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星果
摘 要: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近年來翻轉課堂憑借其優質的教學資源顛覆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受到了國內外教育專家學者的關注,成為國內外在線教育研究的熱點。文章從翻轉課堂的起源出發,分析翻轉課堂的作用和效果,探討翻轉課堂作為高校課程改革手段之一進行推廣所面臨的挑戰,得出以翻轉課堂理念為基礎的高校課程改革的可行途徑。
關鍵詞:翻轉課堂;課程改革;可行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7-0199-02
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近年來翻轉課堂憑借其優質的教學資源顛覆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受到了國內外教育專家學者的關注,成為國內外在線教育研究的熱點。如何借力翻轉課堂創新教學模式是亟須回答的重要課題。本文從翻轉課堂的由來和發展、翻轉課堂的內涵和本質出發,分析翻轉課堂在我國高校的限制條件與面臨的挑戰,探討翻轉課堂在我國高校可實施的努力方向。
一、翻轉課堂的起源
翻轉課堂(Inverted Classroom)是一種將課內與課外的學習活動顛倒的教學模式。它的起源歸功于美國兩位教師亞倫·薩姆斯和喬納森·伯爾曼,2007年,他們為了解決學生生病或是離家太遠導致學生無法按時前來上課而跟不上教學進度的困擾,錄制教師實時講解的音頻和演示文稿上傳到網絡,給不能到校上課的學生補課。結果,其余的學生也接受了這些音頻和演示文稿,于是這兩位教師逐漸以學生在家看視頻、聽講解為基礎,教師在課堂上講解完成作業或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使教學模式發生了翻轉。翻轉課堂真正風靡世界的是2011年,可汗學院(Khan Academy)大規模開放網絡課程,免費提供優質教學視頻,當時被《環球郵報》評為影響課堂教學的重大技術變革, 大規模的開放課程的崛起,“翻轉課堂”更強調互動與反饋及倡導建立在線學習社區[1]。隨著現代技術信息的飛速發展,使 “慕課”(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翻轉課堂被越來越多的高校所采用。
二、翻轉課堂的作用和效果
1.建立新型和諧的師生關系
翻轉課堂使教師從傳統課堂中的知識傳授者和課堂管理者,轉變成為學習指導者和促進者,學生不管是在家還是在學校看視頻,都以“學生為中心”展開,學生由被動接受者轉變成為主動研究者。這種教學模式也得到國內一些知名學者的支持,如東北師范大學的趙蔚教授等人認為[2],學生利用翻轉課堂在課外根據自己的興趣,獨立探討課堂內容,這樣有利于重構和諧的師生關系;在課堂上教師通過具體的教學任務指導學生建構知識體系,能夠真正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另外,翻轉課堂教師逐漸由知識傳授者向教學資源開發者、教學幫助者和指導者轉變,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教師角色發生了很大的轉變。
2.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翻轉課堂是由先教而后學轉變為先學而后教。傳統的教學方式注重學習結果,而翻轉課堂則是注重學習過程,由“以教導學”轉變為“以學定教”。教學結構在翻轉課堂的不同環節具有不同的特點,翻轉課堂中的學生比傳統課堂中的學生更加注意自己的學習過程,學生需要更多的空間來反思他們的學習活動。翻轉課堂是對教學結構形式的又一重構。學生通過翻轉課堂在家看老師的視頻講解,教師上課指導學生做作業,不僅增加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更是一種全新的“混合式”學習方式,能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首先,每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興趣各不相同,翻轉課堂通過網絡課程實現個性化學習,完成預習和復習式的學習,掌握課堂內容等,而課堂教學則又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提升實踐動手能力。這兩種學習方式相結合實現因材施教,傳統教學在具體實踐中卻很難做到。其次,傳統的課堂教學教師必須全力組織利用好課堂時間,講解教學所規定的內容,學生上課不專心就有可能跟不上學習進度,影響教學效果,翻轉課堂通過課下學習、堂上交流的方式,使教學目的及控制策略發生改變。再次,翻轉課堂更加注重師生之間的交互性,組織討論式課堂不再是程序性或操作性的問題,而是理論知識的難點或有爭議的問題。教師經過精心設計和加工的講解對問題的概述與說明更具討論性,引導學生對所講解問題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與爭鳴,加深對課堂內容的理解。
三、翻轉課堂進高校面臨的挑戰
1.教師的角色與能力是翻轉課堂成功的關鍵
當學生接受了國內國外一流名師的視頻教學,并帶著教師可能很難預設的非同一般的問題,進行課上學習,這對于教師的學科知識和能力是一項巨大的挑戰。翻轉課堂是一個建構深度知識的課堂,在課堂上學生會提出各種教師可能從來沒有遇到過的問題,學生是課堂的主角,這要求任課教師既要有扎實和廣博的學科知識儲備,又要有敏銳的思維能力,同時還要具備較強的課堂討論組織技巧和引導能力,能有效地引領課堂討論活動。這對我國長期以來應試教育培養出來的教師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其次是教學素養的挑戰。傳統的教學是通過書本+課堂的教學方式,教師通過課堂講授,系統地把書本知識傳遞或灌輸給學生,教師是主動的施教者,學生是被動的受教者。而翻轉課堂通過視頻+課堂+教師的教學方式,將學生看成是具有較強能動性和具有濃厚興趣的學習者, 教師則通過制作視頻+組織課堂課后輔導,促進學生的學習,從而達成教學目標,這使得教師角色和素養需要經歷新的建構。此外,當教師進行基于績效的評價時,課堂中的交互性才會變得更加有效。根據教師的評價,學生將更加客觀地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學習。
