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蓮花
【關鍵詞】 數學教學;新目標;達成;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8—0074—01
新課程標準要求高中數學以數學科學知識為基礎, 寓能力培養、思想教育、品德修養于一體, 必須滿足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有效提高的需求。這對高中數學教育體系的重新建構,以及教育重心的轉移起到了引導作用。要求教師通過數學教學的實踐,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內容重組和多種學習方式的靈活選擇,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深化課改的目的。本文從高中數學教學體系入手,就如何達成高中數學教學新目標提出幾點建議。
一、新課標下高中數學教育體系分析
1. 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教育。主要指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和能力培養的過程中要形成健康的個性品質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數學精神的精髓在于人類從事數學活動中體現的思維方式、行為規范、價值取向和理想追求。也就是說在數學教學工作中,要培養學生對真理的熱愛與追求,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精神,鼓勵學生保持理智的好奇心、獨立的探索和創新的精神,鍥而不舍、持之以恒的拼搏精神以及民主、平等、合作的精神,幫助學生樹立將數學知識應用于造福社會和人類的崇高理想。
2. 數學知識教育。數學知識教育又可以分為知識技能和數學思維。教師要將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貫穿高中數學教學的始終, 幫助學生逐步加深理解。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對數學概念本質屬性的揭示, 培養學生思維的準確性; 通過幾何、代數知識的聯系、遷移, 培養思維的廣闊性; 通過數學變式, 問題的步步深入, 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通過引導學生探索問題、轉化問題并解決問題,培養學生思維的創造性。
3. 數學能力教育。要通過數學教學, 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分析能力、觀察能力、空間想象能力、應用能力、邏輯推理能力,以及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
二、西部欠發達地區高中數學教學中的一些常見問題
1. 受初中數學思想的束縛。很多剛進入高中的學生無法跳出初中養成的固定思維解題模式,在學習過程中考慮不全面,出現知識掌握方面的障礙,致使學生進入高中后出現理解困難、概念模糊等問題。
2. 教學手法單調。很多教師數學教學固定在數學題目的解答上,他們從來不介紹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實際背景,對于公式的講解,也只是以一種理論推導的形式傳授給學生,照本宣科,不知變通,上課內容枯燥無味,缺乏生動,致使學生對數學不感興趣,甚至產生厭惡情緒。
3. 受高考壓力逼迫,學生思維僵化。長期搞題海戰術致使學生思維變得遲鈍,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逐漸減弱,甚至消失。
4. 學生盲目相信教師,缺乏學習的自主性和主動性。課堂上通常采用“教師整堂講,學生通篇聽”的形式,學生盲目聽課,不敢質疑。這樣教學,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不利于學習內容的深層次理解,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三、新課改背景下進行高中數學教學的幾點建議
1. 以知識為載體, 拓展學生的能力。高中數學教育不應再以單純的習題重復演練和頻繁的書本知識測驗作為考查和評估學生的硬性指標, 而應把培養學生的能力放在首位,要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和思維能力的培養, 克服重結論、輕過程的傾向。
2. 以活動課為平臺,重視教育教學的過程,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活躍課堂氣氛。活動課是完善高中數學教育的重要平臺。在活動課中,可以采取分層教學的方式,因材施教。如,設立以培養數學尖子為目標的競賽小組,進行專題講座、模擬競賽,讓學生自學研討等;設立補課小組,對需要查漏補缺的學生進行學習方法方面的指導;設立興趣小組,進行知識應用、知識講座、學習方法介紹等,培養學習數學興趣。
3. 以發展非智力因素為契機, 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1) 寓情于教。教師要用真摯的感情感染和教育學生, 讓學生感到教師平易近人、和藹可親, 以良好的心態主動參與學習活動。(2) 要理解和寬容學生,建立良好的激勵機制。(3)關心熱愛學生。經常與學生談心,了解并解決學生生活和學習上的困難, 使他們對教師產生信任感, 并把對教師的情感遷移到學習上, 勤奮拼搏、刻苦鉆研,進而取得優異成績。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