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榮
摘 要:寫作教學是少數民族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是非常關鍵的。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創設聽、說、讀、寫的氛圍,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不斷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少數民族;小學生;寫作能力
小學語文是學習其他各門課程的基礎,可以說它是學習其他所有學科的語言文字的載體。而作文教學更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它涉及聽、說、讀、寫各方面,呈現出小學生的綜合能力。而在我多年的作文教學中,曾經遇到過各種各樣的問題。少數民族學生寫出的作文不是前言不搭后語,就是語言表達不清楚、語序混亂,有的甚至無話可寫,不能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準確地表達。要求寫兩三百字的作文,有個別學生只寫幾行字就結束了。面對這種種情況,我便開始思考和嘗試如何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寫作能力的方法及途徑。現將談談我的一些見解,與同行交流和分享。
一、提高民漢雙語言運用能力,以說促寫
1.創設語境,實現民族語言向漢語的規范過渡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培養少數民族學生的說話能力。經常用漢語交流并鼓勵他們多說漢語,教師在交流的過程中逐步糾正學生使用漢語表達時的錯誤,如語序、用詞等。讓大家漸漸學會用正確的漢語進行表達和交流,從而實現從少數民族語言向漢語的過渡。
2.鼓勵多觀察、敢想、敢說
作文實際上就是把自己的所見所聞經過整理以后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作為語文教師,平時應該和學生多交流,指導大家多觀察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多積累寫作的素材,鼓勵他們大膽地展開想象,學會大膽地把自己做過的、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表述出來。
二、打破傳統,改進作文教學方式
傳統的作文教學,內容上與學生的生活脫節,指導作文時以教師為主,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沒有得到發揮,學生的作文總是千篇一律,缺乏個性。要想改變這樣的作文教學方式,教師首先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通過各種學習新知識,掌握新的作文指導方法,堅持做到學習—創新—再學習—再創新,使自己的作文教學水平得以提高。
三、循循善誘,激發學生寫作興趣
1.注意消除學生的心理困惑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有了濃厚的興趣,學習才會取得成效。首先必須樹立他們的自信心。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學生多數認為自己的能力、水平有限,不能寫好作文,缺乏自信心。為了消除學生的這種困惑,經常以說代寫的方法來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充分把握口頭作文這一環節,有效地將口語與書面語結合起來。同時,在指導學生作文時,要善于發現學生取得的點滴進步,并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讓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逐步產生寫作的動力。
2.教師親自參與寫作,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
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培養寫作能力,教師寫好“下水作文”也是重要的方法之一。無論教師的寫作水平如何,只要能與學生一同投入寫作的“海洋”中,也會讓學生興奮不已。
3.合理利用批改、鑒賞,激發學生作文興趣
嘗試到成功的學生,會以更高的熱情追求成功;嘗試到失敗的學生,一般不會保持原有的熱情。如果連續失敗,他們學習的熱情可能會喪失殆盡。所以教師批改學生作文時,一定要注意以下兩方面:首先,多鼓勵,少批評。其次,快速批閱,及時反饋。
四、注重積累,提高表達能力
首先是多閱讀。對少數民族學生來說,比較適合誦讀,誦讀也是一種模仿。誦讀多了,久而久之痕跡就會加深,學生在作文時詞句才會隨手可得。與此同時,誦讀時用的是普通話,也可以糾正方言中不規則的語法,反復誦讀又可以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其次是摘抄。豐富詞匯的方法除了誦讀還應該學會摘抄,做到讀抄結合,這樣才會讓學生掌握豐富的詞匯。
五、善于發現,貼近生活,拓寬作文視野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把學生引進生活,是獲取作文素材的重要途徑。教師要想方設法地帶領學生去體驗生活,讓他們了解生活。學生的生活是有規律的,對學生來說卻是單調而乏味的。教師要組織各種活動,給學生的生活調調味,讓學生的生活豐富起來。指導學生自主到生活中捕捉寫作的素材,開闊視野、豐富知識,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有取之不盡的寫作寶藏。
我想,作為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語文教師,一定要學會因地制宜、因人而異,不斷更新觀念,大膽創新,開辟出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學的新路子,才能真正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作文水平。
參考文獻:
[1]李復娟.淺析小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0(36):81.
[2]范小軍.以“說”促“寫”,提升小學生寫作能力[J].華夏教師,2015(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