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卓
【摘 要】我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開設于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時期。三十年來,通過恢復發展,深化改革,加強建設,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方面,發揮了無可比擬的作用。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教學特點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開創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代。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也進入了歷史發展的新時期。新時期高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最前線,對于系統學習、推動思想政治理論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特點
高校作為思想政治理論學習發展的前沿陣地,與其他環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著不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有著自身獨特的教育特點。
(一)前瞻性與時代性突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對于其他教育體系教育層次來說,能夠接觸到更多的政治動態與政治活動,這些機遇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與教學。高校作為教育系統里面一個舉足輕重的一員,正因為處于思想政治教育排頭兵的位置,才為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品德發展緊跟當前社會發展的方向,為促成他們全面系統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意義。
(二)教育群體的單純性
與一般復雜的社會環境的影響相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教育群體是在校大學生。素質教育對學生的要求是全面發展,相對于復雜的社會環境而言,學校所進行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的過程算比較單純的,它們的主要任務是向受教育者傳授一定的知識、技能,使其智力得到良好發展,身體素質以及審美意識、審美情操也能有所提升。i這有利于學生的在校生活及全面發展。也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環境避免了社會的影響,為教學研究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
(三)無可比擬的實踐性
高校擁有著同其他社會環境相比得天獨厚的學術氛圍,而思想政治理論的研究還得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只有去實踐才能檢驗理論的可行性,才能更好的培養當代大學生的品德素質。思想政治教育是有效還是無效,是正效果還是負效果,效果是大還是小?都不能用主觀認識來檢驗,而必須用社會實踐來檢驗。離開實踐來談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就會失去客觀的衡量準則,只會導致思想政治教育染上主觀隨意性,甚至會造成思想上的混亂。ii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直接面向的是在校大學生,因此,將理論與實踐點對點的對接,將理論充分的運用到實踐中去,才能真正發揮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四)教育群體的針對性
思想政治工作是立德樹人的重要工作,事關青年學生健康成長,大學生群體性較為單純,目的性十分明確。當今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加強相關學科建設,完善教材體系。要深入學習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以及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教書育人的全過程,打牢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思想基礎。要加強對中國實踐經驗的總結提煉,加強戰略性全局性問題研究,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和學術評價標準。iii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的基本經驗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過程,既是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傳播的平臺,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和道德傳播的平臺,這是由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和價值性的統一這一特點所根本決定的。iv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并不是獨立于課堂之外的,而是把理論融入課堂實踐中,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總結出了一些基本的方法經驗。
(一)與學生進行課堂互動
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現狀來看,學生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興趣并不濃厚。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內容的枯燥無味,導致老師在課堂上難以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廣大思政課老師應該正視這一現狀,在課堂上下功夫。首先,應該與學生們開展廣泛的課堂互動,讓學生們充分參與課堂學習,教學是教師跟學生兩個方面相結合形成的一個過程,老師與學生應該建立起溝通的橋梁,師生之間有良好的溝通才能形成一個教與學的學習氛圍。其次,課堂交流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可以用老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形式;也可以讓學生們上講臺來用PPT的形式談談對課程的理解,教師在一旁加以點評;或者以課堂討論的方式,學生們自由發言,教師最后總結點評。有溝通,有交流的課堂才有生機活力,師生之間的溝通質量影響著這堂課本身的質量。
(二)授課內容靈活多變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大多是以公共課的形式授課的,作為一個思政課的老師不能夠照本宣科,應該將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與實際時事政治內容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首先,要讓學生感受到,書本上的內容與生活息息相關,要讓其對學生的生活成長產生積極的影響。課堂教學的時候要以理論為基礎,用各種現象來發揮理論,從這一意義上講,理論發揮的載體就是各種現象,通過什么問題、什么現象來發揮理論,需要事先有準備,但更多地要靠教師的隨機發揮。那么面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各種能夠充分發揮理論內容的機遇,就應該好好把握,因為機遇不是完全能夠事先設計好的,而是隨機的,也許會出現在與學生的交流中,也許會出現在學生的提問中。教師能夠抓住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機遇,隨機發揮理論內容,就能夠使教學活起來,使學生的思考始終集中于教師的思路,而不會游離于教學內容。v
其次,相對于大學生群體來說,他們已經有了中學時期思想政治課的基礎,因此,針對他們的教學的內容,程度,深度應該跟中學思想政治課有明顯的區分。要做好與中學思想政治課的銜接工作,在承前的同時做到啟后,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知識體系與知識概念應該拔高,細化。
(三)注重教學創新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理論體系自1985年成立至今,在不斷的發展完善。教師在進行科研的同時應該把學科創新的新思路融入新的學科體系建設中去,這樣既可以改變大學生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一貫單調乏味的看法,也可以使得學科體系又好又快又健康的走向成熟、完善。堅持對其進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就是要使學生形成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思想政治素養,只有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用先進的思想理論來武裝當代大學生的大腦,才能推動社會向前發展。
(四)秉承榮譽感和使命感
高校思想政治課的老師的榮譽感來源于對于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念,他們具有較高的思想政治覺悟,是向學生傳遞馬克思主義的先行者。如果他們本身都不信仰馬克思主義,自然而然的會影響到教學效果,也會影響學生們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動搖他們的信念。高校思想政治課的老師,應該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學生,向他們推廣,讓他們去了解和學習馬克思主義,只有肩負著榮譽感和使命感,才能更好的投入到教學以及科學研究中。
總的來說,在新的歷史時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政治目的就在于對廣大高校師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教育。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理論的指導,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打下堅實的政治基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發展是幾代思政人嘔心瀝血,總結教學經驗科研成果發展而來的。廣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老師在教學任務中,應該有攻堅克難的意志,對自己教學有信心,對高校教學任務有決心。才能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發揮其應有的自身價值。
注釋:
i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ii鄭永延,論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及其發展,[J]教學與研究,2001,03
iii劉云山同高校書記校長座談: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來源:新華網,2015年3月28日,
http://news.hexun.com/2015-03-28/174498192.html
iv任曉偉,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要把握規律性,來源:光明網-理論頻道,2015年2月11,
http://theory.gmw.cn/2015-02/11/content_14812109.htm
v顧鈺民,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的研究,[J]教學與研究,200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