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銀
【摘要】2016年廣東省考生參加全國卷高考,全國卷與廣東卷在能力考察、命題方式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異,對于廣大師生在備考上都是一個全新課題。
【關鍵詞】新高考 高三歷史 備考策略
2016年是廣東省參加全國卷高考的第一年,如何應對新高考是廣大師生面臨的一個全新課題??v觀近幾年全國卷與廣東卷在能力考察、命題方式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異。根據新高考歷史試題的命題思路及特點,結合本人的高三教學實踐,筆者認為要做好高三歷史復習備考工作必須切實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針對高考特點進行分析研究
新高考在考試形式上突出新材料、新情境;在考試內容上體現規律性;在考查能力時注重靈活性。這些特點導致歷史學科難度增大且不確定性增強,為此,針對這三大特點可采取了以下對策。
1、精研考綱,明確方向。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犊荚嚧缶V》是高考命題的綱領性文件,因此老師要認真研讀《考試大綱》(以下簡稱考綱)。研讀《考綱》有三個重點,一是揣摩《考綱》的思想內涵。翻開《考綱》,綱目簡明扼要,敘述直白淺顯,難見玄機。實際上淺中有深,簡中有繁,內涵豐富。因此,我們要深刻領會《考綱》的精神實質。二是知識范圍的變化與理解,每年《考綱》都要對考點進行微調,對于微調的部分,教師要領會其取舍的理由,更換的依據,調整教學思路。三是研究《考綱》中的樣題,知道哪種題型一直作為樣題存在,哪種題型刪掉或增加。對于《考綱》每一個考點,老師都要鉆研透:如每一考點之間的縱橫聯系、可以命題的內涵與外延、已考試題的角度與特點、可以嘗試的思路與視角、下一步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訓練試題的側重點等。
2、轉變教學方式、落實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要求。
全國卷注重對學生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歷史價值觀五大學科素養的考察,對學生運用、遷移知識來解釋、闡釋歷史現象的能力要求較高。其命題特征是運用新材料,創設新情境,突出學科能力立意,強調學科素養和學習潛力的考查,充分體現“小切口,大內涵”的歷史考查要求。在復習備考中,應注意價值取向前置,關注長效熱點,選取歷史上的典型歷史現象,小切口,多聯系,深分析,通過有效設問,問題引領,使學生調動已有知識,不拘泥于歷史教科書的既有結論與具體表述,在科學歷史觀指導下,在特定的時空中,結合史料理解歷史現象,闡釋歷史問題,形成歷史價值觀,落實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要求。
(二)針對知識點的記憶做到反復鞏固
沒有記憶就沒有能力,記憶是學習的基礎,對知識沒有扎實的記憶和完整的理解,想拿高分是不可能的。背要背得“硬”、背得“準”。對于基礎知識,特別是關鍵詞一定要形成準確的記憶,不能似是而非,要立足基礎、快步跑,多回頭,反復強化。
1、明確三輪復習中所要背(記憶)的內容。
第一,一輪復習背課堂教學內容。
一輪復習我們采取學案教學,以一個單元的主題為主線,精心重組、整合教材內容,把教師的思路融合到學案當中,要求學生跟著老師思路進行復習,強化、內化單元主題內容,并能夠把單元的主線知識默寫出來。
第二,二輪復習背通史知識體系。
近幾年歷史考卷主觀題都呈現出考查歷史階段史實的特征。針對這一考試特點,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構建歷史各個時期的通史知識體系,強化、內化各個時期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內容。
第三,三輪復習背《考試大綱》。
根據《大綱》要求,一一落實《大綱》中的考點。基礎較好的同學,可以自己給《考試說明》規定的主干知識做注解,即該知識要求掌握哪些具體內容,與之相關的縱向內容有哪些,之間有什么聯系。在此基礎上,再結合教材的具體內容進行橫向聯想,把同一時間的政治史、經濟史和文化史連成一片,同時思考一下他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基礎較弱的同學,可以根據《考試說明》規定的主干知識,逐個落實基礎。在此過程中,進一步明確復習目標,知道高考會考哪些主干知識。
2、勤檢查,重落實。
(1)課前布置學生記憶內容,上課的最初幾分鐘學生默寫,當堂檢查,對于記憶不到位的課后重點督促。
(2)為了減輕老師負擔,可采取各種形式檢查學生課業落實情況。如小組合作,內部檢查,小組長把關,對于個別“困難戶”,指定專人照顧,務必每個學生做到踩點過關。
(3)精選試題,進行對應練習,幫助學生查漏補缺。
(三)針對學生的解題能力展開系統訓練
基礎是前提,能力是歸宿,一定意義上,學生對所學能力的輸出效率和能力,是提高教學效率,實現教學目的的重中之重。
1、構建學科知識體系。
教材內容以專題方式呈現,而高考命題則是按通史體例命題,學生的時空觀比較薄弱。在二輪復習備考時,要切實做到通史復習與專題復習相結合,幫助學生弄清歷史概念、時代特征、發展規律等要素,把握人類文明演進的進程與規律。可以專門設置這些類型的專題練習,幫助學生擴展橫向和縱向的知識。同時讓學生動手拉線索,構建知識體系,理清歷史知識的縱橫聯系與發展脈絡,提高學生分析綜合、歸納問題能力。
2、精選試題,強化訓練。
好記性不如勤筆頭,好身手是練出來的。限時訓練是提高學生解題能力的法寶,老師可通過課堂、晚修、周末測試來進行限時訓練。訓練時必須做到精,要練典型,練類型,練思路、方法、技巧。那什么題目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呢?那就是《大綱》中的樣題和近幾年高考題,尤其是近五年全國試題。雖然高考不考原題,但是可以變換形式。因此做近幾年高考題以及《考試大綱》的樣題,不但可以鞏固檢查大量的知識,而且還透射出高考命題思路和傾向,對掌握未來高考動向頗有啟悟。
考后老師要及時批改與評講。學生的思考方法往往就是老師在課堂上的想法和教法,上講評課不是老師簡單地呈現答案,而是滲透一些解題的思路,激活學生的思維。例如審題時要敢于并善于把新設問轉化為自己平時熟悉的語言,問題往往能迎刃而解,然后談自己是如何轉化問題;例如材料題的答題,切不可隨意化,需緊扣題目與材料,縮小范圍,再結合課本,找答案。領悟材料在書外,答案在書中,做到論從史出。
3、規范答題,培養應試技巧。
高考改卷對學生答卷的書寫有潛在的印象分,往年的一些高分卷大都是書寫工整的學生。答題時要求學生做到規范、工整,按學科要求正確使用圖形語言、符號語言、文字語言、學科術語,忌用方言口語,表達時簡明扼要,可以揣摩全國卷主觀題的答案語言,轉變答題的語言系統;書寫格式要規范,做到段落化、序號化、要點化,字跡要清楚、卷面要整潔,讓人看起來賞心悅目;答案要點分布次序是先材料、再課本、后創新。
總之,在高三歷史備考中,只要精心計劃,狠抓落實,和衷共濟,相信:付出總有收獲,功到自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