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海燕
摘要:會計學專業的學生將來會成為公司依法納稅的直接執行者,因此,會計學專業《稅法》顯得尤為重要。本文探討了會計學專業《稅法》課程教學的現狀,并提出了教學改革思路。
關鍵詞:稅法;會計學專業;教學改革
在我國稅收收入是國家財政收入的最主要來源之一,對于我國的財政收入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稅收與稅法密不可分,稅收依據稅法而征納,稅法是稅收的法律保障。會計學專業的學生將來走上工作崗位以后將會是公司依法納稅的直接執行者,因此,對于會計學專業的學生而言,學好稅法這門課程顯得尤為重要。
一、《稅法》課程的特點
1.課堂教學知識點多且繁,對學生計算,理解和記憶的要求較高
我國稅法經歷了多年的發展,目前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法律體系,具體包括稅收實體法和稅收程序法兩大類。稅收實體法共包含了16個稅種,其中增值稅,消費稅,個人所得稅和企業所得稅這四個稅種的內容尤其繁雜。以增值稅為例,在我國,增值稅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稅種,也是國家稅收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在稅務師考試的教材中僅增值稅一章就占了150頁之多,各種版本的教材中對增值稅的講述也占了很大的篇幅,尤其是營改增以后,增值稅又增加了大量的新內容。法律的條文離不開記憶,在記憶和理解的基礎上還有大量的計算。課堂的教學只能幫助學生理解法律規定和教會學生準確無誤的計算,這就要求學生課下需要花費大量的功夫記憶和練習。
2.稅法與會計學聯系緊密,對學生的相關知識儲備要求較高
表面上看稅法屬于法律條文的范疇,很多人覺得只要按照其規定熟悉相關規章制度即可,但事實上要想對其中一些法律條文做到深入理解要求老師和學生都必須有相當深厚的會計學功底才行。比如,在企業所得稅法中,直接法計算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公式是“應納稅所得額=收入總額-不征稅的收入-免稅的收入-各項扣除-以前年度虧損彌補”,其中收入總額中對“收入”這一概念的界定基本就與會計學中的“收入”界定是一致的;還有對“各項扣除”的界定也是一樣。在整個稅法的學習中這一類的知識點非常多。如果學生學完中級財務會計再來學習稅法會發現很多知識點更易于理解一些。
3.稅收法制的不健全使得相關法律條文變化非常快,課堂教學有時無法跟上變化的節奏
稅法是圍繞著稅收工作的開展進行的,根據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收入計劃的不斷變動而變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發展狀況每一個階段都在變化,這就導致稅法教學中的不確定因素特別多。尤其是為了鼓勵第三產業2012年1月1日開始的“營改增”政策的實行以及近兩年來企業所得稅政策的大幅調整,使得整個增值稅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企業所得稅法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從2012年開始,隨著營改增試點地區的不斷擴大,相關政策也在不斷調整,不斷細化,相關具體規定陸續出臺。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教材的變化卻相對滯后。由于接受新知識的渠道受限,課堂教學中,老師能補充的新的內容有限,學生對新的變化也只是一知半解。
二、目前《稅法》教學存在的問題
20世紀90年代,稅法課程才出現在我國高校的課程中。隨著我國開始舉辦注冊會計師和注冊稅務師的考試,這門課程才逐漸受到大家的關注。目前,會計學專業《稅法》教學中存在以下問題:
1.《稅法》內容多,課時少,知識點瑣碎,學生學習難度較大
由于稅收立法層次較低,《稅法》課程中條例、政策性文件居多,導致《稅法》內容呈現海量化、無序化等特征,同時課程的課時數也呈縮短趨勢。在短短的課堂學習中要想深入的理解各項法律條文的規定,熟練掌握各項稅種的計算方法,準確的算出稅額就已經比較困難,基本無暇補充與時俱進的法律知識以及法律實務,只能靠學生在課下自主學習。而且這門課程計算量和記憶量都很大,對學生會計知識的要求比較高,學生學習難度比較大。
2.教材遠遠跟不上發展的稅改形勢
教材的滯后性使得其遠遠跟不上稅法改革的速度,往往很多重大的新政策在新聞和網站已經出現一兩年了,體現在教材上的卻是寥寥無幾。學生將解讀新政策的希望都壓在老師身上,教材在有些時候只能成為擺設,沒有實質性用途。
3.師資問題
盡管高校的招聘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但大多注重的都只是學歷和科研能力,而比較忽視實操的教授。很多老師都是讀完博之后直接到高校任教,缺少實踐經驗,這就導致很多學校培養的會計學專業的學生都不會做賬,很多學習了稅法的學生不會報稅。有些學校甚至將稅法課程歸類為法學,請法學專業的老師為會計學專業的學生講授稅法課程就更沒有針對性了。
三、會計學專業《稅法》教學改革的思路
因此,針對以上《稅法》教學中面臨的問題,本文提出了以下改進辦法:
1.與時俱進,根據稅法的變化及時更新授課內容。教師應當密切關注稅法的調整,并在課堂教學上對新政策做出相應介紹和講解,以保證學生學到的是最新的稅法知識。課堂教學上教師也可以以一些激勵的方式鼓勵學生多了解稅法的各方面變化,促進教學相長。
2.注重教師的培訓與任用。學院在聘任會計專業《稅法》課程教師時應當注意聘任具有較強會計學專業知識的老師,以便學生更好地學習。另外,學院應當提供適當的學習機會和相關的學習資料以便任課老師有機會和渠道接觸和深入學習新的政策,并及時將這些新變化傳達給學生。有條件的話,學院可以和稅務部門建立合作關系,利用高校資源取長補短。
3.將稅法學課程分為理論學習與稅務實訓兩門課程分別講授。在現在高校課程學時普遍被壓縮的情況下,短時間的課堂教學里能兼顧理論教學和稅務實訓確實很難。若將稅法課程分成兩門課,一方面用于理論課講授,專門介紹稅法相關法律知識和稅務計算,另外一門課為稅務實訓,涉及稅務的賬務處理和報稅,這樣既緩解了學時太少,內容太多的矛盾,又能與稅收實務較好地結合起來,學生才能更好地掌握這門課中的知識點。
參考文獻 :
[1]高培勇.論完善稅收制度的新階段[J].經濟研究,2015,02:5-17.
[2]李品芳.稅法課程的現狀及教改思[J].中國電力教育,2005,11: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