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智梁
讓學生動起來,新學堂、新理念等各種課堂教學模式應運而生,打破了常規及單一的聽、答、練、做模式,同桌互助、小組合作、走讀合作等各種學習模式層出不窮,在21世紀之初就在大刀闊斧地改變。那么,在數學教學中,尤其是在人數較多的班級中怎樣有效地巧設小組,合作創新呢?以下是我二十幾年教學中的一些感悟和幾點體會。
一、觀念的改變非常重要
課堂上的小組合作學習遠不止把教室的桌椅重新排列那么簡單,它應當是教師教學設計和觀念重新排列的過程。只有當教師真正融入小組學習中,并和學生一起體驗小組學習的快樂時,小組合作學習才有了自己的活力。因此,這就要求教師要協調好教學中的各種關系,巧設鼓勵機制,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針對學生對小組之間的競爭意識不強、小組之內合作觀念不強的情況,我在小學一、二年級開展了以小組為單位,爭奪五星的活動。每一節課,哪個小組發言最積極,紀律最好我們就會給哪個小組發一顆五星,相應每個學生也會得到一個小印章。這樣,學生的集體意識馬上得到增強,集體榮譽感得到升華。而在高年級可以以“人人爭當小組長”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誰最愛動腦筋、誰能想出和別人不一樣方法的學生就是本周的組長,并給予鼓勵。這樣每個學生在每節課都會自覺聽講、積極思考,以獲得和別人不同的方法,爭當組長,組長不定位,只要努力都有機會。
二、組內成員搭配設計要精當
小組組長的好壞直接關系著小組作用是否能良性地發揮。在低年級,小組搭配不妨分這樣幾步走:(1)自然搭配,讓小組自發推舉一位小組長。實驗一段時間后,小組搭配的許多問題就會逐漸暴露出來,然后再更換重組。此時且不能因為人數眾多、時間緊張就簡單處理,最好是耐心詢問產生問題的學生,再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小組重組。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是要讓人人參與學習過程,讓人人嘗試成功的喜悅,但是如果處理不好優生與學困生的關系,非但達不到目的,相反會加劇兩極分化,學優生更優,學困生更差。為此,教師要鼓勵每位學生積極動手、大膽發言、勇于說出自己的意見,即使說錯了也要說出來。(2)在組內安排學困生優先發言,讓其先說出最容易的解題策略,使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樂。(3)要求他們認真、仔細地聽取別人的意見,聽完再動手操作,細致分析過程。(4)教師行間指導時,應重點指導學困生學習操作活動,了解他們的學習思維狀況,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如果老師不斷發現弱勢,不斷轉化弱勢,巧妙安排,最后小組合作的局面必定是一派生機勃勃,會一改過去存在的問題。
三、課堂上教師精心策劃每一個問題,促進小組合作學習
設疑激趣、質疑問難、巧設疑問,使每一個問題都恰如其分。任何一個生命體,只有期待和愿望是不行的,它還需要供其生長發育必要的養分。小組合作學習也是一樣,如果沒有適合合作學習的形式,它一樣名存實亡。這就要求教師設計的情境要有利于促進學生動腦、主動探究數學知識,有利于集體研究,促進合作學習。不提出過于簡單、不假思索就能解決的問題。如,教學乘法教學時,當出現:4×5=20,4×6=24,4×7=28時,不提這樣的問題:“每個算式的數字是幾?”“三個算式都用了什么方法?”而提出“請仔細觀察三個算式,你發現了什么?”這樣的問題,促使學生去尋找算式之間的聯系,抓住本質,尋找共同點,促進組內交流,有利于合作學習。再說事實上數學問題也不是都適合合作小組解決。比如,筆算多位數乘法,完全可以讓學生在兩位數乘法的方法上獨立思考完成,再讓他們說說想法,各抒己見,這樣可以培養學生對知識獨立運用的能力。如果通過合作解決,不僅浪費了大家的時間、精力,也忽視了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的培養。
四、長期堅持,切忌松懈,習慣成自然
小組合作學習的基本目的就是讓人人都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人人都能從不同層次嘗試到成功的喜悅。因此,教師首先要培養學生各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如,學生認真閱讀的習慣、積極動腦的習慣,并把自己的探究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在組內進行交流,真正發揮團體的合作精神。在交流時,教師要著重培養學生認真聽取他人意見的習慣。同時,要培養學生善于合作實踐的習慣。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分一分、擺一擺、拼一拼、畫一畫、拆一拆。在教師指導操作時,要有意創設有利于合作的情境,促進學生合作能力的提升。教學長方形、正方形、圓時讓每個小組合力在釘板上圍出長方形、正方形,教學面積時讓學生剪剪拼拼等。
最終小組合作化學習,其實只要堅持,多想辦法,只要教師巧安排、真實踐;動真心、重實效。靈活恰當地發揮小組優勢,班級中的小組必定會熠熠生輝,閃耀出個性的智慧之光,成為新課堂中和諧的風景線,也將為學生的未來打下堅實的學習和生活基礎。
參考文獻:
湯于飛.淺談小學數學課中的小組合作學習[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7).
?誗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