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和親是兩個對立的政權通過聯姻的形式,暫時或長久建立友好關系而實行的一種政治策略或手段。唐統治時期,曾與多個少數民族或政權和親,如吐谷渾、吐蕃、南詔、契丹、回紇等民族,唯獨沒有與突厥的正式和親。雖然,史書有執失思力、阿史那忠、阿史那社爾迎娶唐公主的實例,但他們作為唐朝的降將,被授予官職,定居中原,所以他們與唐朝的通婚不能算作和親。
【關鍵詞】唐朝;突厥;態度;和親失敗
一、唐朝對待突厥的態度
1、唐朝統治者對突厥的態度
唐建國初,國力有限,內外不穩,史載唐高祖“以中原未定,每優容之(突厥)”。西突厥統葉護可汗曾遣使向唐請婚,高祖謂使臣曰:“西突厥去我懸遠,急疾不相得力,今來請婚,計將安在?”封德彝對曰:“當今之務,莫若遠交而近攻,正可權許其婚,以威北狄。待三數年后,中國全盛,徐思其宜。”當時突厥因內斗而分裂為東西突厥,相互之間紛爭不斷,高祖從遠交西突厥進攻東突厥的策略考慮同意與西突厥的和親,但因東突厥的阻擾未實現。唐太宗、高宗時期,唐朝國力漸強,隨著內部的穩定,國家有精力解決外部問題了。此時消滅東西突厥,開通西域是這一時期的國家戰略。乙毗射匱可汗遣使向唐請婚,“太宗許之,詔令割龜茲、于闐、疏勒、朱俱波、蔥嶺等五國為聘禮?!笨梢钥闯鎏谟y治西域的目標,結果婚未成。東西突厥各內部也是爭斗不斷,西突厥各部未取得唐朝支持,各部遣使向唐請婚,唐太宗“仍諷令各保所部,無相征伐?!蔽丛S婚。此時,東突厥漸衰,西突厥內部的混亂正好可以削弱其實力,唐朝是不會介入突厥內部的爭斗的,所以,和親也就不可能實現。隨后唐朝采用招撫和戰爭的手段,軟硬兼施,先后滅掉東西突厥,實現對西域的統治,解除邊患。武則天時期,后突厥漸盛,與唐朝時好時壞,時戰時和。唐朝此時經過武周革命、李唐復興,沒有足夠的精力對付突厥,許諾和親,但突厥自恃強大,言而無信,照舊侵擾唐土,中宗乃“下制絕其請婚,仍購募能斬獲默啜者封國王,授諸衛大將軍,賞物兩千段。”睿宗繼位后,默啜又遣使請婚,便“制以宋王成器女為金山公主許嫁之?!钡ㄔ谠S親的情況下,還侵擾唐土,掠奪財物和人口,玄宗繼位后便取消與突厥的和親。玄宗時,勵精圖治,任用賢能,唐朝進入全盛時期。鑒于突厥多次背信棄義,侵擾唐邊境,針對突厥后來的多次請婚都未允許,最后在回紇、葛邏祿等部落的幫助下于公元745年滅掉了后突厥。
2、唐臣對突厥的態度
唐朝大臣們對突厥的態度也多是消極的。貞觀二年(公元628年),突利可汗與頡利可汗相攻,突利向唐請求支援,兵部尚書杜如晦進曰:“夷狄無信,其來自久,國家雖為守信,彼必背之,不若因其亂而取之,所謂取亂侮亡之道也。”面對突厥的強則侵之,弱則附之,反復無常的行為,侍臣咸曰:“夷狄無信,先自猜疑,盟后將兵,忽踐疆境??沙似浔悖瑪狄员臣s,因而討之?!鳖R利敗后,對于如何安置歸降唐朝的突厥部落,“朝士多言突厥恃強,擾亂中國,為日久矣。今天實喪之,窮來歸我,本非慕義之心。”魏征諫曰:“匈奴(包括突厥)人面獸心,非我族類,強必寇盜,弱則卑服,不顧恩義,其天性也?!笨梢姵紝ν回实挠∠笠迅畹俟?,多持否定的態度。魏知古也曾進諫睿宗曰:“又突厥為患,其來自久,本無禮儀,焉有誠信。今雖遣使,來請結婚,豺狼之心,首鼠何定。弱則卑順,強則驕逆。屬草衰月滿,弓勁馬肥,乘中國饑虛,在和親際會,倘或窺犯亭障,國家何以防之?”《新唐書》也記載:“大抵虜(突厥)得志則深入,負則請和,不恥也?!笨磥硗回拾押陀H當成是援兵之計了,根本沒有和平相處的誠信。
二、突厥對唐朝的態度
