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昕昉
摘 要 如今,我國大學生總體上面臨著媒介技術素養提高但是媒介人文素養、思想素養偏低的狀況,這不得不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反思。大學生媒介接觸現狀出現新的變化,對大學生提高媒介素養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戰。
關鍵詞 大學生;媒介接觸;媒介素養;提升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07-0120-02
凡是能夠使人與人、人與物、甚至物與物之間發生關系的事物都可以稱之為“媒介”。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媒介的形式多種多樣,從被譽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書——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的“莎草紙卷”到現時代的微博、微信、twitter等,媒介演變經歷了一個漫長、豐富的發展歷程。媒介的作用主要通過信息傳播、記錄和保存來實現,在社會成員中實現利益的組織、整合、分化。媒介接觸的形式多種多樣,如報紙、書籍、雜志,廣告、廣播、電視節目、網絡等,媒介接觸已經滲透到社會成員生活的方方面面,持續影響人們的生活。
1 大學生媒介接觸的現狀
1.1 媒介接觸形態以網絡為主,且常用網絡媒介出現集中的態勢
隨著新媒體的興起和移動無線網絡如4G技術、WiFi等的普及,微博、微信也已經日漸成為大學生網絡媒介接觸的主流。不少大學生都保持“全天在線”。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通過SNS社交網站、即時通訊軟件(QQ、微信、微博)更新、交換最新的信息。這給他們的人際交往和社會活動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當然,網絡媒介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不容小覷的,如網絡成癮、注意力渙散、視力減退、逃避現實等。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可以看作是“被技術綁架”的后果。
1.2 大學生已經成為為媒介的參與者、組織者和信息的輸出者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上網成本大大降低,絕大多數的大學生已經不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書呆子,他們擁有各式各樣的電子設備,隨時觀察、記錄、發布著周圍和生活。大多數大學生已經拋棄了在日記本上書寫心情的習慣,轉向門戶網站的博客空間以及微博等公共交流平臺;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也習慣于求助網絡。隨著近幾年原創視頻熱的興起,不少大學生拿起DV或手機,拍下“微電影”、原創視頻、校園短劇等多種形式、生動活潑的數碼作品。這些都反映大學生已經從媒介接觸的“接受者”轉變為“輸出者”。
1.3 紙質媒介在大學生媒介接觸中出現弱化、邊緣化的趨勢,大學生對經典著作的閱讀量大大減少
紙質媒介在大學生媒介接觸的過程中越來越弱化,隨著圖書市場的“快餐化”和電子出版物的興起,大學生自身心浮氣躁、無法靜心讀書。首先,隨著市場化運作的成熟發展和電子出版的趕超,大多數出版物都以吸引眼球、追求新鮮刺激為主,甚至作家群里也出現了“富豪榜”的排名。在這樣的風氣下,難免給大學生們帶來負面的閱讀體驗。
2 何為媒介素養及大學生媒介素養的構成
媒介素養的相關研究肇始于20世紀30年代的英國。在工業社會的初期,傳媒走向大眾化,傳媒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只是向社會公眾提供一些滿足其獵奇心理和消遣娛樂的產品,并未承擔其應有的社會責任。因此,有關學者和媒體從業人員開始呼吁并提倡傳媒素質的教育。20世紀中后期,關于媒介素養的研究和實踐也拓展到各個國家。“媒介素養”隨著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傳媒業的成熟,逐漸進入了中國人的視野,也引起了諸多學者的研究興趣。
根據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佘紹敏的定義,媒介傳播就是:“人們面對媒介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能力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具體而言,媒介素養不僅包括擁有聽說讀寫的能力,還包括批判性接收和解讀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各種信息技術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當前,我國大學生的信息捕捉、收集能力很強,媒介技術素養較高,但是,對傳媒和信息的批判接受能力、意義解讀、利用傳媒提升自己的知識結構等方面還有很大的欠缺。
