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麗 宋振軍



【摘要】黃河三角洲地區是黃河入海口形成的沖擊平原,地域環境有其自身獨特的特點,黃河三角洲民間歌曲也因地域的獨特而具有了獨特的面貌與風格。黃河三角洲民間歌曲同中華民族其他地區豐富多彩的優秀的民間歌曲一樣,具有多彩的形態,迥異的風格。除了因為地域特點而少見的山歌體裁外,其他民歌形式都比較常見且流傳甚廣,如:號子、小調、秧歌、兒歌等。而黃河三角洲沖擊平原的地域特性,同時也賦予了黃河三角洲民歌獨特的民間歌曲審美特征。
【關鍵詞】黃河三角洲;民間歌曲;審美
一個地區的生態環境,對該地區民間歌曲的產生、發展、傳播和民歌的審美特征、審美特點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黃河三角洲民間歌曲的產生,是黃河三角洲地區勞動人民在特殊的地理環境中,在特定的生產勞動和生產生活中,逐漸形成和產生的。它體現了黃河三角洲地區勞動人民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生活狀態、文化品味,是黃河三角洲地區人民不同的音樂文化和審美趣味在民間音樂上的集中展現。
黃河三角洲是黃河近入海口,沖擊形成的平原地區。地貌結構以平原為主,丘陵山地少。勞動人民的生產和生活的生態環境,是民歌產生的實踐基礎,沒有生產生活的實踐活動,民歌的產生、發展和流傳會大打折扣。因為黃河三角洲地區的地域原因,民間歌曲中比較少見山歌題材,而號子、小調、秧歌、兒歌則更為常見。
一、勞動號子
勞動人民在生產勞動的時候,需要有一種能夠統一勞動節奏的“口號”,以使大家步調一致,提高勞動效率。由此,產生了勞動號子。所以,勞動號子是在具體的生產勞動中產生的,實用性是勞動號子的主要功能特點。黃河三角洲地區的勞動號子,也是以實用性為首要特征的,主要可以劃分為黃河號子和建筑號子兩大類。
因為黃河三角洲沖擊平原的特殊地貌,黃河發大水、洪澇災害對于黃河三角洲地區的人們來說是常見的事情。所以,同黃河水患之間的搏斗和斗爭,對于勞動人民來說是長期不斷,并且不可松懈的事情。在平時的采石、伐木、打夯、打硪對抗自然災害和洪澇水患的過程中,勞動人民需要齊心協力統一勞動節奏,提高勞動效率。因此,就形成了黃河號子,它屬于工程號子。黃河三角洲地區的號子,比較有代表性和特色性的當屬于黃河硪號。其氣勢磅礴,節奏分明。因為是勞動筑建堤壩,統一勞動節奏所需要,故演唱以一人領眾人合為主要形式。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提高勞動的效能,使得勞動者步調一致,齊心協力完成勞動任務。
黃河三角洲建筑號子不同于黃河號子,但仍屬于工程號子的范疇。可以分為搬運號子和夯號子兩大類,主要是在建筑房屋時協調統一勞動節奏而使用的勞動號子。主要的演唱形式也是以“領唱”“合唱”為主。旋律相對簡單,節奏感強烈。領唱的部分具有很強的即興性。
二、小調
小調又稱小曲,俚曲,屬于民歌體裁。也有稱為“里巷之曲”。“除了在農村流傳外,在城鎮集市上也多有傳唱”。許多明、清的曲牌被直接移植到黃河三角洲民間小調中。黃河三角洲民歌中的小調涉及題材范圍大,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小調中都有體現。經過歷代民間藝人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傳唱,黃河三角洲地區小調的曲調形成了華麗、流暢的風格,節奏規整,結構均衡完整。
黃河三角洲地區小調是“活”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里,長期流傳在廣大人民群眾的柴米油鹽和家長里短之中的。它生動活潑、清新鮮活,是廣大勞動人民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廣大勞動人民抒發感情,表達憂喜哀傷的最直接感懷。
三、秧歌