突厥在隋時已分裂為東西突厥。史書記載,東突厥在隋末強大起來“東自契丹、室韋,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皆臣屬焉,控弦百余萬,北狄之盛,未之有也,高視陰山,有輕中夏之志?!蓖回试谔平⒊蹙鸵呀洀姶笃饋?,輕視中原。頡利可汗繼位后“承父兄之資,兵馬強盛,有憑陵中國之志?!倍啻吻謹_唐朝靈州、原州、并州等州,并多次違反與唐朝的合約。唐太宗曾指責頡利曰:“國家與可汗誓不相負,何為背約深入吾地?”結果便橋之盟沒多久,頡利又集兵大掠朔州等地,搶奪中原財物和人口。貞觀三年,薛延陀強大起來并遣使向唐朝貢,頡利畏懼,擔心薛延陀獲得唐朝支持強大起來便遣使向唐請婚,史載:“頡利始稱臣,尚公主,請修婿禮?!钡髞硪参锤吨T實踐,向唐稱臣請婚只是一時的權宜之計罷了,正所謂上面唐臣所說的“強必寇盜,弱則卑服,不顧恩義”。后突厥默啜時期,“默啜負勝輕中國,有驕志?!毕蛱普埢椋⒊么讼蛱扑饕r器、種子,豐、勝、靈等六州降戶及單于都護府之地。武則天令武延秀納其女為妃,默啜曰:“我女擬嫁與李家天子兒,你今將武家兒來,此是天子兒否?”言辭傲慢無禮,完全沒有與唐和親的誠意,并以此為借口寇擾定州“焚燒百姓廬舍,擄掠男女,無少長皆殺之?!焙髞?,默啜又向唐請婚,在唐與突厥許婚的情況下,默啜又侵擾靈州、原州、會州等州,掠奪大批財物和人口而去,完全不講恩義和誠信。這跟吐蕃與唐朝和親的態度相差甚遠,吐蕃贊普棄宗弄贊第一次向唐請婚遭拒后,也曾發兵威脅唐朝“若大國不嫁公主與我,即當入寇?!钡髞響饠『?,遣使謝罪,態度虔懇。文成公主入藏時,贊普親自到河源迎接并行女婿之禮,對中原文化更是無比尊崇“仍遣酋豪子弟,請入國學以習詩、書。又請中國識文之人典其表疏?!碧婆c吐蕃自和親后,和平相處了幾十年,雙方派遣的使臣不絕于途,進行修好、朝貢、慶吊、會盟等活動。而突厥每次都是“強必寇盜,弱則卑服,不顧恩義”,“窮來歸我(唐朝),本非慕義之心?!标沼纫苍f:“突厥眾不敵唐百分一,所能與抗著,隨水草射獵,居處無常,習于武事,強則進取,弱則遁伏,唐兵雖多,無所用也?!蔽魍回试谂c東突厥的爭斗中,為取得唐朝支持,遣使向唐請婚,但遭到東突厥阻擾未實現。東突厥滅亡后,西突厥與唐朝又圍繞西域的控制權進行爭奪,時戰時和。
三、小結
雙方能否建立某種關系,態度是個關鍵的因素。突厥向唐朝請婚,必須得讓唐朝看到突厥的誠意和態度。從唐朝歷代統治者和大臣們的態度來看,對突厥的態度多為消極、否定的。而突厥作為游牧民族,每次對唐土的侵擾,多是掠奪一些財物和人口,對唐朝的多次請求和親只是在勢力不足狀況下的一種暫時示弱的和好的表現,或因內部爭斗而向唐請婚以取得唐朝的支持。雙方都沒有達到“人和”,沒有建立信任基礎,在和親上達不成共識,突厥對唐朝一味的掠奪索取,并非是慕義中原文化而向唐請婚。而唐朝對突厥的反復無常,不講誠信的行為早已看透,且建立西域與中原的直接聯系一直是大唐的國家戰略目標。所以,唐與突厥的和親失敗是必然的了。
【參考文獻】
[1] 劉昫. 《舊唐書》卷194上《突厥傳》[M]. 北京:中華書局, 1975.
[2] 杜佑撰. 《通典》卷199[M]. 北京:中華書局, 1988.
[3] 歐陽修. 《新唐書》卷215上《突厥傳》[M]. 北京:中華書局, 1975:6032-6033.
[4] [美]白桂思, 著. 付建河譯《吐蕃在中亞:中古早期吐蕃、突厥、大食、唐朝爭奪史》[M].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2.
【作者簡介】
劉艷芳,女,漢族,河北邢臺人,西北大學歷史學院中國史專業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隋唐史和民族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