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苗苗
【摘要】“在樂中學,在學中樂”意味著創新,這種活教育應用在現代兒童美術教育上,他的核心目標是兒童審美創造力的培養。陳鶴琴先生所提出的“活教育”思想,體現著全人教育的意識和“創造教育”的宗旨,這無疑可以在現代兒童美術教育對促進兒童審美創造力研究方面起到推進和指導作用。
【關鍵詞】活教育;兒童;美術教育;創造力
“在樂中學,在學中樂”的理論是美國教育學派提出的實用主義思想,陳鶴琴先生從中汲取了思想中的精華因素,同時他還受到了我國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學、做合一”思想的影響,最后根據中國國情創造出“在樂中學,在學中樂”的方法論。陳先生提出的“在樂中學,在學中樂”方法論是指“做中學,做中教,學中樂,做中求進步”。
現代教育心理研究也表明,通過教師的愉快教學, 孩子無需有意識的努力就能保持專注的注意力和盎然的學習興趣,日久天長,孩子就會逐漸形成對學習的“持久興趣”。持久興趣愈濃,學習動機就愈強,努力程度也會愈高,從而徹底消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焦慮感和疲倦感,在快樂中做學習的主人,滿懷信心地進取、向上。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孩子把學習內化為自我的需要,積極地參與各類教學活動,快樂地學習,自覺地接受知識的熏陶,讓學生在快樂中不知不覺地掌握所學的知識,使教學變得更加生動、有趣。陳先生曾進行了系統性地研究,他精辟地認為:“美術的教法最重要的是發揮兒童的天才,讓兒童自己去體驗,表現他的意思。”我在日常的美術教學活動中深刻地領會陳先生的美術教學理論精髓,并嘗試運用“做中學”的方法深入研究,嘗試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讓他自己做;解放兒童的頭腦,讓想象變為現實;做中求進步,實踐出真知;激勵創新思維,在嘗試創作過程中培養創造人格。進而,我對“在樂中學,在學中樂”方法在美術教學活動的運用有了幾許思考、幾許收獲。
我認為凡是孩子自己能夠想到的,應當讓他自己想,只要是孩子自己想學的,應當讓他自己嘗試學做,教師要鼓勵兒童去發現屬于他自己的世界,這些觀點是陳先生在“活教育”的教學原則中提出的,也是在美術教學指導中教師要努力做到的,讓孩子在操作中獲得感性經驗,首先操作就像是孩子有了探索的技能,要讓孩子學會去自己探索。我印象最深的是“顏色”這塊內容,孩子們想調紅色可是好像不管用什么顏色都變不出來。通過對這個問題不斷地探索、討論、驗證,孩子們發現了復色和原色。同時我們也要解放兒童的頭腦,讓想象變為現實,在這過程中我們要相信孩子,尊重孩子,肯定孩子,這是孩子自由創作的前提。我們老師要做的是豐富兒童的生活體驗,為幼兒提供想象的題目、媒介、資料,使幼兒頭腦中能形成表象,以利于孩子通過造型、手段表現出來。可利用文學作品、音樂作品,引導欣賞多種形式的藝術作品,擴展兒童視野;在美術活動引導中鼓勵兒童盡情插上想象的翅膀來飛翔,把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孩子們在樂中學,在學中樂的真理就體現在這里了。孩子們也在做中求得了進步,在實踐中得出了真知。
同時美術教育最忌模仿在前,教師應相信孩子有創造的能力,這并不是說孩子作畫不需要教師的指導,很多情況是孩子豐富的想象由于能力有限難以表達,就需要教師的幫助和指導。教師的幫助和指導不單單表現停留在繪畫技能的教授上。更應該把孩子帶入真實的環境中,讓孩子在其中體驗、感受。有一次在對菊花的創作中,老師先讓孩子觀察一下現實中的菊花是什么樣子的,教師再配上應景的音樂,孩子們也融入到了藝術的氛圍,在創作的過程中,孩子們根據教師的引導和講解,孩子們把這些作為自身創作的元素。當作品完成時,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們創作的作品中菊花的形態各異。老師還應激勵孩子創新思維,在嘗試創作過程中培養創造性人格。
美術活動中,兒童通過線條、色彩、造型、構圖來表現對周圍生活的認識體驗、表現自己的情緒情感。美術教育活動的根本點在于培養兒童創造性的自我表現,通過啟迪兒童的創造思維,將認識和創新結合起來,促進兒童創造性人格的發展,孩子們最熟悉的顏色就可以激發幼兒的創造性人格,我曾經展示過幾幅簡單的幾何圖形,并重疊在一起,也就是說這些畫的構圖一模一樣,但卻看不出具體的形象,光從構圖看它們只是一些幾何圖形的重疊。但是配色方法卻不同,表達了四個主題:春夏秋冬,讓幼兒自己去辨別。我問孩子:你覺得那幅畫是春?哪幅畫是冬?你為什么這么認為?孩子們都有自己的想法,有一個孩子就說:老師,顏色既然可以表示春夏秋冬,還可以表示別的什么嗎?他一提出這樣的想法后,孩子們的思路一下子被打開了。我告訴孩子,顏色可以表現所有的東西,于是孩子們開始來自己選擇表現的主題,表達他們對色彩的理解。在這個活動中,幼兒學會了單純的用色彩來表達情感。
面對新世紀和美術教育的總體目標,幼兒園教師要重視幼兒園的美術教育以及幼兒的美術啟蒙教育。教師的作用應主要在于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使之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對表現方式和技能、技巧給予適時適當的指導和肯定。我將不斷汲取陳鶴琴活教育理論的思想,不斷探索、實踐,和孩子們共同創造五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