教版, 2009(5).
[2] 羅荷香. 大學英語培養人文素質的實施途徑[J]. 湖北經濟學院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