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娜
摘 要:問題是數學的心臟,質疑是積極思考的表現,探索解疑是自主求知的愿望。學生能否在教學過程中真正主動參與學習過程,質疑解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很是關鍵。
關鍵詞:小學數學;大膽質疑;有疑可質;有效釋疑
讓學生感受和體驗數學知識產生、發展和應用過程,啟發學生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并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并善于獨立思考,使數學學習成為再發現再創造的過程。可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質疑解疑的能力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一、創設氛圍,讓學生大膽質疑,自主解疑
(一)更新觀念、民主平等。教師首先要更新觀念,明確提問不僅是教師的權利,更應該是學生的權利。教師應鼓勵學生敢于生疑發問,當學生積極主動提出問題時,無論提的正確與否,簡單與否,問題的質量高低,都應給予熱情的鼓勵和真誠的表揚,能站起來并提問就是良好的開端。教師應適當地給予鼓勵和肯定,要讓他們帶著“我能提問”的成就感和滿足感,保護學生提問題的積極性,創造良好地質疑發問的氣氛。
(二)在教學中要容學生質疑解疑,設置質疑、解疑的環節。質疑環節可以安排在課的開頭,檢查預習情況時,讓學生發問,也可以安排在課的進行中,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隨時可以發問,還可以安排在講完新課后做練習之前讓學生發問。在組織形式上,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先進行討論,讓學生不要一下子就面對教師和全班同學,可以在小組內先提問,也可以舉行以小組為單位的提問題競賽活動,使學生在競賽的氣氛中消除畏懼心理。
二、科學引導,讓學生有疑可質
(一)在知識的“生長點”上找問題,就是要從舊知到新知的遷移過程中發現和提出問題。如在教學《小數的四則混合運算》這一課時,教師引導:“這個算式既有小括號,又有中括號應該怎樣計算呢?”在讓學生自學時,提示學生結合新舊知識聯系點,提出下列問題:一是整數四則混合運算順序是怎樣的呢?二是小數四則混合運算順序又該是怎樣的呢?三是整數和小數四則混合運算順序有什么聯系與區別?這樣,學生不但圍繞教學內容重點學習,而且也讓學生真正地動腦筋思考問題。
(二)在問題的“結合點”上找問題,也就是在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上發現和提出問題。如教學“圓錐”一課,教師出示工地上圓錐形沙堆的模型,問學生:“你們看到這些沙堆想到什么問題?”學生思考后,舉手提出許多問題:“沙堆的形狀叫什么?”“沙堆的體積有多大?”“這些沙有多重?”“沙堆的占地面積是多少?”等等。這些問題恰恰又是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是學生通過積極思考后自己提出來的,他們的思維處于最佳狀態,注意力特別集中課堂效率也最好。
三、教給質疑解疑的方法,培養質疑解疑能力
“授人以魚,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漁,則終身食用。”要使學生善問善答,必須“教人以漁”。課堂上,有的學生有疑問不知從何提出來,有的學生不能把問題提到點子上,有的學生提出的問題無系統性,這就要求教師通過適當的點撥歸納,指導學生提問的方向和思考問題的途徑,教給學生正確的質疑方法。
(一)圍繞學習目標質疑。學生在學習新課前,出示詳細、具體的學習目標,讓學生對照學習目標自學,提出質疑。
(二)根據例題的旁注進行質疑。在數學課本中,有些例子是用方框框著直接說明,或例題旁邊標出啟發性的“想”,讓學生提出質疑。
(三)根據有關的結語質疑。利用教材中知識性的結語來提出質疑。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這一課時,在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中,得出:在等底等高的情況下,三角形的面積主要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二分之一或一半。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大膽質疑。學生提出:“如果不等底也不等高時,三角形的面積還是平行四邊形的二分之一嗎?”“如果三角形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底邊相等,它們的高有什么關系呢?”“如果三角形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高相等,它們的底邊有什么關系呢?”這樣,學生抓住知識的關鍵,大膽質疑,使知識不斷深化和系統化。
(四)因勢利導,培養釋疑能力。質疑是手段,釋疑才是目的。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面對學生提出種種質疑問題,既不能置之不理,又不能包辦回答,教師應因勢利導,針對重點問題,及時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或讓學生自己回答,從而培養學生的探討和釋疑能力。如在我教學《20以內進位加》這一課時,在練習中4+8和4+7其中4的拆分方法不一樣,老師將湊十的過程利用課件出示出來,引發學生的質疑,“看一看,你發現了什么?或有問題要問嗎?”老師的話喚起了全體學生的探索熱情。與學生一起討論商量回答問題,老師把自己擺在與學生平等的位置上,使學生倍感親切,使學生不斷增強釋疑能力。
三、重視評價,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
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喜悅,便會激起無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評價機制,要對學生的質疑能力作肯定的評價鼓勵學生的質疑。最初學生的疑問往往是零散的,淺層次的,這就需要教師做好引疑工作,使學生能將疑問設在重點處、難點處,設在新舊知識的結合處。著名學者陸九淵說:“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
總之,只要我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始終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創設情境,引導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大膽地猜想,勇敢地質疑,主動地探究,我們的數學課堂將會煥發活力,激揚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