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葉
摘要:經典音樂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重要的教育資源。針對中學生一味地熱衷于流行音樂,卻不喜歡經典音樂的現狀,音樂教師應依靠音樂課堂,關注音樂課程的人文性、審美性及實踐性,努力探求如何使經典音樂藝術融入學生的內心世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
關鍵詞:經典音樂 音樂審美 音樂教學
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一直致力于經典音樂的普及與推廣,他曾這樣說:“今天的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都被飛速發展的時代給拽著跑。在這樣一個節奏飛快的時代里,我們其實更需要吸收一些積極的、美好的、經典的文化來使自己的內心回歸平靜、理性和平和,多一些思考,多一些沉淀,進而重新塑造一種共同的、美好的價值觀。”那么作為中學音樂教師的我們,是否能讓學生因為某一個契機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從此愿意追隨音樂,懂得鑒賞音樂,從而使他們的心靈因為音樂而高尚起來呢?
中學生正值青春期,喜歡接受新事物且興趣廣泛。于音樂而言,學生們張口就來的有兩類音樂:一類是影視音樂,如電影主題歌或插曲;另一類是各大衛視選秀節目中一些歌手的成名曲或者翻唱作品。這些音樂之所以能為學生所接受,是因為媒體渲染、商業炒作以及流行歌曲自身生活化的語言和通俗易掌握的旋律。但另一方面,中學生他們喜歡音樂,卻不喜歡音樂課的現象一直都存在。一部分學生認為流行歌曲已是音樂的全部,當談及古典音樂或者中國的優秀音樂文化時,學生或不屑或覺得那樣的音樂高高在上,是音樂家或者音樂工作者才能企及的領域。學生對于經典音樂和流行音樂截然不同的態度,值得我們深思,教師在音樂教育教學中,該如何讓經典音樂藝術融入學生的內心世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親自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筆者在多年的教育工作中,積極探索教學方法與學習方式的優化,在開展經典音樂教學中努力激發學生學習經典音樂的興趣,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一、創設情境法——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經典音樂的欣賞,以中學生的閱歷與音樂經驗,“盲聽”無法消除學生對于音樂作品的距離感與抵觸情緒,更不能真正領會到音樂作品的精髓與內涵。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為了激發學生的思維,必須有一個實際的經驗情境,作為思維的開始階段。”所以教師要盡量創造條件、創設情境,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來激發學生產生興趣并參與情感體驗和探索感知的學習過程。
例如筆者在優質課賽課中觀摩到的一節《漁舟唱晚》。執教教師首先讓學生觀看了電影片段,設問“這是周瑜拜訪諸葛亮的視頻片段,他們用什么樂器表現了自己的主張”。這個問題不僅讓學生關注到了樂器,由提問引發的更深的意義在于古琴這件樂器在古代的社會地位與社會功能,看似很簡單的一個提問,卻把學生帶入了特定情境,拉近了學生與古曲的距離。隨后又通過“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引出“今天老師也帶來一首樂曲,也來尋求知音,希望找到懂得音律之人”,使學生產生了很強的動力去聆聽后續作品。該導入環節十分流暢且有效,很巧妙地營造了聆聽古曲清幽高雅的意境。
二、提問激發法——投下問題的小石頭,激起思維的小水花
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恰到好處的提問,能起到提示思路、加深理解的作用,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這同樣適用于經典音樂的欣賞。但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很多的提問缺乏科學性與藝術性。面面俱到、多而瑣碎的提問,會讓學生感覺疲勞,反而影響聆聽效果;不從音樂本體出發或者指向音樂本體的提問,于音樂課堂是沒有意義的;超出學生知識水平的提問,反而拉遠了學生與經典音樂的距離,無法產生積極的思維活動。那么怎樣的提問是有效果的?
有位老師在執教《回憶》時設問:“如果你是領袖貓,你會選擇哪一只貓獲得重生?為什么?”學生紛紛各抒己見,積極舉手告訴大家自己的想法。教師借機向同學們一一介紹了各種貓不同的舞蹈類型——踢踏舞、芭蕾舞、現代舞、爵士舞。“還有一只貓向我們走來,音樂帶給你怎樣的感受?”本課中教師創設了一個談話式的導入,給了學生一個很好的參與進來的平臺,不露聲色地在音樂中又加入了音樂性的內容,顯得專業又自然,從而很快獲得了原本“借班上課”并不熟悉的學生們的信任,為整堂課的成功奠定了基礎,使學生始終處在一種自然、輕松、平等交流的狀態下,去享受音樂學習過程。
三、故事激發法——讓故事潤色課堂
中學生反感傳統的說教,但故事常常能化解枯燥的教育形式。課例來自斯美塔那《沃爾塔瓦河》。“說到沃爾塔瓦河,就自然而然會想到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名曲《我的祖國》。1874年,斯美塔那染上耳疾,聽力漸漸離他而去。對于一個作曲家而言因為喧囂而格外誘人的世界正在消失,斯美塔那憂心如焚,他還沒有謳歌過美麗的母親河沃爾塔瓦河呢!從1874年發愿到1897年完成,整整5年時間,他一邊徜徉在沃爾塔瓦河的兩岸汲取靈感,一部將全部心血投注到新作品的構思和寫作中。這部作品,就是如今流傳很廣,音樂會常演曲目《我的祖國》。”
在這個課例中,以情感為導向,自然而然地引入了音樂作品,滲透了德育教育,沒有很明顯的痕跡卻深入人心,詮釋了音樂作品的人文內涵。音樂就有著這樣的特殊性,不用語言卻能起到感化的作用。而經典音樂作品中蘊含豐富的思想情感,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德育效果。
四、滲透激發法——經典與流行的碰撞
近年來選秀節目中也不乏一些融入經典音樂元素的作品,也得到了學生的關注與喜愛。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學生不是排斥這類音樂,而是呈現方式的問題。流行音樂有著通俗的語言、投射人的內心、貼近生活,能讓我們輕松愉悅地接受。甄選一些流行歌曲進入我們的課堂,為我們所用,成為學生學習經典音樂的“敲門磚”,這樣的方式是可行的。經典課例《永遠的莫扎特》中,聽唱SHE《不想長大》,再和莫扎特的《第四十交響曲》做比較,發現如此時尚前衛的音樂竟源于兩百年前的古典音樂,出自神童莫扎特之手,一下拉近了經典音樂與學生的距離,同時也是拉近了學生與經典音樂的距離。關注到學生的審美需求,不失時機地開展經典音樂教學,學生就會覺得“高不可攀”的經典音樂其實就以某種形式存在在我們周圍,才樂于去參與經典音樂的欣賞活動,從而提升自己的審美品位。
五、聯覺激發法——相關音樂文化的通感體驗
音樂教師需要開闊自己的文化視野,增強自己的人文修養,常向姊妹藝術尋求靈感,汲取營養,讓我們的音樂課更加有廣度、有深度、有魅力。
如有位老師執教《波萊羅》一課,抓住了作品的特點,從配器著手,在理清主題旋律的前提下,為學生展示了一棵勃勃生機的生命樹,十分貼切,使聽課的老師唏噓不已,回味無窮。
經典音樂作為人類文化的寶貴遺產,不該因為時代的久遠而失色,教師應根據當代中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通過經典音樂藝術以情動人、以美育人的獨特方式,讓年輕一代人文素養得到有效培育,讓經典音樂藝術融入學生的內心。
參考文獻:
[1][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2]胡濤.拿什么調動學生——名師生態課堂的情緒管理[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張婷婷.“問”之學問——淺議音樂教學中的有效提問[J].中小學音樂教育,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