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杰
摘 要 轉型發展是民辦本科高校的必然趨勢。民辦本科高校轉型期師德建設提升要與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和走特色化發展之路相結合,從中分析問題,釋義原因,從而在思想理念、行動措施、自我完善和提升服務能力等方面進行深入探索和改進,以促進民辦本科高校順利實現轉型轉發展。
關鍵詞 民辦本科高校 轉型發展 師德建設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3.029
Abstract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Non-Publicly Funded College. teacher moral of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in Non-Publicly Funded Colleges should be combined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to improve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and tak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from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interpretation reasons, resulting in ideas, action measures, self-improvement and upgrade service capacities and other in-depth exploration and improved to facilitate the smooth realiza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Non-Publicly Funded Colleges turn development.
Key words private universities;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teacher moral construction
1 民辦本科高校轉型期青年教師師德建設的必要性
(1)適應民辦本科高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需要。我國經濟發展已經到了關鍵階段,轉方式、調結構刻不容緩,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前所未有的迫切。①在民辦本科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提升中必須強化人才培養的質量觀教育,明確民辦本科高校轉型期人才培養質量目標是什么,如何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牢固樹立應用型人才的教育教學理念,積極探索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方式方法,適應和促進轉型期民辦本科高校在學科、專業、課程、教材、實踐實訓等方面的應用型建設的“新常態”,真正培養出社會轉型發展需要、地方產業結構調整急缺及企業發展亟需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這是民辦本科高校存在與發展的社會意義和根本價值。
(2)適應民辦本科高校強化師資隊伍建設的需要。良好的師德素養是民辦本科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基石。當前,民辦本科高校由于歷史背景和基礎條件等客觀因素影響,青年師資教師師德師風建設比較薄弱,價值歸屬感缺乏,主體意識不強,思想觀念動搖,多數青年教師僅僅把在民辦本科高校的教學作為“過渡”或“跳板”。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民辦本科高校師資隊伍建設水平的提升。這都亟需加強青年教師師德建設以適應當前民辦本科高校的發展。
(3)適應民本本科高校走特色化發展道路的需要。所謂特色發展就是民辦高校區別于其他高校的一種反映辦學內涵的獨特秉性。民辦高校特色化發展的本質就是教師師德意識的特色化。青年教師師德建設水平與民辦本科高校自身特色化發展是緊密相連的。從師德師風建設的角度看,應該構建適合民辦本科高校“民而優”的道德規范和價值定位的師德體系,以規范、約束和評估學校的辦學行為,監督和反思教學過程,增強民辦本科高校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只有具備了特色化的師德建設,才能創出民辦本科高校特色化發展的新路子。
2 當前處于轉型期民辦本科高校青年教師師德的現狀分析
2.1 存在的問題
首先,政治素質不高,育人意識淡漠。民辦本科高校中對青年教師的政治理論教育重視不夠,大多沒有專門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缺乏師德教育相應的環境和知識、職業訓練,沒有形成適合民辦本科高校轉型發展所需的價值觀和職業觀,把完成教學任務當作“養家糊口”的手段。再加之青年教師自身的生活壓力,它們與學生交流時間少,很難把握學生思想動態,就無法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
其次,敬業精神不高,職業認同感低。民辦本科高校由于自身辦學和資金的問題,對青年教師大多采取靈活的聘任制,對教師的職業關注度不高,僅把教師當作完成教學任務的工具性儲備,而不是學校的一分子。所以直接造成青年的敬業精神不是很高,對本身職業的認同度較低,甚至有些青年教師無意于教學理念和方法的更新,只限于照本宣科、墨守成規地完成既定教學任務,重量不重質,更多的時候想尋求更好的發展,如考研、出國、考公務員或搞兼職,本職工作就被泛化成了“第二職業”。
再者,科研水平不高,實踐實訓較少。由于民辦本科高校青年教師自身教學任務比較繁重,周課時在20節左右,根本無暇顧及科研工作。加之經費和條件的限制,致使青年教師無法潛心探索新的科研成果,無心致力于教育教學攻關,直接影響教學秩序和教學質量。如此情況,也造成民辦本科高校的實踐實訓課程多是理論,真正實踐操作環節往往虛多實少,無法對學生在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能力進行有效培養和鍛煉,根本無法滿足社會和企業對應用型人才需要的具體要求。