當代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應該著重考量以下幾個方面。
2.1 面對傳媒的信息篩選、判斷能力和批判接受信息的素質
眾所周知,網絡是一個虛擬社會,無論是BBS論壇,還是即時通信軟件,都存在著形形色色大量的“虛擬角色”,這些虛擬角色帶來的信息量龐雜且良莠不齊。大眾所接收到的信息大都非常復雜、真偽難辨甚至違反社會主導價值體系的。因此大學生要學會對各種傳媒信息進行篩選和判斷,不要人云亦云,不能全盤接受,要批判地看待信息,培養自己敏銳的觀察力和冷靜、理智的獨立思考能力。
2.2 積極、良性的傳媒信息生產、制作和傳播
能力
當代大學生對于數碼電子產品、高清攝錄產品等信息存儲介質更為敏感也更感興趣。因此,他們是“傳媒成品”的生產者、制作者和傳播者。掌握了技術的大學生,是否能成為積極、良性、健康的傳媒信息生產者,也是大學生媒介素養的重要體現。尤其對于就讀傳播類、藝術類等相關專業的同學而言,在大學期間有意識進行傳媒技術提升并對傳媒產品進行制作和思考,十分必要。
2.3 熟練靈活運用多種傳媒形式、渠道的能力
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獲取知識、滿足生活日常所需甚至交友的主要手段,過分依賴網絡這一媒介,其后果就是造就了許多“宅男”“宅女”,一臺筆記本、一根網線就構成了精神生活的全部,造成網絡成癮的后果。在最近湖南大學進行的一項調查中,研究者發現,200名被調查學生中,有79名(39.5%)有輕度或嚴重的網癮,上網時間平均每天≥4小時的占32.9%。可見,網絡已經侵蝕了部分大學生的正常生活,如果時間都花在網絡上,那么何來的時間投入到學習和閱讀中呢?因此,熟練靈活地運用多種傳媒形態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優化知識結構,也是大學生媒介素養的重要構成部分。
3 提升大學生媒介素養的途徑
提升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3.1 正視全球化的社會背景,將媒介素養的教育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綜合素質的評價體系中來
目前,在我國絕大多數的高校中,并沒有將“媒介素養”明確、具體地納入到某一具體可見、可操作的教育評價體系和培養體系中,因此,首先必須要解決的是“媒介素養”教育“落地”的問題。教育者和大學生們首先要正視大眾媒介的飛速發展和全球化這一大的社會背景,信息交換、傳播頻繁且復雜,如果沒有形成一套適合學生發展且易于操作和評價的媒介素養教育體系,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提升也就會變虛。媒介素養的教育應當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將其納入到日常思想品德和行為的考評體系中,不僅有助于媒介素養教育的開展,也能夠引起學生的重視和思考,促使他們主動培養良好的媒介素養。
3.2 高校應鼓勵并扶植學生媒體的發展和原創傳媒的熱情,投以資金支持和精神支持
高校校園媒體由來已久,幾乎每一所學校都有一家或者數家風格不同、載體不同的校園媒體,有的校園媒體隸屬于校宣傳部、團委、學工部等行政組織,而有的校園媒體則屬于“草根”社團,由愛好興趣自發結合起來而成。德育工作者應加強對高校學生媒體的指導和扶植,引導其走上良性健康的發展軌道。比如:為人數較多的學生媒體組織配備指導教師并撥付一定數額的資金支持等,支持校園媒體舉辦各類活動,都能夠自無形之中提高學生們整體的媒介素養。同時,隨著攝影發燒友隊伍的壯大,高校里面甚至高校之間可以聯合舉辦原創攝影大賽、“微電影”征集大賽等多種形式鼓勵學生自主創作數字傳媒產品,對提高大學生的媒介技術、人文素養十分有益。
3.3 引導學生理性對待使用網絡,加強對學生的心理疏導和幫助
針對沉迷于網絡的學生,我們應提高警惕,對其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和幫助,引導他們走出網絡,走進圖書館,充分發揮紙質媒介的魅力和吸引力,讓學生捧起書本,在經典作品中感受思想之美。不斷優化并提升自己的知識結構。這需要高校德育工作者和專業教師們持續不斷的探索和努力。
良好的媒介素養反映一個人的綜合素質和品位。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是基礎素養的重要構成部分。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媒介素養也有助于校園文化的塑造。媒介素養的提升應該成為高校德育的常規工作,長此以往,必將對大學生自身和學校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唐金秀.后現代大學生的閱讀危機及對策探討[J].蘭臺世界,2011(3):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