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軍 蔡寶沾
摘 要 從2007年微博這一新興事物引進我國以來,它就迅速地蔓延至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生產生活中。現在,它不單單能夠滿足老百姓日常的交流,還在一些重特大熱點事件中,發揮著輿論監督作用。人們通過微博對這些事件的發展過程進行重點關注,已經成為我國輿論監督的主要手段。因此,微博輿論的監督能否健康向上的發展,直接關系到我國的社會安定。
關鍵詞 微博;輿論監督;引導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08-0005-01
微博作為一種新型的網絡媒體,在最近短短幾年的時間里,就已經在全球范圍內迅速傳播,并且成為我國目前互聯網中最主要的信息源以及輿論載體。而相應衍生出來的微博輿論監督功能,也在最大限度的改變著我國以往傳統的社會輿論監督模式。因此,只有把微博輿論監督中存在的問題以及不足研究透徹,才能更好的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1 微博輿論監督的概念
輿論監督,是指廣大的人民群眾對輿論對象提出的具有評價性、傾向性以及公開性的言論。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對輿論對象造成心理以及道德上的壓力或制約。而微博輿論監督,簡單來說,就是利用微博這一網絡媒介實現以上的功能。在最近幾年,微博已經成為國家推行輿論監督的主流趨勢。其中,微博輿論監督還具備以下幾方面的特點:第一,輿論監督的主體更加平民化、多樣化;第二,參與監督的門檻較低,操作也比較簡單;第三,交互性比較強,傳播的速度也比以往快。
2 引導微博輿論監督的原則
2.1 對微博輿論監督的引導要循序漸進
現如今,一旦一些輿論事件在微博中被曝光,往往會吸引數量龐大的網民來圍觀,這已經成為了一種社會常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2個方面:第一,微博用戶的數量太過龐大,導致億萬網民一起關注輿論事件的情況時有發生;第二,微博用戶來自社會中的不同階層,相應的文化程度也不一致,對事物的看法各不相同。針對這一現象,應該加大對微博輿論監督的引導力度,將有些激進的言論以及思想慢慢的進行引導,不僅能讓老百姓感覺受到了尊重,還有助于問題的合理解決。
2.2 引導要直面問題以及矛盾
面對輿論問題的態度對解決突發事件應對是極為重要的,它不單單影響著人們對于事件本身的看法以及觀點,還會對事件的后續發展起到先決作用,更關系到老百姓對于輿論監督角色的印象,因此,有關的輿論監督對象應該要有直面問題的勇氣,對于自身的錯誤要不否認、不推卸責任,只有這樣,才能盡可能的獲得民眾的認同,進而對事件的快速解決起到促進作用。
2.3 引導的內容要真實可靠
在對輿論進行引導時,一定要保證內容的真實性,尊重廣大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切忌用虛假的信息來掩蓋事實真相,一旦那些被掩蓋的事實揭露出來,對廣大民眾而言,將會受到加倍的沖擊,使事態進一步惡化。因此,盡最大努力的用事實說話,才能獲得老百姓的廣泛認同。
2.4 引導要具有時效性
整個微博輿論監督的產生以及發展過程,都是在時刻變化當中的。為了實現輿論監督的有效引導,就必須要在事件的發展初期,迅速地做出回應,才能得到廣大民眾的理解以及認可,避免了事態的進一步擴散。
3 微博輿論監督的引導措施
3.1 完善微博輿論監督的有關法律法規
我國是個法治國家,為了使互聯網信息服務能夠更加規范以及安全,我國也針對它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
3.2 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
第一,將輿論引導的載體從傳統的論壇、博客等轉移到微博中來,來實現對它影響力的重點轉移。第二,建立一個在微博上具有一定話語權的輿論監督團體,摒棄以往的網評員,使他們的觀點能影響民眾的態度以及行動。第三,輿論引導的內容要拋棄以往的長篇大論,盡可能地采取短小精干的語言來實現輿論引導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內容中,盡量避免打官腔,要充分表現出以人為本的
理念。
3.3 要進一步加強微博用戶的自尊自律
現如今,廣大的微博輿論監督群體已經在我國的公共事務監督中占據著主導地位。他們一般會根據自身的價值觀、人生觀來對輿論事件進行判斷,并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一旦某一個網民發布了不恰當的言論,會直接傳播到任意角落,同時,也很難對其進行監督以及教育。所以,要求輿論監督團體要嚴于律自,在對自己負責的同時,還要對他人以及社會負責。
4 結束語
微博的誕生以及發展,不僅只是網絡媒體的進步,更是對社會的一種變革。如今,老百姓能夠通過微博平臺來改變一些輿論事件的發展以及走向。同時,也導致了一些謠言的發生。因此,對微博輿論監督進行正確的引導,是需要國家以及人民共同努力來實現的。通過二者的相互配合,才能在最大程度上發揮微博輿論監督應有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李姍姍.微博輿論監督引導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3.
[2]石瑩.微博在輿論監督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2.
[3]楊賀.微博輿論監督的功能與引導路徑[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13.
[4]姜勝洪.當前中國微博監督的特點、問題及對策思考[J].社科縱橫,2012(4):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