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允
摘 要: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是實現中高速發展不減勢的“雙引擎”之一。必須消除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認識誤區,統籌各部門營造支持創業創新的良好環境,以“互聯網+”為驅動推進我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完善各項體制機制,為加快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保駕護航。
關鍵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府
中圖分類號:F0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7-0003-03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 [1]因此,加快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既是當前我國經濟新形勢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途徑。
一、加快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性
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雙引擎,推動發展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實現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2]可見,創業創新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永遠不能放松的一項工作,也是中國經濟能否轉型升級的關鍵。
(一)激發市場需求需要加快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目前,國際國內經濟情況不容樂觀,世界經濟發展放緩,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國際國內市場需求有待進一步開發。因此,通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來推動經濟的轉型發展成為了必然的選擇。一方面,隨著國際市場需求需要的加大,以往產品的質量、技術含量和使用效能已完全不能滿足國際市場的需要,這就要求我們要加快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來改變我們產品的質量、技術含量,從而增加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份額;另一方面,國內經濟形勢的變化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也要求我們必須創造新產品、新技術和新服務,以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需要,這要求我們必須走集約發展、高科技含量發展、高附加值發展的道路。
(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需要加快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目的就是要推動經濟的良性發展、激活市場需要。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就需要大眾創新創業去增加市場動力、活力和競爭力,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具體來說,大眾創新創業是保持經濟“中高速”的新動力,因為大眾創新創業不僅能夠幫助創業者制造出滿足個性化、多樣化消費需求的高質量產品,而且還能引導創業者不斷加大對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的投資力度。同時,大眾創新創業還以互聯網、智能制造為依托,激發市場活力,培育新的初創企業,改變傳統的融資模式,優化封閉的資源配置方式,讓智力資源、產業資源、社會資源更加自由流動。
(三)促進社會發展與進步需要加快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大眾創新,萬眾創業”一經提出就被廣大人民群眾認同和期待,并在全社會形成廣泛共識,這是因為大眾創新創業促進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一是大眾創新創業滿足人的最高需求,讓自由發展的精神在全社會蔚然成風,讓每個有思想、有創造的人都擁有積極的精神和良好的狀態;二是大眾創新創業將打破傳統的體制機制障礙,讓每個人都有成功出彩的機會,讓每個努力的人都擁有自主創業的空間;三是大眾創新創業將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體現政府的服務職能,讓各行各業的從業者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之風,讓政府的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從根本上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二、消除“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認識誤區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作為新時期中國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十分重要的手段,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參與和支持,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創新創業氛圍越來越濃的情況下,也出現了一些不太和諧的聲音。
(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并不是要求每個人都去創新創業
中央號召“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并不是要每一個人都去創業創新,而是鼓勵大家去闖一闖、試一試,能創就創,不能創也可以從事其他方面的就業工作。因為在當今條件,確實不是每個人都具備創業創新條件的。但是從客觀實際來看,我國是人口大國,就業越來越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一道難題,如果就業問題解決不好,不僅會給中國的經濟發展帶來極大的壓力,也會給社會穩定帶來極大的風險,而創業創新本身也是一種拓寬就業渠道的有效途徑,如果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創業創新中來,積極主動地去創業創新,盡管可能會出現多數不成功的現象,但是成功的概率也會越來越高,新成長的企業越來越多,就業的人數也會越來越多,我國經濟的發展也會越來越好。因此,大眾創新創業雖然不是要求每個人都去創新創業,但也要求我們每個人都具有創新創業的意識,一旦擁有創新創業的機會或者條件,要毫不猶豫的投入到創新創業的大潮中,為我國經濟的進一步轉型升級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并不只是少數專業人士的任務
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社會上也出現了這樣的觀點,認為創新創業存在一定的成本和風險,一旦創業失敗就需要承擔應有的風險,往往會造成社會動蕩,不宜在全社會廣泛號召動員,為安全起見,創新創業應是少數專業人士的事。而實際上,這種觀點在理論上是經不起推敲的,在實踐中也已被證明是錯誤的。因為對于中國這樣一個龐大經濟體而言,如果只有少數市場主體參與,很難滿足全國統一市場的需要。因此,只有萬眾一心,不斷培育“雙創”人才,激發眾人的奇思妙想,讓“雙創”成為眾人之事,而非少數專業人士的任務,才能在最大范圍內推動人、財、物等各種市場要素自由流動,才能倒逼不合理的體制機制實現改革突破,最終提升整個經濟的運行效率。
