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竇菲
本文根據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一般標準,梳理出高校輔導員施教要點,具體分析大學生自我意識教育、學習能力培養、人際關系協調、情緒管理目標和健全人格發展,以供商榷或可參考借鑒,期望協同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點
心理學家和衛生專家們根據心理健康學理論,將心理健康的人共有的基本特點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一般標準,主要包括:正確的自我意識;一定的學習能力;人際關系和諧、樂于社會交往;能協調和控制情緒,保持良好的心境和適度的行為反應;意志健全、完整統一的人格品質,能經受住各種挫折和磨練。鑒此,筆者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點歸結為自我意識、學習能力、人際交往、情緒管理、人格健康等,下面就此分析輔導員施教要點。
1 大學生自我意識教育
自我意識是隱藏在個體內心深處的心理結構和人格控制系統,是個體的心理意識發展的高級階段,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健康發展的自我意識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之一,同時也是一個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條件。大學時期是自我意識發展的關鍵時期,是最重要的時期。而從心理發展的角度看,處于大學階段的青年學生的自我意識出現明顯的分化,這種“理想我”與“現實我”的分化,可以促進大學生思維和行為主體性的形成,同時也可能帶來一系列的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雖然是心理發展中的問題,但不能忽視,否則,將可能引起更為嚴重的心理障礙和疾患。心理健康的標準之一就是個體能正確地認識自我并悅納自我,這要求大學生對自我有一個充分、全面、正確的了解。如果學生自我意識發展水平低,缺乏良好的個性心理素質和承受力,高校輔導員在實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時,應該給以適當的心理輔導和個性教育。
2 大學生學習能力培養
輔導員在實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時,應熟悉大學生常見的學習心理問題,通過調適以促進大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常見的學習心理困擾有:
(1)學習動力缺乏,表現為無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動機弱,缺乏求知欲、上進心和成就感,沒有抱負、理想和時間觀念。
(2)學習動機強度有偏差,有的學生成就動機強度過大,有的學生缺乏動機或動機強度過弱,不能專注于學習。
(3)學習策略問題,主要表現為:學習沒有計劃,時間安排不科學,或有計劃但不能執行;不重視預習,不帶著問題聽講,不做課堂筆記或被動接受式的做筆記。一味死記硬背,不注意融會貫通、理解記憶。
(4)學習疲勞,分為生理和心理兩種,其中心理疲勞是主要表現形式,覺得枯燥乏味或感到痛苦。
(5)考試焦慮,因為平時沒有認真掌握知識,總覺得準備不足。
(6)學習自卑問題,這是一種自我輕視心理,是自尊心受挫的結果,有時則因為個人智力因素影響所致。
3 大學生人際關系協調
結交朋友是大學生普遍的心理需求,大學新生在這方面的需要更為強烈、急迫。社會的發展也要求大學生具備一定的人際關系協調能力,而人際交往中有一些必須遵守的原則,例如平等交往、理解尊重、誠信相容、互助互利、寬容大度等。輔導員應幫助學生掌握交往原則與技巧,借此塑造健康人格。多數大學生渴望別人能真正理解自己,然而其開放程度取決于交往對象與自己的親密程度,在這種心理支配下有時容易造成行為的偏差。輔導員應幫助他們拓寬交友范圍、增長社會閱歷。大學生要掌握人際交往的藝術,如語言藝術方面稱呼得體、說話注意禮貌、避免爭論,此外還要努力增強自己的人際魅力,善于給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例如善意地對別人感興趣、真誠微笑、多提別人的名字、做一個耐心的聽者鼓勵別人談他們自己、談符合別人興趣的話題;要不斷提高個人的外在素質,同時注重內在品質的培養,追求美、欣賞美、塑造美是人的天性,在與他人加強交往、密切關系過程中能將追求相貌、儀表轉為培養良好的個性和道德特征。輔導員要幫助他們學會主動交往,關注別人的需要、興趣和感受,成為別人傾訴的對象以增進感情;學會與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人交往,為將來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4 大學生情緒管理目標
情緒管理的水平和自身成長經歷、早期經驗及個性心理特征有直接關系。情緒管理的目標是情緒健康,而衡量情緒健康的重要指標包括:適度的欲望,有清醒的理智,平和、穩定、愉悅和接納自己,對人類有深刻、誠摯的感情,富于哲理、善意的幽默感,豐富、深刻的自我情感體驗等。情緒管理的對策主要有:
(1)學會調節情緒,注意保持情緒穩定、心態平和的良好心理狀態。
(2)善于自我解壓,能夠放下多余的思想包袱,及時從挫敗中解脫。
(3)必要時懂得妥協和放棄,不過分苛求自己和他人。
(4)懂得自我安慰,遭遇挫折時能夠排解負面情緒。
(5)根據魚化龍文苑管理者的有關研究,文明人的心理有情感和認知兩個層面,在專業教師指導下嘗試著將詩文制作成動漫和微電影等,會有情智并重、協調發展之效,為人德智合一,處事合情合理。
5 大學生健全人格發展
有關專家認為健全人格是大學生必備的心理品質,而常見的人格健康問題有:
(1)悲觀、羞怯及其改變,每個人都難免有怕羞心理,只是有些人善于調節、注意鍛煉,教師應經常給悲觀、羞怯的大學生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建議。
(2)猜疑,如某人見面沒打招呼,就認為對自己有意見。主要的克服方法是加強溝通,多交流有助于消除誤會、增進友誼。另外要坦坦蕩蕩做人,心底無私天地寬。
(3)急躁、容易沖動,對此可以采取松弛療法。學習之余常聽輕松、幽默的音樂,或通過體育鍛煉使肌肉、神經處于放松狀態。
(4)無聊、懶散、偏狹、虛榮、自我中心等人格障礙,造成環境適應不良,即對大學學習、人際關系、異性交往等方面表現出的不適應,對大學生健康成長構成很大威脅。輔導員要了解常見人格健康問題并掌握相應的矯正方式,幫助大學生拓展視野、開闊心胸,培養健全的人格。
參考文獻
[1]孫一方,馬小惠,惠筱.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創新研究[J].高教學刊,2016(02).
[2]李坎帥,蔣洪旭,孫樹貴.大學生心理健康評估與干預體系研究[J].學理論,2016(06).
[3]龔燕,張明志,陳娟.我國現階段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路徑的選擇[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08).
作者單位
西安培華學院 陜西省西安市 71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