2.2 思想釋義
一方面,從教師自身講,大多民辦本科高校青年教師不知道師德建設是什么。有些青年教師只滿足于遵守學校的相關規定,只要把自己的課上好,科研完成好,其他方面則認為都是無關乎大局之事,持一種無所謂的態度。對于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和學校的中心工作,更是漠然視之,對于處于轉型發展階段青年教師應該如何做,如何加強將自身師德修養轉化為工作的實際動力基本不去想,也不愿意去想。有些青年教師在傳統教學模式影響下,習慣于墨守成規、按部就班,認為民辦本科高校轉型發展是冒風險,是倒退,是對自己教學方式的挑戰,在思想上排斥,在行動上拖沓,缺乏主動加強自身素質提升的積極性。
另一方面,從學校方面講,大多民辦本科高校不清楚青年教師師德建設對轉型發展有多大作用,要如何加強青年教師師德建設。民辦本科高校的重心在于招生、財務監管、師資保障和教學運行及基礎設施,對于青年教師師德建設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和關心。一是認為青年教師思想搖擺,流動性較大,且很容易招聘到,導致在青年教師師資培養方面支持和保障力度不夠;二是民辦本科高校對青年教師教學任務壓的擔子太重、待遇較低、保障不健全,過多在“資本”上進行硬約束,致使青年教師感覺沒有尊嚴、沒有地位、沒有歸屬感,更沒有成就感和價值感,僅僅就是學校招聘來掙錢的“工人”而已,體會不到教師應有的地位。如此,青年教師師德建設無法付諸于實踐,更不可能為民辦本科高校轉型發展增添動力。
3 轉型發展視閾下民辦本科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的提升路徑
(1)思想決定行動。對于青年教師來說,適應并融入到轉型發展中,首要的就是轉變思想觀念,變被動為主動,主動掙脫傳統的思維方式與體系,積極轉變思想。”②強化民辦本科高校轉型期青年教師師德建設,必須要求學校和青年教師都要轉變觀念,從思想、體制、機制、組織、保障等方面重視和支持提升青年教師師德建設,使青年教師師德素質提升目標融于轉型發展進程中,使青年教師師德素質提升融于民辦本科高校轉型的學科、專業、課程和教材建設中,使青年教師師德素質提升融于民辦本科高校學生實踐實訓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中,充分提升青年教師的主人翁地位,發揮青年教師在學校轉型發展中的主力軍作用。如此,才能為民辦本科高校轉型發展、持續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2)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了新的思想和理念,想清楚了行動的重要意義,就要付諸行動。“青年教師應該明白作為教師最重要的素質是師德,只有全面理解師德品質的內涵,才能把其內化為自身修養的發展需要,否則將仍然停留在他律而不是自律的階段。”③所以,青年教師必須要從民辦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的要求出發,努力提升自己的實踐教學能力,找準自身的職業發展定位,從理論與實踐相融互通的高度,去設計教學載體和規劃教學突破口,切實將專業要求、社會需求和學生訴求融合于一體,實現教學與生產的有效銜接,多探索適應轉型發展需要的項目設定、任務驅動、問題教學、案例剖析、場地實踐等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創新地運用和開發有利于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教材、課程和講義,提升實踐課堂教學效果。
(3)注重自身素質提升。青年教師必須從自身實際出發,充分借助學校提供的政治理論學習、業務培訓、職業道德教育、典型模范等載體,主動積極地提升自身的師德素養,從思想上樹立把個人的理想與命運和學校改革發展結合起來,始終堅信“努力做好本職工作,就是為學校實現轉型發展做貢獻”的工作理念,“要有強烈的職業榮譽感、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以培育優秀人才、發展先進文化和推進社會進步為己任;要志存高遠、愛崗敬業、忠于職守、樂于奉獻、自覺地履行教書育人的神圣職責、以高尚的情操引導學生全面發展”,④力爭早日使自己成為教育教學的行家里手,才能進一步發揮和實現自我價值。
(4)實現成果轉化,提高服務社會能力。應用技術大學的核心價值體現在其“應用性”和“服務性”的特征和定位上。“地方本科高校要想實現成功轉型,關鍵要實現學科專業和師資隊伍的轉型,學科專業設置將直接影響著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才培養結構,體現出地方本科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的發展定位,而師資隊伍的轉型是實現學校人才培養結構轉型的關鍵要素”。⑤所以,青年教師面對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結合實際,必須將其自身的師德素質培養與應用技術型的科研成果轉化、提高服務社會能力相融合,結合教學搞科研,結合生產促進成果轉化,在服務社會經濟發展,提升教學質量中尋求師德建設的結合點、平衡點,才能為自己設置更為切合實際的發展方向,才能激發自身更大的發展動力,才能在學校實現轉型發展、提升服務區域經濟發展能力、推進產教融合發展進程中彰顯自我,彰顯學校師資隊伍建設水準。
注釋
① 趙金瑞,李大偉.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5.
② 蘇宇.青年教師應如何應對地方高校轉型發展[J].中國高校科技,2015.9.
③ 劉強.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8.
④ 李江濤,鐘曉蘭.論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師風建設的問題和對策[J].科技創新導報,2011.7.
⑤ 趙新亮,張彥通.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的動力機制與戰略[J].高等教育管理,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