(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并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
馬克思恩格斯早就提出,“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實現什么東西。思想要得到實現,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盵3]毛澤東同志也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盵4]因此,“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并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也不是要在社會上刮一陣風,而是人的創造性社會實踐過程。具體來說,就是要通過各種新興技術和一系列政策制度安排,讓普通人也有更多的創新創業機會,讓創新創業從“小眾”走向“大眾”,讓創新創業的理念深入民心,在全社會形成大眾創新創業的新浪潮,打造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新引擎。
三、加快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途徑
新時期全面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就要統籌各部門營造支持創新創業的良好環境,以“互聯網+”為驅動推進我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完善各項體制機制,為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有效的政策保障。
(一)全社會共同營造創新創業的良好環境,形成發展共識和合力
當前,我國經濟進入增速換擋、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新常態,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就是要鼓勵大眾創業者應用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創造新需求,培育新市場、打造新業態,為經濟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活力。這就需要政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各部門持續發力,形成發展共識和合力,共同營造全社會創新創業的良好環境。一是政府要轉變職能,簡政放權,除了積極營造向上的創新文化,宣傳先進典型和創業事跡外,還應讓市場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作用,在各地區之間建立聯系機制,讓先進企業傳授自己的工作方法與經驗,讓人才、技術、資金等創新創業資源在地區間自由流動,甚至在每年考核中也要把創新創業環境作為一項重要政績考核指標,對創新創業環境予以評估,切實發揮政府職責,踏踏實實為百姓做事。二是企業要集聚整合創新創業資源和政策,大力發展眾創空間等新型創業服務機構。企業要有敏感的觸覺,善于利用國家和社會已有的創新創業資源,努力把已有設施條件用好,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高新區、大學科技園、科技企業孵化器等資源,同時,還要敏銳地抓住國家及地方的有關創新創業的相關扶持政策,把優勢資源用到極致,讓每個創業者都能“用其智、得其利、創其富”。三是高校要加強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建設,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改變以往傳統的就業觀念,制定相關政策或提供相應設施,幫助和激勵大學生進行自主創業。具體方法:可以通過成立創業沙龍、創業大賽、創業訓練營等低成本、便利化、開放式的創新創業活動,幫助大學生找到創業項目,掌握創業技巧,實現創業夢想。四是科研院所要努力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加強分類指導,盤活存量資源,善于利用傳統的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等機構,努力把現有資源轉化為實物,不斷滿足創新創業新需求。
(二)以“互聯網+”為驅動,推進我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
信息化是當今時代的突出特點,任何國家和地區如果離開信息化,都將會被全世界所遺棄。隨著信息化的發展,互聯網也深入千家萬戶,不斷地改變著我們日常的生產和生活。在“互聯網+”時代要想更好地發展經濟、改變我們的生活,各行各業就要主動、廣泛、深度地與互聯網結合,在“互聯網+”發展中創造更多更大的經濟和社會價值。正如李克強總理說:“制訂‘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發展分享經濟,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盵5]因此,我們需要持續以“互聯網+”為驅動,鼓勵產業創新、促進跨界融合、惠及社會民生,推動我國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發展與轉型升級。在企業信息化方面,要深入挖掘互聯網價值,高效利用互聯網平臺資源,讓更多的中小微企業獲得先進經驗和創業創新發展空間,全面提升企業競爭力;在政府治理方面,也要改變傳統的管理模式,大力發展“互聯網+公共服務”模式,利用新媒體、社交網絡等互聯網平臺,建立“智慧城市”的管理和服務體系,讓更多的企業享受到“互聯網+”的福利,在市場中公平自由地競爭和發展,從而營造出公平正義的社會風氣,不斷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
(三)完善體制機制,為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政策支持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市場要活、創新要實、政策要寬,營造有利于大眾創業、市場主體創新的政策制度環境?!币虼?,政府部門要完善各種體制機制,積極發揮作用,為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政策支持。一是要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政策環境、市場環境,為市場主體松綁加力,把該放的放到位,把該給的給充分,把該管的管起來,健全制度、完善服務、優化管理,落實相關鼓勵政策,給創新創業者送去實實在在的“紅包”。二是完善普惠性稅收政策,加快落實相關稅收優惠政策,政府對初創企業的扶持方式要從選拔式、分配式支持向普惠式、引領式轉變,發揮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本的杠桿作用,用政府對創新創業的“小投入”吸引來社會資本的“大投入”,形成市場化的創新資源配置格局和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市場經濟秩序。三是加強輿論宣傳和政策落實情況督查。大力宣傳創業創新相關政策、典型案例和經驗、優秀創業者、創新人才和團隊,努力營造勇于探索、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和社會氛圍。同時,組織開展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措施落實情況監督檢查,建立和完善政策執行評估體系和通報制度,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