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銘
摘 要:本文通過對中西方繪畫“線條造型”語言形式之比較研究,從線條的造型能力、情感表達能力與文化內涵等方面闡述兩者之間的區別,更加清晰地凸顯出中國繪畫線條造型的特點與優勢。
關鍵詞:線條造型;情感表達;文化內涵;審美價值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1-0210-01
“語言”是人類所特有的用來表達意思,與別人進行思想情感交流與溝通的工具。除了依靠人的嘴和耳朵進行說與聽的“聲音語言”,還有使用眼睛來看的“視覺語言”。 繪畫藝術就是依靠人類的視覺,畫家應用點、線、面、黑白灰明暗、色彩、體積、材質、肌理等造型語言形式,來傳達畫家的思想情感,使觀眾感受到作品的影響,產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鳴。徐書城先生在《中國畫之美》一書中,將中國畫繪畫語言形式的特點概括成為:“線點語言”,與西方繪畫語言形式的“塊面語言”相對峙。中國繪畫的“線點語言”結構中,“線條”是主要的部分,是描繪畫面造型的主要手段,可以說“以線造型”是中國繪畫主要的造型語言形式。西畫也有用線造形的情形,如安格爾、丟勒等人,用線條造型并不是中國畫造形的唯一專利,但是,這兩種用線方式在本質上存有很大差異。在西畫中,線可用來界定輪廓。造形過程中主要使用的是形體與色彩語言,即便沒有線的使用,其造形不會受到重大影響,其繪畫形態的構架依然能夠成立,即便使用線界定輪廓,如果在輪廓之外鋪上調子,馬上就會成為很立體的畫面(而中國畫的線造形所導致的則是平面造形)。可見線在西畫中仍然是作為表現形體的一種特殊手段,西畫中的線不是線,而是一個在視野中的特殊角度的面(兩形相交,比如兩塊顏色所擠壓出的邊界,也可以產生線的效果,這也是輪廓的一種特殊形式)。在素描中,如契斯恰柯夫的素描,使用鉛筆的線條排列,但這種排列與披麻皴的排列也是不同的。這種排列最終成為明暗光影的塊面式調子,而不能成為濃淡干濕的墨色。總之,西畫用線起界形作用,它附著于形體,復制物象,是一種次要的造形因素。即使在抽象表現主義一類繪畫風格中的線的使用,也沒有中國畫用線的那種豐富的情感表現力與獨立完整的繪畫語言形式,因而,其造型功能與審美價值不可與中國畫同日而語。
1.中國畫用線同樣具有造型功能。與西畫不同的是,線幾乎是中國畫造型的唯一手段,傳統中國繪畫的造型都可以還原為線造型。即使是沒骨法,在形狀的邊緣都似曾有過細細的線條,雖然后來為墨色所淹沒,但線的骨架還是隱約存在的。同樣,點虱法也可以看作是線的特殊形式,水漬的畫面意義在于它那像線一樣自然的邊痕。
2.中國畫的用線不單只有一個造型的功能,它可以表現形狀的質感與肌理。比如高古游絲與鐵線的不同質感的表現,比如斧劈與披麻的不同肌理感覺。它還可以表現量感,通過線條勾勒的手感和結構方式所產生的不同的張力,可以相當充分地表現不同形狀的量感。它又可以表現空間感。通過線的虛實強弱轉折的布置。通過線的不同線型的濃淡干濕的走向,形狀的深度關系就被暗示出來了。通過線的穿插,重疊,藏露,它可以表現層次。通過線的快慢遲速、轉折頓挫,它可以表現運動的節奏與韻律,通過線組織的疏密關系,它甚至還可以表現黑白色階的感覺。這一切功能,是西畫中的線所不具備,或不能做到的。
3.中國畫的用線還具有傳情達意,抒發性情的主觀表情功能。不同的線條可表現不同的主觀情感,顧愷之的“高古游絲描”運筆勻細柔美,線條排列綿密,有嫻淑柔和的感覺,與宋朝梁楷的“減筆柴棍描”簡率硬郎的感覺有很大差異,它們表現的思想情感的狀態也不同。而西畫直到梵高及表現主義時期,線才具有了這種主觀表現功能。中國畫家在解決形狀的客觀性內容的同時,往往更注重通過線條的不同書寫形式,來表現不同的生命感覺、主觀情感、意趣與韻味。即使線條不用來界形,線本身的表情功能依然存在。
4.中國畫從其產生那時起一直到現在都在使用線條,悠久的線條使用史,深厚的文化積淀,以書入畫的傳統財富,使線本身因工具材料的發揮而產生豐富的變化,也使線的使用帶有了獨特的文化感,同時還使線條本身的形式美具有了相對獨立的欣賞價值。正如同聽京劇品韻味,線本身就見功夫,見味道,有看頭。通過對線的質地、線的組織、線的構成安置、線的微妙變化及調性等形式上的品味,以及對線的氣、骨、韻、力等內在品質上的品味,完全可以達到對線條本身的獨立欣賞。
參考文獻:
[1]黃均.中國畫技法第三冊[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
[2]黎雄才.黎雄才山水畫譜[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1981.|
[3]王遜.中國美術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
[4]邱振亮.血脈的回響[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1998.
[5]羅一平.造化與心源——中國美術史中的山水圖像[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