2.學生是實施翻轉課堂的基石
現在,翻轉課堂的第二個核心特點是在課堂中減少教師的講授,留給學生更多的學習活動時間。翻轉課堂中的學習活動應該基于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情境。學生積極參與全過程,是這個課堂的主角。他們以犧牲大量的休息、生活的時間,進行苦讀夜練,才能夠在翻轉課堂交互協作中完成學習任務。將原先課堂講授的內容轉移到課下,在不減少基本知識展示量的基礎上,增強課堂中學生的交互性。學生只有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積極主動的學習者,才能達到教學最優化,提高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程度。 但是,翻轉課堂的視頻加上原本的“做題”,如泰山壓頂,讓學生喘不過氣來。在翻轉課堂中,學生對課堂結構的調整不太滿意; 在翻轉課堂中,學習活動的多樣性也容易引起學生的不安。
3.高校硬件設施水平提升是實施翻轉課堂的前提保障
翻轉課堂不管是教師制作教學視頻,還是學生在家觀看教學視頻,都需要計算機硬件和軟件的支撐。在實施翻轉課堂教學時,學校要通過各種途徑加快網絡速度,建立教育公共網絡平臺,例如配置高性能服務器,增大網絡寬帶的接入量,給學生提供電腦和網絡學習的機會——對學生全天開放機房,準備專門的計算機教室,為缺乏硬件條件的學生提供條件。實施翻轉課堂教學實驗的學校需要給授課教師提供技術上的支持,不管是從前期的拍攝到后期的剪輯都需要有專業人士的技術支持,并且不同學科的錄像設計也會有不同的風格,在制作授課錄像過程中形成流程化的發布模式,教學平臺的建設也需要教師根據自己對教學活動的設計選擇不同的課程平臺,這需要在校園網中提供成熟先進的教學平臺軟件,為教師提供設備支持。
四、高校實施翻轉課堂的借鑒與啟示
1.翻轉課堂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定位師生角色
翻轉課堂中教師首先要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分析,制作教學視頻進行教學活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它是實施教學活動的基石。教學設計的成功與否直接決定了后續學習能否順利進行,學習本質包括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兩個過程。翻轉課堂通過課前完成知識傳授,課堂完成知識的內化。學生在課前基于視頻等教育資源完成知識點的自主學習,課堂則通過師生互動答疑討論,學生更樂于接受合作性學習和新穎的教學方法[4],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翻轉課堂學生的學習空間和時間更加靈活,學生可以更加主動靈活地學習課堂知識,相比傳統課堂學習,學生更喜歡在課堂中創新,更加注意自己的學習過程。翻轉課堂更能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滿足學生情感需求,讓學生體會到課前準備的重要性,更加積極主動參與課堂互動。另外,傳統課堂教師講解,學生不愿意參加課堂活動,在參與課堂活動時,在教師提問后總有一段很長的沉默時間,但是翻轉課堂的學生則有更多的空間和網絡技術來反思課堂教學內容。
2.重建師生關系
對于教師來說翻轉課堂將課堂的主焦點放在教學部分,應精心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視頻,根據課程內容,細化課程知識,形成精細的課程知識點組(設計視頻錄制方案和視頻講解方案),并按設計精心錄制視頻,傳統教學課堂是師生對話的重要場所。通過信息技術的幫助,翻轉課堂教學最大的變化是在課下進行知識傳授,有充分的思考時間,實現學生學習思維與教師思維的碰撞。翻轉課堂要營造一個自由平等的課堂氛圍,結合課前學習與課程教學實際情況,創設對話空間,最后要精心組織課堂對話活動,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參與、合作、投入和創造交互活動,使師生在精神上能互相承領[5]。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實現在群體中萌生新的理解與共識。
3.加強信息技術支持力度
翻轉課堂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因素取決于師生之間的交流程度,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構建個性化與協作化的學習環境,對學生進行有關翻轉課堂的整體培訓,師生之間的教學互動也需要教學平臺和學校教育公共網絡支持,這些都離不開計算機與網絡技術,學校在硬件上應配置高性能服務器,軟件上增加校園網絡的帶寬以保證微課程在網絡中的流暢播放。為家庭中缺乏硬件條件的學生提供學習環境,以盡快適應這種新型教學模式,給學生協作化學習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顧小清,胡藝齡,蔡慧英.Mooc的本土化訴求及其應對[J].遠程教育雜志,2013(5):3-11.
[2]王紅,趙蔚,孫立會,劉紅霞.“翻轉課堂”教學模型的設計——基于國內外典型案例分析[J].現代教育技術,2014(8):5-10.
[3]何世忠,張渝江.再談“可汗學院”[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4(2):24-26.
[4]何克抗. 從“翻轉課堂”的本質看“翻轉課堂”在我國的未來發展[J]. 理論探討,2014(255):8-16.
[5]金生■. 理解與教育——走向哲學解釋學的教育哲學導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