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麗平
我國一直采用的是“班級授課制”這種課堂教學方法。它可以使一位教師同時向許多學生傳授知識,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而且,《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了讓學生得到全面發展,在課堂上,教師就要想辦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而小組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既可以提高學習的興趣,又注重了個體的發展,還可以訓練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那么,在小學語文學習中,小組合作學習應注意什么呢?
一、合作小組的確立
我們可以看到現在的課堂上,教師為了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都設計了小組合作學習這一環節,但從后面的教學結果反饋來看,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并不好,有時僅僅是流于形式。通常合作學習小組都是教師臨時組建的,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教師并沒有過多地去關注,這就直接導致學生在進行小組合作時,你說你的,我說我的,學生之間缺乏互動,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就毫無意義。為了提高合作學習小組的有效性,在確立小組時,教師應先對學生進行綜合評估(對學生進行評估時,不僅僅要看學生的成績,還有其他方面,如動手能力、動腦能力等)。同時,還要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等。盡可能讓每一個小組內的學生或是生活經歷差不多,或是學習水平差不多,或是興趣愛好差不多。這樣,學生在對待同一個問題時,就會產生共鳴,有共同的話題,他們就會不自覺地共同去想解決問題的方法。其次,在建立小組時,要注意小組人數的合理性。一般是4到6人,成員的綜合評估分別是:A等、B等、C等、D等。讓四個人組成兩個小組,A與C組成第一小組(A幫C);B與D組成第二小組(B幫D),A為大組長,然后這兩個小組組成一個大組。在分組時,切忌不要把A與D分到一個小組里,因為他們的各方面能力相差太多,沒有共同語言,會直接影響合作學習的效果。因為小組合作學習還涉及合作的問題,所以除非是特別原因,不要隨便更換組員。固定好以后,盡量每天進行一次合作學習,讓合作學習常態化,那么他們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就會無意識、自覺地進行合作,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和能力也會加強。當然,這里合作學習的范圍不一定局限在課堂上,也可以是課下,如在布置作業時,就可以以小組為單位,一個小組完成這一部分,另一個小組完成另一部分,最后在大組里進行交流。
二、小組合作有分工
一個小組就相當于一個小團隊,每個人在里面必須有自己的位置。在這里,要達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都想做的局面。在分組時,教師就要和組員一起商量每個人在小組中的職責和任務。一個大組應有:大組長(他來確定本小組對什么問題進行討論)、記錄員(負責整理大家的意見和見解)、發言人(由他來闡述本小組討論的結果及其對問題的看法)。若有需要,可以適當增加或減少職位。當然,在確定以上人員職責時,應根據個人的知識層面、性格、特長來確定,因材而定,定期培訓(比如記錄員,教師應指導學生怎樣記錄)。等到每位學生都能基本完成自己的任務時,就進行輪崗,讓每個學生都嘗試不同的職務。這樣,學生的興趣提高了,更能提高學生的能力,促進他們的學習,還能讓他們的腦、心、手得到鍛煉。
三、小組合作有秩序
做任何事都有一定的章法,若沒有,就會亂成一團。而小組合作學習,若沒有固定的發言順序,有效性也會大大降低。每拿到一篇課文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要引導大組長在交流時,應根據學生的綜合評估等級來確定發言的順序(順序為:D、C、B、A)。在交流時,應先讓D先質疑、發言。因為他的問題最簡單,最容易解決。這樣,不僅給了他發言的機會,而且也提高了他的學習興趣。然后,是C、B、A。由于每個人對文章的理解不同,每個人都進行了交流,那么文章各個不同層次的問題得以呈現,這就達到了合組學習的目的。在交流成果時,也按這個順序來匯報。如果中間有一個卡殼了,就說明他沒有認真聽講。那么,小組的任務也就無法完成。交流完后,要求記錄人記錄下本小組的學習情況,解決了什么問題,還有什么問題沒有解決。匯總完之后,由大組長交給教師,準備全班交流。這樣,層層把關,環環相扣,小組合作性就得到了體現。
當然,如何使小組合作學習更好地為教學服務,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教師去探究、去注意。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們教師善于利用、善于發現,小組合作學習一定可以在語文教學課堂上起到更大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伏虹.小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策略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