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雄輝
〔摘 要〕新創(chuàng)音樂劇《袁隆平》的導演闡述與二度創(chuàng)作設計的心得體會
〔關鍵詞〕音樂劇 導演 闡釋 思維
音樂劇(musical)具有很強的包容性與開放性特性,集中了各種舞臺藝術的優(yōu)勢,深受世界各國觀眾的喜愛。中國音樂劇從引進劇目到原創(chuàng)劇目也已經走過了20多年,開始進入了充滿希望和活力的發(fā)展階段。湖南省歌舞劇院創(chuàng)作音樂劇《袁隆平》是一部展現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傳奇人生的故事,以上世紀50年代末出現的“大躍進”和60年代初的饑荒問題,乃至以后發(fā)生的“文化大革命”三個特殊時代為背景,通過袁隆平發(fā)現一株天然野生稻得到啟示,進而探索雜交水稻,表現出了所經歷的曲折艱難,甚至絕望的科研過程。真實可信、鮮明生動地塑造了一個人類所認識的、改造自然的真正思想者、探索者、開拓者和奉獻者的中國當代科學家光輝形象;故事情節(ji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為該劇的劇本、音樂、導演、舞美、表演等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生活素材,為音樂劇創(chuàng)作實踐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創(chuàng)作的優(yōu)勢。
故事以袁隆平為培育高產雜交水稻,解決糧食問題為主線,通過袁隆平在三個不同歷史時期尋找野生水稻、培育種子、種植雜交水稻這一條線索鏈,將人物串聯,事件層層疊進推向高潮。袁隆平從西南農業(yè)大學畢業(yè),分配至湖南安江農業(yè)技術學校當老師,正值大躍進時期,人們盲目追求超趕美英帝國?!叭擞卸啻竽懀赜卸喔弋a”的思想意識,導致人們將糧食產量弄虛作假;袁隆平對此番不符實際的冒進思想和行為感到憤然,加之性格與其自成一派的獨特講課方式使然引發(fā)同事的嫉妒與排擠,袁隆平與崔主任、劉老師之間沖突,更是深化了矛盾問題;而此時縣委成書記、關校長及學生們的支持卻給予了袁隆平無限動力……袁隆平從茫茫稻海中勘查14萬多株稻子,費盡險阻找到6株不育稻,培育出幾十盆秧苗;卻在實驗室培植的過程中莫名被砸,視種子為生命的袁隆平悲痛萬分。
袁隆平‘自由散漫的個性、超前的思想、追求真理的決心讓他獲得了領導的關愛,縣委成書記為袁隆平特批試驗田,解決試驗資金;關校長配備年輕漂亮的學生董婕為其助手,二人也因此結緣收獲美好愛情。而這一切,引起了某些人的嫉妒……對七號試驗田的秧苗痛下毒手,蓄意阻止破壞袁隆平進行雜交水稻試驗;
文化大革命時期,袁隆平被打成反革命份子,住在牛棚,天性樂觀的他卻唱起了受難黑奴催人奮進的英文歌,此舉不幸又成為紅衛(wèi)兵批斗的證據,眾人幸災樂禍之時,上級領導偶然間看到他一篇發(fā)表在科學通訊《雄性雜交的不育性》的論文,批準讓其繼續(xù)研究。正是這篇文章救了袁隆平,也讓他得以繼續(xù)投身于自己未完成的事業(yè)——海南農場育苗。袁隆平離開家鄉(xiāng),遠赴海南,上不能贍養(yǎng)父母,下不能照看妻兒,全家重擔落在了董婕肩上。為觀察一年一次的稻穗授粉過程,竟三年未歸家;有些人等不急停止供給他們團隊的工資和實驗經費,倔強的袁隆平以身作則堅持著,并立志完成自己的夢想;董婕來三亞看望丈夫,久別重逢的妻子告知父親過世的消息,袁隆平泣不成聲,怨自己對父親是生不能養(yǎng)、死不能葬的不孝兒郎;妻子安慰他,說父親在遺言中表示“為百姓盡孝才是盡大孝”。經過團隊百般努力培育的試驗田并未高產,反倒加重稻草的產量,這引來一片質疑,不料卻得到成書記一如既往的支持;功夫不負有心人,袁隆平培育的雜交水稻獲得成功……
通過劇情的發(fā)展,依次展現了袁隆平對祖國對人民的關切與熱愛、對與董婕懷有美好愛情的向往、對成書記的尊重與信任、對學生季洞庭的關心及其對劉老師、崔主任等人壓迫時反應出的耿直與剛烈等;生動刻畫出一個勤勞、樸實、善良、智慧、幽默、正直的人物形象;該劇反映人們每天都離不開的“糧食問題”,視角獨特新穎,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展現一個當代科學家探索一粒種子,改變世界、挑戰(zhàn)人類饑餓問題的傳奇故事;具有豐富的湖湘民族色彩,演繹中國農民為國奉獻的情感故事;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完美結合,如“禾下乘涼夢”與“秧苗被毀”相連;人物臺詞具有較濃的地域特征,濃郁的地域氣息深化感受到主角博大的胸襟和創(chuàng)造情懷。