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進學
【摘 要】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它是小學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過去,學校的德育工作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往往是理論脫離實際,加上升學的壓力,致使學生的行為習慣不盡人意。當前,在新的課程改革中,德育工作面臨著新的挑戰。經過不斷實踐,本人探索出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方法:通過講、背、導、評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守則》、《規范》、《一日常規》的意義,熟練掌握其內容;通過各種形式的訓練,使學生的行為逐步達到規范的要求;通過建立規章制度,進一步規范學生的行為;通過展開行為評價,家校攜手,深化養成教育,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關鍵詞】小學生德育;行為習慣;培養
當前,在新的課程改革中,德育工作又面臨著新的挑戰。獨生子女的增多,長輩的嬌寵,年輕父母教育子女方法的欠缺,網絡對孩子的影響等,造成學生行為習慣、學習習慣、生活自理能力等較差。為此,廣大德育工作者們都在積極地探索如何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探索如何提高小學德育工作的實效,使他們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
一、加強學習——掌握規范內容
1.抓開學第一天的常規學習
每學期,我校利用開學前報名的時間 ,要求每個班主任組織學生認真學習《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渝北實驗小學校園一日常規》,將學習和訓練有機結合,保證開學第一天的正常秩序。開學典禮上,利用”開學動員”和大幅標語對”學規范,學做人”這一教育中心進行宣傳,營造教育學習氣氛,促使學生和班主任更加重視常規的學習,使開學第一天就步入正規。
2.抓開學第一周的常規學習
各班主任在第一周里狠抓日常行為規范的 學習和訓練,通過講、背、導、評的形式促使學生有個良好的開端。講是班主任講解《守則》、《規范》、《常規》的內容、意義,幫助學生理解其細則;背是學生學習、理解的基礎上熟背《守則》、《規范》、《常規》的內容(低年級《規范》可理解),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每一條內容;導是教師采取各種方法、形式,幫助學生理解并具體操作;評是班主任正確評價學生掌握的情況。
3.抓朝會課的常規學習
我校的朝會教育實行系列化,圍繞每期、每月、每周的教育重點有步驟地進行,每周的周一是工作布置,周二是常規學習教育訓練。學校的行政值周和班主任老師根據學生的常規情況,選擇內容有重點地進行學習訓練。同時,還結合到時事的學習,如:學習《八榮八恥》等。這樣,學生對常規內容的掌握就會更加牢固。
4.抓學科課中的滲透學習
在品德課、綜合實踐課、社會課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有機滲透常規學習。這樣,泉源參與,使常規內容的教育學習更加扎實。
5.抓學習情況的反饋
學生常規學習的情況如何,學校在開學第一周就進行嚴格的檢查。每班安排一位教師到班上隨機抽幾條內容,看學生的掌握情況,然后對班級開學時學習常規的情況進行綜合評價,以此作為班主任工作的考核內容之一。這樣,班主任對這一工作就十分重視,學生學習的效果也好,為后面的訓練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指導訓練——進行系列訓練
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常規”學習后,要讓學生真正掌握其的內容,并按照要求去做,形成良好的習慣,還需要我們對學生的行為進行長期的、嚴格的訓練才行。對學生的行為訓練,不管采用“先知后行”或“先行后知”,或者是“從情入手,以情曉理,以情激行”,只要恰當,都是有效果的。訓練時可重點作好以下幾點。
1.激發訓練動機
正確的道德行為來源于正確的行為動機。教師應通過列舉事例、樹立榜樣、體察心情、創設情景、展開討論等方法,讓學生從道理上應該怎樣做,為什么這樣做,從感情上產生道德行為的意向,萌發正確的行為動機。如果是機械式的訓練,缺乏動情曉理,必然造成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樣的訓練,學生不會自覺地養成好習慣的。所以,激發學生的行為動機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
2.提出具體要求
在進行行為訓練時,對于練什么,怎樣練,訓練中要注意什么,應提出具體的要求,所提要求必須具體、明確。如:排隊集合,要求學生做到快、靜、齊、輕,聽從指揮不稀不密;路隊,要求學生做到不稀不密,不快不慢,走成一線,保持安靜,到家離隊……總之,我校的常規訓練,從晨檢、課前準備、上課、課間活動、兩操、校園行走、排隊集合、路隊、購物、學校公物等都提出了明確、具體的要求。學生明確了要求后,就會按要求去做,行為的訓練,才有實效。
3.指導行為訓練
學生明確要求后,并不等于就能照著這樣去做了,還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有計劃、有步驟地訓練。訓練的內容就是《守則》、《規范》、《常規》等,其中重點是我校的《校園一日常規》;訓練的時間可選擇朝會、隊會、品德課等;訓練的形式可采取班級、年級、年段或全校;訓練的方法有示范法,練習法,交流法,競賽法,情景法,評議法,實踐法等。訓練時,可根據訓練內容選取恰當的方法進行,這樣才能達到訓練效果。如:每天晨檢時敬禮、問好等的訓練可采取示范法進行; 全校性排隊集合,(升旗儀式、做操、路隊)的訓練可用練習法進行;校園行走則可以采用實踐法進行……只有多種方法訓練,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4.給予正確評價
行為訓練不但要有指導,還應該有及時地檢查。每過一個階段,就要對學生的行為情況進行檢查,給予一定的評價。對行為要求掌握好或者進步較快的學生,可通過廣播、張榜、櫥窗、星星園、升旗儀式等形式表揚。與此同時,對不規范的行為進行及時的指正,并進行反復的訓練。這樣,才能有利于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三、規范行為——建立規章制度
在每學期開學的第一周定為常規養成教育宣傳周,掀起學習《守則》、《規范》、《常規》的高潮。學校還制定了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如:一日常規檢查制度、升旗制度、朝會系列化制度、學生申訴制度、紅領巾監督崗制度、路隊制度、校園普通話制度、獎勵制度等。這些制度的建立,以此來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各班根據本班的特點,增補制定適合本班的班規。以小組為單位組 織學生聯系實際逐一進行認真的學習、討論。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常規養成教育時,注重讓學生明確怎么做,為什么要這樣做,以及如何去做。使學生一進學校就在頭腦中深深地打下常規、禮儀之烙印。盡管培養良好的行 為習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寄希望開學的第一周、第一個月的宣傳教育活動就一勞永逸,但畢竟通過開學初扎扎實實的養成教育,可使學生指導、熟悉校紀班規。再經過扎扎實實地訓練,輔以各種獎勵機制,多數學生能夠逐漸由“他律”發展為“自律”,漸漸地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總之,小學階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劇發育、變化的重要時期,正是增長知識,接受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最佳時期。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在培養他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同時,應注重培養小學生的行為習慣。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形成良好班風的基礎,是建設良好班級的保證。因此,在基礎教育的小學階段,德育教育應以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為主。
參考文獻:
[1]龍小佳.小學生養成教育實踐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5
[2]曲小涵.小學生公民意識現狀及對策研究[D].魯東大學.2015
[3]趙鳳琴.小學生社會公德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魯東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