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文祥
【關鍵詞】 化學教學;質疑能力;原因;
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08—0085—01
質疑能力是學生探究知識、獲取知識的能力,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由于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學生的質疑能力比較低。大多數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僅僅是做不出來的習題、解不出來的答案,即使是優秀的學生也缺乏質疑的能力。作為中學化學教師,不僅要激發和維持學生的好奇心,更要引導學生善于發現問題,不斷提出問題。那么在教學中,如何有效地創造條件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激活學生的思維呢?筆者試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探究。
一、高中學生化學質疑能力缺失的原因
1. 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影響。傳統的化學教學只注重學生學習結果,用考試結果來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卻不注重學生思維過程的分析和培養。所以在學生學習中很多實驗探究過程被忽略,出現記實驗現象和背結果的情況,再者,各種學習資料所給的標準答案太死,與此不符的答案教師予以否定,這嚴重導致了學生問題意識的喪失。
2. 教師主導地位絕對化影響。在以高考成敗論英雄的大環境下,當今的課堂教學仍以教師為主,現行的一些教學設備雖然改變了教師以講為主的教學模式,但這也只起到了增加課堂容量,減少教師板書的功能,對于學生質疑能力的提高沒有任何幫助。在試卷講解過程中,教師只講正確的解法,對于學生各種各樣錯誤的解法缺少分析,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學生的創新求異思維在長期的學習中喪失了。
3. 學生被動學習方法的影響。自習課上很多學生只是快速地、被動地完成教師所留的作業,而很少對學習中的疑惑產生質疑。在傳統的教師單向信息傳遞教育方式下,他們已經非常地“適應”,問題意識很難萌發。
二、高中化學教學中提高學生質疑能力的策略
1. 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首先,尊重學生并努力創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學生習慣于被動地接受知識,他們不想質疑,也不敢質疑。因此,我們教師應當更新教學觀念,營造一種民主、和諧、寬松的氛圍,學生才敢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應該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性,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多提問題,教師充分肯定學生所提出的問題,耐心予以解答,并以不同的方式肯定與鼓勵學生質疑,努力培養學生的自信心,給學生的質疑創造良好的機會,讓學生想問、敢問。
2. 引導學生善問。“敢問”只是質疑的初級階段,“善問”才是關鍵。美國教育家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提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的質疑方法,使學生明白“怎么問”、“問什么”。教師要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來展開教學活動:采用圖畫、聲音、動畫等形式,以學生耳熟能詳的諺語、民俗、典故為載體,導入課堂教學,讓學生產生質疑的愿望。例如,在學習氯氣性質時,我首先用多媒體展示幾幅圖片:氯水的形成;潮濕的氯氣使有色物質褪色,而干燥的氯氣不會發生這樣的現象;氯水在光照下分解并釋放出氧氣等。然后綜合利用創設的情境,讓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問題提出以后,依據情境提出了多種假設,設計了不同的實驗方案。鼓勵學生設計實驗,動手操作,在探究中找到答案。
3. 多用化學史激發學生的質疑精神。許多化學史實表明,科學先驅之所以取得科研成功,碩果累累,造福社會,常常是在批判前人和書本知識的基礎上打開創新的缺口。在科學研究中,誰能首先同束縛科學發展的傳統觀念決裂,敢于提出新思想、新見解,誰就有可能搶占科學發展的前沿陣地,做出突破性的發現。例如,普利斯特利和舍勒都在拉瓦錫之前就已經發現了氧氣,這本是他們發現真理否定謬誤的一次極好機會,只要在此基礎上再前進一步,就會揭開燃燒現象的本質,推翻燃素學說,取得劃時代的新成就。然而,久負盛名的二位科學家都是燃素學說的忠實信徒,決不肯對其產生一絲一毫的懷疑,結果“當真理碰到鼻子尖時,還沒有得到真理”,便把這絕好機會拱手讓給了拉瓦錫。 如果在結合“氧氣”的教學中,向學生介紹氧氣的這一發現史,就會使學生感悟道,要想具有創新能力,不僅要有敢于向舊理論提出質疑的膽識,而且還要有不怕舊勢力和權威的膽略,從而培養學生質疑的興趣和質疑的精神 。
總之,化學教師要從日常教學中做起,重視對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注意培養每個學生的質疑意識和質疑習慣,讓學生好問、會問。這樣長期堅持,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轉換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更能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編輯:張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