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建平
摘 要:小學生進行語文學習,很多情況下都是通過朗讀,它是學生理解教材內容的重要基礎,是小學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進行有效的語文朗讀不僅可以提高小學生的語言能力,而且有助于學生對朗讀內容的理解,領會作者所要表達的主旨和寓意,達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問題;對策建議
推行新課改教學以來,小學語文教育越來越重視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小學生的朗讀能力也確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學生總體水平仍然偏低。筆者長期從事小學語文教學,深知教學實踐中學生在朗讀方面確實還存在一些不小的問題,雖然引起了眾多教育工作者的關注,但是并沒有人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問題。基于此,本文將主要探討語文教學中存在的朗讀問題并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和建議。
一、小學語文朗讀問題現狀分析
1.學生有效朗讀時間不足,老師缺乏相應的針對性指導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教師也意識到學生朗讀能力的重要性,于是很多學校在上課前設置了早讀課,讓學生有一個朗讀的時間,在課上,老師也習慣性地帶領學生朗讀或者預留一部分時間給學生朗讀,應該說這樣的朗讀時間是合適的,但是我們發現,很多小學生根本不知道朗讀的重要性,在早讀課上經常看到學生交頭接耳嬉戲,根本不去朗讀課文,或者有的學生默讀根本沒有發出聲音甚至還有的學生抱怨朗讀太累,在課堂朗讀時間這種現象也層出不窮。另外,不少老師喜歡留一些時間給學生自由朗讀,多數情形下,很多學生為了把這段時間糊弄過去,往往進行隨心所欲、漫無目的的朗讀,根本沒有明白朗讀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所以,筆者認為在足夠的朗讀時間里學生的有效朗讀時間不足,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2.學生朗讀過于死板,缺乏情感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我們更多看到的是,教師讓全班或者某一組學生齊聲朗讀,感覺課堂氣氛很活躍。但是這種做法使得學生朗讀起來沒有抑揚頓挫的感覺,完全是一種機械式的朗讀,根本沒有感情語調的變化,甚至不少學生認為只要讀的聲音大就是有感情的朗讀。很明顯,這樣的朗讀方式看似很投入、很專注,實際上學生只是在單純地讀字,根本沒有意識到語言文字本身是可以傳情達意的,因此,這種沒有感情的朗讀是無法做到真正掌握文章內容的。
3.教師的指導不規范
教師通常不會對學生進行專門的朗讀指導,更多的是對某段內容仔細分析后認為很重要,就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出來或者用某種語氣讀出來或者說朗讀的時候把某些詞句讀得音重些或者速度讀得慢些等等。諸如此類的做法被很多老師認為是朗讀指導,給人感覺摻雜了個人的主觀看法,長期采用這種看法對學生進行所謂的朗讀指導,導致以后學生遇到朗讀方面的問題時,不由自主地照著老師的思維生搬硬套,忽略了朗讀本身傳情達意的功能。可以想象,這種不得要領的朗讀指導是無法真正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的。
二、針對小學語文朗讀問題的對策建議
1.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保證有效的朗讀時間
事實上,學生在早讀課上交頭接耳,課堂朗讀時間默讀甚至不讀,經過調查詢問可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學生對朗讀缺乏興趣,有時朗讀只是為了應付老師,不少學生提起朗讀就感覺頭大。為了激發學生對朗讀的興趣,首先要在朗讀方式上下功夫,比如可以在課堂上分角色朗讀課文,讓學生真正走進課文任務角色;或者可以采用背讀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在背誦完后有很大的成就感,從而愿意朗讀。其次,小學生正處于心智成長的關鍵時期,往往需要物質的激勵才能去做某一件事,所以,可以在朗讀之余由老師根據學生實際朗讀情況給出一定評價,對表現優秀的可以進行表揚,也可以獎勵一些小部件,從而讓其他同學向接受獎勵的同學看齊,可以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只有這樣,學生在早讀課或者是課堂時間才更有精力、更有激情進行朗讀,學生的有效朗讀時間就可以得到保障了,朗讀水平的提高只是時間問題。
2.老師正確指導,帶領學生有感情的朗讀
學生朗讀水平的提高依賴于老師正確的指導,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從發音、咬字、朗讀速度、情感的變化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指導,對于學生存在的問題,及時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指導,可以在指導之余找一些學生起來朗讀,保證學生對老師的朗讀指導理解透徹,這樣學生才會在朗讀時更加用心,朗讀能力也必將迅速提高。另外,針對學生朗讀時沒有感情基調的變化,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播放有感情朗讀的視頻,小學生的模仿能力一般都比較強,可以進行針對性的模仿,長期訓練,日積月累,最終無論遇到什么樣的課文,學生都知道把握感情語調的變化,這對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是有益的。
參考文獻:
[1]孫旭升.新課改視域下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常見問題及對策探討[J].西部素質教育,2015(6).
[2]王翠蘭.淺談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優化策略[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2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