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鴻雁 王琳
摘要:隨著圖書市場的發展,大學讀物類圖書市場的競爭也如火如荼,筆者針對大學生圖書購買的不確定性、從眾性和不穩定性三個特點,提出了大學讀物編輯策劃的三點建議:知己知彼,建立學生書友會;內容為王,裝幀設計簡潔;聚少成多,選題注重連續性。
關鍵詞:大學讀物類圖書;編輯;思考
隨著我國出版業發展規模的壯大,圖書出版的市場空前繁盛,競爭之勢也如火如荼。受中小學教材教輔政府采購及循環利用的影響,利潤空間越來越低。出版社把利潤目標放在了大學教材教輔上。但是由于教育部規定大學不得強制學生購買教材,導致許多大學教材的營銷發行難上加難。因此,大學生一般讀物、考研培訓等書籍成為出版社的“必爭之地”。
由于大學生的生理和心里特點,他們一般呈現如下購買特點:
一、不確定性
大學生們的心理需求層次多,變化快,易受影響并易轉移,購買動機和目標往往不明確。因此他們的購買行為有強烈的不確定性。只有一小部分人是專門沖著某個出版社或某個作者去的,而是通常根據在圖書翻閱過程中的相互比較來決定最終選擇。一般圖書,他們可能會受新聞熱點、心理狀態、個人喜好等的影響;教輔類圖書可能會選擇講解詳盡、分析透徹的。也就是說,相對于圖書裝幀設計,圖書的內容及分欄設目更重要。如何讓圖書體例設置更合理,內容搭配更完善,能在瞬間抓住讀者是出版社要著重考慮的問題。
二、從眾性
大學生以校園生活為主,“群居”的特點之一就是交流頻繁。在圖書及教輔的優劣上也會形成觀點的匯集與碰撞。一些好的圖書自然“聲名遠波”,尤其是教輔類,如人大出版社在“考研一族”中就享有盛譽。而另外一些教輔被輿論淘汰——即使某些傳播的觀點是帶有偏執或者錯誤。假設一本書被一個人購買,那可能有幾個人先后借閱,可能有十幾個人聽說了它的質量水平。在選擇同類型書的時候,從前得到的外界評價就會先人為主地起到決定作用。
三、武斷性
學生在購買圖書或教輔時往往帶有較大期望。如是否能對自己糾結的狀態有明確的指導,讀了這本書是否會對我的人生有所幫著,是否會對考試形勢甚至考試內容的預測。一旦購書者體驗了某書的預測失敗,該購書者往往也會拒絕同一作者的其他書籍,會認為作者水平低下。這不同于觀眾對導演的評判:這部片不好,觀眾仍期待他的下一部。買書上,一旦消費者形成“閱讀失望”,想改變印象不太容易。
針對以上特點,作為一名大學讀物編輯,筆者認為在此類圖書的策劃及成書過程中,要盡量做到以下幾點:
(1)知己知彼,建立自己的“學生書友會”
粉絲正在變,也是當下最火的資源。處在大數據時代,信息的融通是做事情的前提。圖書出版都已經到了“眾籌”時代,我可以依據我的喜好“定做”我喜歡的圖書。作為圖書編輯,也一定要轉換思維,利用已經出版的有一定熱度的圖書,通過微博、微信等方式,凝聚一部分比較活躍的學生讀者,通過這種互動來了解他們的喜好及心理特點,策劃讓學生喜歡的圖書選題。
(2)內容為王,裝幀設計不必過于花哨
圖書是內容產業,永遠是“內容為王”。筆者責編的一本圖書《十年,正青春
我和農民頻道的故事》,定位為新聞類專業大學生的一般讀物。當時設計了多種不同風格的封面,在作者與一些學生溝通后,選用了最簡單的一種,封面只有標題幾個大字,學生卻特別喜歡,認為視覺效果很美。而許多大學生教輔卻都強調“視覺沖擊”,封面裝禎應用多種元素,超粗超大的字體、夸大其辭的廣告,給人一種華而不實的感覺。如某些考研類書籍,在封面上對名師極力吹捧,什么“中國第一人”“強強聯手”“寶典”“秘笈”等,如此危言聳聽,何來賞心悅目的內容?
(3)聚少成多,選題注重連續性
許多編輯會認為選題的連續性及“品牌”運作是一件難以運作的事情。其實,一般圖書也能運作一些“小眾”品牌,尤其是對于大學讀物。一般某個專業的學生一旦在某類圖書中讀到了他想要的東西,在學習期間,他一定還會再來找相關的此類圖書。筆者責編的圖書中有一套“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叢書,就是此例。最開始只是一個作者要出版一部自己的博士論文,后來又陸續聯系了一些此類作者,最后形成了一個系列,雖然銷量不是很大,但也受到了此類專業學生的歡迎,同時豐富了出版社的圖書種類,為以后的選題市場開拓打下了基礎。
綜上,是筆者在工作實踐中對大學讀物類圖書編輯一點粗淺的思考。相信只要編輯認真做好每一本圖書,并在圖書的編輯過程中尋得一些規律,做成一些品牌,一定也能形成屬于自己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