秧歌一種極具群眾性和代表性的民間舞蹈的類稱,主要流傳于我國北方地區。當然,不同地區有不同稱謂和風格樣式。黃河三角洲地區秧歌同樣是歌、舞、樂三位一體的表演形式,以陽信的“鼓子秧歌”和惠民地區的“花籃秧歌”最為流行。黃河三角洲地區秧歌有自身特點,其舞蹈性、音樂律動性比較強。旋律的起伏較大,主要表現黃河三角洲地區人民熱烈奔放的個性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鼓子秧歌是黃河三角洲秧歌比較有特點的秧歌形式,它所表演題材形式脫離不開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勞動實踐,真實的表現了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態度以及對未來生活的期望和憧憬。鼓子秧歌不限場所、不限時間,與勞動人民的現實生活緊密相連,勞動生產和逢年過節都有表演。因此,鼓子秧歌具有良好的生長土壤和極強的生命力。
四、兒歌
黃河三角洲地區的兒歌,主要是表現兒童天真爛漫的童真、對生活的新奇,反映兒童的生活情趣,并且間有傳播生活經驗和生產知識等內容。歌詞簡單易懂,曲調同語言音調相近似,朗朗上口易學易唱。主要表現手法有:比喻、擬人、夸張、起興、反復、設問等等。歌曲的旋律較平緩,節奏規整。相對其他幾種體裁,黃河三角洲民歌中兒歌較少,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反映兒童生活的歌曲;一類是反映兒童游戲的歌曲。
五、黃河三角洲民間歌曲的審美特點
黃河三角洲地區民間歌曲豐富多樣,表現了勞動、生活的各個方面,其特色突出、鮮明,節奏簡單明了并不復雜,多以強弱分明的2/4拍子為主,層次鮮明;曲調優美,很少有大跳的旋律進行,以級進為多;歌詞主要以描繪黃河三角洲地區勞動人民的日常勞動、生活情景為主,勞動號子一類的實用性強的民歌體裁也不乏即興性。充分的表現了黃河三角洲地區人民,堅韌不拔、樂觀向上、率性直爽的品性特征。
黃河三角洲民歌是黃河三角洲地區勞動人民生活的藝術觀照,同黃河三角洲人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獨特的地域特征,塑造了黃河三角洲人民獨特的生活個性和黃河三角洲地區獨特的人文環境。也同樣,賦予黃河三角洲民間歌曲的獨特內涵以及帶有勞動人民本色和黃河磅礴氣息審美特征。它是勞動人民生活的寫照、精神的寄托、智慧的結晶,還是廣大人民追求真、善、美,抨擊邪惡弘揚正氣的內心體現。
黃河三角洲地區是黃河入海口形成的沖擊平原,地域環境有其自身獨特的特點,黃河三角洲民間歌曲也因地域的獨特而具有了獨特的面貌與風格。黃河三角洲民間歌曲同中華民族其他地區豐富多彩的優秀的民間歌曲一樣,具有多彩的形態,迥異的風格。除了因為地域特點而少見的山歌體裁外,其他民歌形式都比較常見且流傳甚廣,如:號子、小調、秧歌、兒歌等。而黃河三角洲沖擊平原的地域特性,同時也賦予了黃河三角洲民歌獨特的民間歌曲審美特征。如同陜北民歌粗狂豪放,江南小調婉轉柔情一樣,黃河三角洲民間歌曲因為黃河的灘險浪高,賦予了它剛強不屈,堅韌挺拔的風格特征。船夫們驚濤駭浪里,搏擊風高水險的通過黃河號子情景歷歷在目;建筑號子中,勞動人民步調劃一,齊心協力的壯觀生動重現……可以肯定的是,民間音樂的審美特征就在于它所體現的人民性,在于它進步的現實主義傳統。勞動群眾是人民中的絕大多數,他們理所當然地應被視為人民的代表。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黃河三角洲地區因其獨特的地域環境,民間歌曲就具有了一種獨特的面貌與風格。通過對黃河三角洲民間歌曲的美學研究,正確的認識黃河三角洲民間歌曲存在的特點和價值。黃河三角洲民間歌曲的審美的研究,對于發揚中國民歌的優良傳統,保護和傳承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化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袁靜芳,《中國傳統音樂概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10
[2]宋振軍,《黃河三角洲民歌體裁及特點》[J].《四川戲劇》,2015,02
[3]門玉彪 宋振軍等,《黃河三角洲民間音樂研究》[M].齊魯書社,2003,09
[4]仲秋,《民間音樂的審美分析》[J].《藝術百家》,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