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芳



摘 要:成本會計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本文闡述了項目教學法在成本會計教學中的應用方法以及效果。
關鍵詞:項目教學法 中職 成本會計 任務
成本會計是中等職業學校會計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與職業崗位的關聯度較大,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具有工作過程明顯、方法體系復雜、計算比重較大的特點。為了讓學生能熟練運用理論進行成本核算操作,將來更好地勝任中小企業成本會計等工作崗位,筆者嘗試在成本會計課程的教學中運用項目教學法。
一、項目教學法概述
1.項目教學法的概念
項目教學法,是德國職業院校實行“雙元制”職業培訓模式時盛行的一種教學模式,它以構建主義的學習理論為依據,以項目為載體、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主張將課程模塊化和綜合化,從職業實際出發,圍繞工作內容設定項目并組織開展教學。
教師在確保學生明確崗位工作流程和職責的前提下,鼓勵學生自己操作、自主學習,在職業情景中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實現了角色換位。教師由“主講”變成了“主導”,成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評價者,而學生則成為課堂的“主角”,直接參與,探索創新,完成知識自主建構的同時培養了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展開相關的學習和討論,教師則根據各個小組的項目實施和完成情況進行適時的指導和評價。
2.項目教學法的特點
(1)實踐性。將具體的工作情境引入項目中,設計時側重于操作和實踐,使學生的學習更具實用性和針對性,激發了其學習的興趣,學生積極參與到項目中,在實踐中得到職業熏陶和體驗。
(2)自主性。學生從情境入手,圍繞項目和老師設置的各個任務,有機會也有時間自行選擇不同的方式安排、組織并完成學習。自主學習、共同協作,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了他們的知識建構,從而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綜合性。突破了傳統的以教材為本,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將大項目與小項目相結合相交叉,讓學習內容綜合化,構成了整門課程的認知過程,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二、項目教學法在成本會計教學中的實施
1.教材分析
絕大多數《成本會計》教材包括總論、成本核算的要求和一般程序、要素費用的歸集和分配、輔助生產成本的歸集和分配、制造費用與廢品損失的歸集和分配、生產成本在完工產品和月末在產品之間的分配、產品成本計算的基本方法和其他方法、成本報表的編制與分析等章節。通過教學,使學生熟悉制造業產品成本核算的基本流程,能夠選擇適合企業的分配方法,完成各項費用的歸集和分配,根據不同的產品工藝過程和生產組織方式選用適當的計算方法,進行產品成本計算并結轉完工產品成本,最后能夠編制與分析成本報表。
2.內容整合
原有的教材把各項生產費用的歸集和分配與產品成本計算的方法分章節闡述,傳統的教學往往也只注重數據的計算,而忽略了各個知識點之間的勾稽關系,使學生在成本核算過程中很難靈活應用不同的計算方法,也不能真正理解各個數據的來源與去向。所以,在成本會計課程中應用項目教學法時,要將原有的教材內容進行整合、課程結構進行調整。
由于并不是教材上所有的內容都適合使用項目教學法,教師在確定項目時要分析各知識內容的特點,選擇操作性較強的知識點開展項目教學。將課程的教學內容在教材基礎上進行一定的取舍、增減與整合時,要圍繞成本會計的總體要求和崗位職責,并以制造業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為主線。可以設計為成本計算的品種法、分批法、分步法、輔助方法以及成本報表編制與分析五個大項目,在每一個大項目下設計若干個小項目。例如成本計算的品種法這一項目,可以根據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從各項費用的歸集和分配到計算出完工產品的成本,細分為4個子項目、16個單元(表1)。
這樣的項目設計,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到成本會計并非簡單的計算,而是一個完整的核算體系,掌握計算方法、知識技能以及崗位職責。
3.基本流程
(1)創設情境。由于很難從企業取得真實的成本資料,教師在項目設計時應盡量創設與現實情況相接近的職業實訓情境,用高度仿真的成本核算資料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本項目知識點的學習解決現實問題。例如,在項目一成本計算的品種法之“單元5:職工薪酬”這個小項目中,創設了如下情境。
①企業背景。企業名稱:威利保溫杯有限公司
創 辦 人:嘉興技師學院2012會計1
地 址:嘉興市秀洲區加創路218號
開戶銀行:工商銀行嘉興分行斜西街支行
賬 號:002563285
②展示2015年2月工資結算單(表2)。
③設疑。張三怎么比前幾個月少這么多啊?會不會算錯了呢?
職工薪酬這個小項目中創建的問題情境“怎么比前幾個月少這么多啊?會不會算錯了呢?”這是學生自主探究的起點和原動力。知識的情境性激起了學生求知欲,啟發其創新思維,帶著好奇心參與到項目中,為完成任務一即計算張三的計時工資和工資總額做準備。
(2)合作探究。教師在課前需對項目進行深入研究,設置好相關知識點的各個小任務,課堂上引導學生提出。例如,在項目一成本計算的品種法單元5職工薪酬項目中,設置如下任務。
任務一:計算張三的計時工資及工資總額(見表3)。
假設張三2015年2月份請事假2天,公事出差2天,病假3天,病事假期間沒有節假日。病假工資按基本工資的80%來計算。已知其基本工資為1500元,獎金為1000元,津貼為800元,代扣住房公積金350元(假設該企業按每月30天計算工資)。
任務二:計算李四的計件工資及工資總額(表4)。
假設李四為一車間的生產工人,本月其生產大號的杯蓋共613只,其中料廢品有10只,工廢品有13只,每生產一只大號杯蓋的計件工資為1.5元,本月無病假、事假。
任務三:計算集體計件工資及其分配。
單個學生要完成項目里的所有任務力量有些單薄,往往需要團隊合作。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性格特點和能力對全體學生進行分組,每組4~5人,并確定一個負責人,組織組內同學討論研究,根據問題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也可以視各項任務的難易程度,在組內進行分工并明確責任。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再是“滿堂灌”項目相關的各個知識點,而是盡量給學生創設一個寬松、民主的學習氛圍。時刻關注各組學生的項目實施情況,根據學生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適時地講解相關理論來幫助學生理解任務,指導學生進行實務,協助學生解決問題,實現“做中學、學中做”,學生通過實務也增強了對理論的理解。
(3)點評分析。這一過程要師生雙方共同完成,首先由每組學生推選一位同學介紹本小組的分工情況和項目實施過程,展示并匯報項目實施成果,其他各組可以進行交流、提問并評價。
其次,教師要對學生提交的成果進行歸納和總結,對他們的表現給予肯定和鼓勵,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同時也要針對學生在實施項目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講評,幫助他們正視自己的不足之處以改進和提高。
最后,教師自己或鼓勵學生對本項目相關的理論知識進行整理,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三、小結
總之,在項目教學中有效地把實踐和理論結合起來,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直接參與,探索創新,完成知識自主建構的同時培養了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但是項目教學法并不能替代全部的傳統教學,它不適用于每一門課程每一節課,教師還是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選擇應用合適的教學方法,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曉慶,王俊奇.項目教學法在《成本會計》課程改革中的應用與思考[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12).
[2]簡冠群,岳世忠.項目教學法在成本會計教學中的應用[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
[3]趙燕君.企業會計教學對于項目教學法的應用探討[J].時代教育,2015(2).
[4]孫旦.項目教學法對提升中職會計教學效率的作用探討[J].理論觀察,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