舞臺呈現遵循人物的心理邏輯、意識流動。進而來結構、轉換時空;自由、靈動 地呈現了故事的發(fā)展脈絡。歌詞具有較強的敘事性、抒情性、哲理性、文學性其具有豐富的象征意蘊與哲理內涵。如“種子”——生命,“秧苗”——成長“稻穗”——成熟,“禾下乘涼夢”—一主人公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時,情節(jié)為歌舞的合理進入提供契機:學生在教室上課時與老師風趣幽默的互動、學生與農民在農田勞作的場景、鬧饑荒時一起對抗饑餓的場景、紅衛(wèi)兵的“忠字”舞蹈、女子籃球舞、袁隆平教學生模仿卓別林的踢踏舞、三亞農民慶豐收的舞蹈等;基本都與劇情有機結合,不僅進入的自然,而且起到了烘托氣氛、展現劇情、刻畫人物、表現生活哲理等作用。
要展現為國家無私奉獻的、實事求是的農民科學家形象,通過袁隆平帶領的團隊成員在坎坷曲折的科研道路上,戰(zhàn)勝重重困難和險阻,勇敢拼搏,淡泊名利,飽嘗非難,堅守夢想的漫長跋涉過程,再現了在那個特殊年代,主人公所經歷的愛情、家庭、事業(yè)、政治風云和科學探索路上所遭受的命運顛簸與生活磨難,闡述個人的命運和祖國的命運休戚相關的主題。探索創(chuàng)作展現中國農民生活的音樂劇;探索創(chuàng)立湖湘文化特色的民族音樂劇是作品的追求。
該劇的音樂具有敘事性,用音樂講故事,當然歌詞必須講故事,人物對話也可以是唱出來的,節(jié)奏根據劇情的發(fā)展的節(jié)奏與人物性格而定;抒情性:通常表現主人公的內心獨白(詠嘆)、或美好愛情的二重唱,節(jié)奏平穩(wěn)有張力,可變化,旋律追求優(yōu)美、情感真摯、樸素;合唱是考量一臺音樂劇像不像“音樂劇”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作曲家一定要考慮是“什么人”在唱、唱給“什么人”聽、在“什么環(huán)境”唱、唱的動機是什么;音樂節(jié)奏:應追求現代、明快,充滿律動。通過種子的運動、秧苗的運動、稻穗的運動、人物的運動等讓整劇流暢而清晰。音樂舞蹈性:在歌唱的曲目中(尤為合唱)要為人物肢體語言的外化、舞蹈場面創(chuàng)造條件。
該劇的舞臺設計樸實、靈動、求創(chuàng)造、求創(chuàng)新。寫實與寫意、再現與表現的對比結合。多媒體的運用要與舞臺實景相結合,構建多維空間,中后區(qū)可用黑紗幕便于場景轉換;演員可參與場景的變化,是戲劇的一部分,在音樂旋律中流動,在音樂節(jié)奏中變化,使場景轉換具有旋律感、音樂性。同時把劇情中具有象征意蘊的景觀予以強化,如袁隆平的三次長跪:“秧苗被毀”“試驗田遭報復”和“父親去世”,就可與布景處理相結合,既外化人物心靈、物化人生哲理,同時也給觀眾視覺以強大沖擊力。舞美為歌舞場面提供多維空間與支點,為舞蹈語匯的發(fā)展提供‘功能性的道具、景物,并支撐舞蹈語匯的發(fā)展。
該劇舞蹈的場面有12個,這些場面可以分為三類:烘托氣氛的舞蹈,抒情性舞蹈,敘事性舞蹈。舞蹈編排要詼諧、幽默,要注意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同時要結合演員本身的素養(yǎng);要注意三段特殊時期場面舞蹈的分寸和動作元素的提煉,要避免產生文革“圍攻、批斗”場面的聯想。避免舞蹈“為舞蹈而舞蹈”,使劇情的發(fā)展停滯、造成戲劇節(jié)奏的拖沓和松散。因此舞蹈創(chuàng)作要注重加強戲劇性、行動性和演員的條件與個性。舞蹈語言應以湖湘名族舞蹈特征為基調進行現代演繹,合情合理、為我所用。舞蹈編排風格可參考《奧克拉荷馬》、《約瑟夫神奇彩衣》等。儀式化場面要對生活中儀式加以豐富、發(fā)展和放大;舞蹈做到“言之不足而詠之、詠之不足而蹈之”要自然有機、群舞演員與主要演員的配合要注意節(jié)奏的處理。
音樂劇《袁隆平》的主題思想深刻鮮明向上,深蘊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袁隆平的事跡值得湖南人驕傲,也是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很有說服力的時代楷模。湖南歌舞劇院領導和演員對于音樂劇的執(zhí)著追求令人感動。他們選定這個題材進行的音樂劇創(chuàng)作,必將為中國民族音樂劇的實踐與探索積淀新的經驗與成就。 (責任編輯:蔣晗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