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正仙
【摘要】傳統文化的學習,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智慧與能力。中國傳統文化自古至今的演變過程是中國人的生命歷程。其中的核心思想、基本價值原則和生活方式是中華民族迎接各種生存挑戰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民族記憶力的基本形式,也是我們獲取智慧與能力的重要渠道。比如傳統文化的一個特點就是它善于吸收各種不同流派的思想學說,以豐富和發展自己,這被稱之為“會通”之學。《易傳》中“天下殊途而同歸,百慮而一致”,說的就是會通之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是今天的大學生在學習各種文化的時候應該汲取的智慧,學習不應僅僅局限于專業領域,還要擴大視野,力求文理皆通,學貫中西。同時要善于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增強個人生存的智慧與能力。
【關鍵詞】傳統文化;大學生;認知;弘揚;繼承
一、當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
當代大學生,基本上成長于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從整體上看,他們較之父輩擁有相對充裕的物質條件、多元的價值取向和多種可供選擇的生活方式,現代化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傳統文化在他們的認識和觀念中也逐漸被淡化。但是,總體上大學生還是肯定傳統文化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未來充滿信心。傳統文化被淡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的缺乏,當代教育注重的是理論知識和實踐的教學,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越來越淡漠,作為中華兒女,為了國家為了自己我們有義務有權利去學好傳統文化。在條件允許范圍內,與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讀書、思考、交流、實踐,對社會常識有基本的認識,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客觀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并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堅持下去,繼續學習傳統文化并用其指導自己的人生抉擇,并力所能及地致力于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播。
二、如何對當代大學生實行傳統文化的教育
課堂教育是大學生獲得傳統文化和歷史知識的主要途徑,但效果不盡如人意,大學生獲得傳統文化和歷史知識的途徑和方式很多,如課堂教育、課外閱讀、媒體、課外輔導和課外活動等。但最主要的途徑還是課堂教育,獲選率高達98.1%。我們認為,這與中學教育有很大關系。在中學時代,作為承載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和歷史知識教育的語文課和歷史課是學生的必修課,因此許多學生通過學校的課堂教育獲得了大量的此類知識。調查同時顯示,課外閱讀、媒體等選項也占了一定的比例,這與近年來進行的教育體制改革和課堂教育改革有很大的關系。在新一輪的課堂教學改革中,加大了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使學生能有充分的時間來學習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另外,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廣大學生的視野也有了很大的開闊,他們可以在網上獲得相關知識。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選擇“課外輔導”的比例很低,這可能與現行的考試制度有很大的關系,許多學生會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在語文、數學、英語等主課的學習中,還會請家教老師進行課外輔導,但對歷史課等其它課程的學習卻是忽視的。雖然課堂教育是獲取傳統文化和歷史知識的主要途徑,但從調查結果看,這種方式的效果卻不盡人意。調查發現,大多數大學生對傳統文化和歷史知識感興趣,只有11.5%的人“不感興趣”或者“完全沒有興趣”。這就為對大學生更好地開展傳統文化和歷史知識的教育奠定了重要的基礎,現在的關鍵是如何引導大學生將這種興趣化作動力,去自覺地接受傳統文化和歷史知識教育,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我校云南新興職業學院在關祥祖院長的帶領下實行文化的教育,以電視、電影、報紙等傳媒嚴肅地、有責任感地負起推進傳統文化教育、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文化素質的責任,同時鼓勵學生參與實踐中去體驗文化的精髓,例如:利用學生課余時間到敬老院、災區、托兒所、孤兒院等幫助那些老弱病殘的人,這也是弘揚和繼承中國傳統文化。自古以來中國文化的精髓在于百善孝為先,我校增加了對傳統文化的教育課堂,熟讀經典《弟子規》、《大學》、《論語》、《中庸》、《孟子》、《孝經》、《易經》和《道德經》。
《易經》,可以說是百家思想之源。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其乃陰陽五行辯證思想的源頭,具有超越古今的大智慧!
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世界客觀規律本質的科學觀,也是追求自然和諧的生命觀!
儒家:人之初,性本善!修身、養性、治國、平天下!以人性本善為出發點,追求博愛與大同世界,追求和諧完美的人文主義,講究人文倫理,是人文思想的集中表現。
法家:人之初,性本惡!洞悉人性中惡的部分,以嚴明的法律約束一切,短短幾百年,成就了秦國一統天下的霸業!
兵家: 智慧超越古今的兵家——孫子兵法,這些先人高度的戰爭智慧的結晶,可是當今最發達的美國也在學習的瑰寶!也是確保華夏民族5000年長盛不衰的強大的軍事思想保障!
醫家:中醫,博大精深,具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超越時空的科學性實用性與高效性!
墨家: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用。
從經典中尋找文化的根。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接受古老的人類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線存在,能夠辨別基本善惡。但一個事物往往有其兩面,對于中國傳統文化,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三、當代大學生如何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是域內各民族人民歷經數千年所積累和積淀下來內涵豐富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她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物質基礎和精神源泉,她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我們的民族在自然、社會、政治、經濟、軍事、乃至家庭等方面都形成了濃厚而豐富的優秀文化。這是先人留給我們的極其寶貴的民族財富,作為后人的我們,必須認真地子以傳承并使之繼續流傳下去。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傳統文化不是自然而然地融入先進文化的,傳統總是一個特定時代的反映,是在一定歷史背景下形成的,必然具有局限性,從來都是精華與糟粕并存的,是一個取其精華、棄其槽柏的過程。比如封建倫理道德中的三綱五常、忠孝觀、節烈觀等只不過是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的工具而已。這種極不平等的道德制度嚴重束縛了人的自由和發展,像這樣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糟粕,我們應當毫不猶豫地拋棄。而像儒家的追求仁義,道家的崇尚自然,墨家的主張兼愛互利,法家的主張依法治國等不同派別的思想不僅在封建社會中起過重要的作用,在當今社會還有其重要的作用。天人合一與以人為本、剛健有為與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與中庸尚和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在現實中更有著不可忽略的積極意義,我們應該將其發揚光大。
在高校點亮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之燈,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必可一改高校大學生人文精神缺失、淡化和滑坡的現實,也必將有利于民族文化的整理、挖掘、振興!
【參考文獻】
[1] 徐 梓. 傳統文化[M]. 濟南: 齊魯書社, 2009.
[2] 黃洪基. 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態度及其對策,民族傳統文化精神與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報告[R]. 2007.
[3] 彭 俊, 李 慧, 等. 傳統與轉型;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與當代大學生認知的調查思考[DB/OL]. 中國青少年研究網, 2007-07-02.
[4] 曹曉鵬. 高舉傳統文化旗幟,建設民族精神家園——談青少年中華傳統文化教育[J]. 校長月刊,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