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質量和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本文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進行了分析,探討了課程教學現狀,并對課程教學改革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現狀;教學改革
隨著社會的發展,當前大學生競爭和壓力日益加劇,在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也隨之日益突出,社會上普遍廣泛地引起了關注。我國高校也開設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該課程旨在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和培養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使大學生通過學習了解自己心理健康狀況,增強自我心理保健意識和心理危機預防意識,掌握心理健康知識,幫助他們緩解心理壓力,優化心理素質,培養自我認知能力,形成良好的個人品質,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因此培養大學生的良好心理素質,是當前高校教育工作提出的時代要求,本研究將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改革進行幾點思考。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現狀
1、課程教學形式單一、授課方法單一不夠靈活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手段形式仍停留在傳統授課方式階段,老師講、學生聽的模式。這門課程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老師應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理論學習的過程中,實現教學形式的多樣化,采取靈活的授課方法,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2、教師教學課時安排少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大學里的一門必修課卻得不到應有的重視,課時安排少,教學班都是大班授課,學生人數多,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佳。
3、教師隊伍非專業化、教學效果實用性低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少部分是專業老師授課,大部分是輔導員或者兼職老師授課,心理課教師隊伍非專業化。該課程旨在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實際上,很多同學把這門課當作思想品德教育課或者僅僅認為心理有障礙才去咨詢的一門課,導致這門課的價值不能充分體現,教學效果實用性低。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幾點建議
1、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的實用性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從理論和實踐對學生進行培養和教育。從理論上要求大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和自己心理健康的狀況;從實踐上要求大學生學會對心理健康自查自助;在能力培養上,要求大學生學會人際交往、學會學習、培養健全的人格、學會管理情緒和壓力等。因此為了提高這門課的實用性,教師應該在學生中進行調查,根據學生的實際心理需求,對該課程的內容進行改進,增加課程的實用性和針對性,讓學生學以致用,實現課程價值的最大化。
2、改進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
教師應該改變傳統授課方式,轉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實現教學的多樣性和靈活性,以學生為主體,可以測試、討論、體驗、團體輔導、心理訓練、角色扮演游戲、自我總結等,讓學生主動去了解和認識自己,體會和感受課堂,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增強學生的積極性,達到課堂教學效果與目的。例如講到如何面對挫折這章內容時,可以讓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討論發言,把自己的一些受挫折經歷,自己如何克服困難的心路歷程與組員們一起分享,其他組員可以補充或者發表自己想法;在講到人際關系交往這章內容時,可以邀請人緣好的一些同學分享自己平時如何與同學打交道的心得體會,將自己的一些經驗分享給同學們。這樣讓學生自己互相分享生活經歷和生活事例,不僅可以增強說服力,增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親和力、信任感和說服力,而且這些互動式教學都會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促使學生發散性思維,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活躍課堂氣氛,使得教學活動達到良好的效果。
隨著網絡廣泛普及和發展,除了互動參與授課方式,教師們在教學中還可以充分利用廣泛的網絡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的方式,根據大學生普遍想要了解關心的問題,貼近大學生心理生活的熱點來選擇教學材料,選擇網絡上一些生動形象的視頻資料合理設計到課堂教學中,進行視頻案例授課教學,讓學生對課堂內容有深刻的直觀感受,,在這樣的環境中,激發學生探索思考的主動性,讓學生自己分析案例,找出解決辦法,從而學生提高心理素質能力。
3、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考核方式動態化
教師在心理教育教學過程中,可采用動態考核方式,將平時課堂表現和期末考試成績相結合。平時課堂表現考核包括平課堂考勤、課堂參與積極性、隨堂作業情況、團隊小組合作表現等方面。期末考試可以采取開卷形式,讓學生利用自己所學到的心理學知識實際運用到生活中,如何去分析解決問題上,真正實現大學生學習心理健康課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他們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4、加強心理課教師隊伍專業化建設
學校需要重視和加強心理課教師隊伍專業化建設,對心理課專職教師進行選拔和培養。采取培訓交流、工作進修、教學說課比賽、專家指導、集體備課等方式來建設打造一支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工作隊伍,給他們深造提供有利條件,從而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例如通過培訓交流,工作進修、教師們可以及時找到授課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大家集體針對教學難點、重點進行討論交流,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通過專家指導和教學說課比賽,讓教師們教學質量得到提高和改善,一起探索發現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將會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通過集體備課可以讓教師一起討論教案設計,教材及時更新,保證教材內容貼近學生學習生活,幫助學生學會理解和運用心理學知識的能力,教師們互相聽課,進行的課后評價。
總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旨在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師應對該課程教學改革進行研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的實用性,改進課程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以及考核方式動態化,逐漸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個性和思想品質,促進人格的完善及人的全面發展,全面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
【參考文獻】
[1] 許志紅, 郝麗萍.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設計[J]. 教育與職業, 2010(2).
[2] 何政泉, 郭 敏, 劉明荒. 大學生軍事課考核評價模式變革[J]. 西南交通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2(5).
[3] 高艷玲.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初探[J].文教資料, 2006(12).
[4] 潘柳燕, 劉惠珍.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與教學模式初探[J]. 高教論壇, 2007(5).
[5] 李 方. 課程與教學論[M].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5.
[6] 王 玲, 鄭 雪, 蘇躍玲. 高師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驗研究[J]. 心理科學, 2000(3).
[7] 汪 頔. 新媒體時代與“90后”[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10(5).
【作者簡介】
柳芳(1984—),女,碩士研究生學歷,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