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菊 等
摘 要
本文主要從課程設置、教學管理和評價管理三方面來探討高職院校人文選修課程體系的構建,以供借鑒。
【關鍵詞】高職院校;人文選修課;課程體系
高職院校人文教育作為高職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提升學生的人文內涵,保障學生整體發展和綜合素質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但鑒于教學總學時的限制,高職院校可以通過開設人文選修課程作為提升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途徑,進而實現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目前,高職院校人文選修課已取得一定發展,但也存在不少問題。鑒于此,本文主要從課程設置、教學管理和評價管理三方面來探討高職院校人文選修課程體系的構建,以供借鑒。
1 高職院校人文選修課的課程設置
目前,高職院校在人文選修課的課程設置方面存在以下問題:一是課程設置呈現“拼盤”狀態,隨意性大。從各高職院校開設的人文選修課種類來看真的是非常豐富,如人際交往藝術、情緒管理、公共禮儀、藝術欣賞、書法等,但多數高職院校的人文選修課程并未納入教學整體規劃,課程變動大,基本上是按照學校里的教師情況和教師興趣而開設,導致“有什么教師就開什么人文選修課”的局面出現,并不能依據學生學習需求而開課,并且開設人文選修課的教師相對不多,因此可供學生選擇的人文選修課程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有所欠缺。二是人文選修課教師還遠遠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多數高職院校的人文選修課教師均為兼職,人文選修課專職教師甚少,從教師職稱結構來看,以講師和助教居多,剛參加工作的無職稱教師也較多,教授、副教授很少,鑒于個人人文素養和知識結構的局限性,其所開設的人文選修課的教學質量不能有效保障。
鑒于此,筆者認為改革高職院校人文選修課的教學管理工作,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一是規范人文選修課的課程設置,減少隨意性。高職院校針對學生所開設的人文選修課,應該在開課前要對開課教師的教學資格、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等進行嚴格審核,要確認教師是否勝任該課程,教學內容是否充實,是否具備足夠的教學資料,是否填充了學校課程的空白。人文選修課課程要進行合理科學的設置,盡量擴大涉及面,不要總是重復開設,浪費資源,鼓勵教師多開設心理、文學、藝術等不同門類的人文選修課,讓學生能夠“選有余地”。高職院校人文選修課程可按學科門類劃分為7大類型(詳見圖1)。二是采取多種形式,加強人文選修課教師的人文素質教育。教師的人文素質提高了,就更能保障自己所開設的人文選修課的教學質量。高職院校要在學校里營造終身學習的學習氛圍,為教師接納人文知識培訓,增加人文見識創造條件,要采取自學、專題研討、學歷進修、同行交流等多種方式來提升教師人文素質,并且引導教師在教學實踐里提升人文素質,如鼓勵教師采取人文觀點來解讀教材,使用教材,深挖掘教材里的人文因素,并且在教研活動中多使用人文方法來參與,盡量感悟教學人文意蘊,促進教師人文素質的提升。
2 高職院校人文選修課的教學管理
目前,高職院校在人文選修課的教學管理方面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學生選課帶有強烈的功利目的。由于傳統觀念的影響,高職院校學生更看重自身專業技能的培養,認為人文素質是虛無縹緲的東西,對將來就業幫助不大,因此多數學生選修人文選修課是為了獲取學分,他們看重的不是課程內容,而是課程考核是否容易通過,或者隨機選擇一門或者多門人文選修課,只求能夠拿到規定的學分,因此學生選課呈“無序、隨意”狀態。二是學生教學管理非常困難:
(1)由于人文選修課多數面向全校開放,實行跨專業或者跨年級選課,因此人文選修課學生來源于不同專業或不同年級,學生組成的多元化為教學管理帶來了不便;
(2)部分學生“重理輕文”思想嚴重,一直以專業學習為主,忽略甚至排斥人文選修課的學習,時常出現遲到曠課早退、上課不專心等現象,學習動力不足;
(3)人文選修課多數是在課余或晚上開課,而學生參加的校園文化活動多數也是在同一時間進行,并且學生實訓一般安排1周甚至連續安排2、3周,導致人文選修課出勤率不高,不僅讓授課教師積極性受挫,而且大大降低了教學效果。三是教學監管機制缺失。由于高職院校對人文選修課的不重視,部分高職院校并未把人文選修課納入教學質量檢查之中,或者已納入教學質量檢查之中但具體操作只是“走過場”而已,缺乏相對應的檢查制度和措施,導致人文選修課處于“無人監管”的真空狀態。
鑒于此,筆者認為改革高職院校人文選修課的教學管理工作,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加強對學生的選課指導,強化學生對人文教育的認知,讓學生真正理解開設人文選修課的目的,讓學生能夠深刻意識到人文選修課在人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對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起到的促進作用。有條件的高職院校,還可以安排學生在選課前進行“試聽”,讓教師以講座的形式把自己開設的人文選修課的具體內容和授課方式等告知學生,以消除學生選課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二是強化對學生的教學管理,可以借鑒曹雪峰提出的“雙重管理”模式,也就是通過加強對教師的一級管理以促進教師對學生的二級管理。前者包括開課審批、教學監督以及教學質量考核等,要做好上述方面工作,就必須要抓好學生的二級管理。同時教師還要提升自身教學水平,使用多元化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學生吸引在課堂之內,學生“愛學”、“樂學”,自然就會自覺遵守教學秩序,課堂教學氛圍將大大加強,學習效果自然也會有所提升。三是構建人文選修課的教學質量監控機制,該機制包括開課審批、教學要求、考核方式等等,做到教學過程全程控制。
3 高職院校人文選修課的評價管理
目前,高職院校在人文選修課的考核評價方面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評價內容不健全。不少高職院校認為課程評價機制主要是圍繞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而開展的,忽視了“學生主體”和“課程管理過程”兩方面主要因素,造成評價機制不健全。評價機制作為一個系統的有機體,應該包括對教師、學生以及課程管理過程這三方面,在“教師”方面,主要是評價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在“學生”方面主要是要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在“課程管理過程”方面主要是要評價課程開設的必要性、課程的管理效果等,三者不可偏頗。二是評價標準單一。多數高職院校在開展選修課評價工作時,所采取的評價標準與必修課一致,較為單一,未凸顯選修課的特殊性,導致評價結果未能夠為選修課提供充分的教學依據,無法有效實施評價機制在引導和監督等方面的職責。選修課不僅與必修課有區別,不同的選修課之間也存在差異,因此選修課的評價標準應該呈現為多元化,要因課程而異,做到有的放矢。三是評價結果反饋不當。多數高職院校的選修課歸屬于教務處直接管理,雖有助于加強對教師教學的監管,但卻容易讓師生、教學系以及教務處之間產生溝通障礙,學生學習情況、教師教學情況等均無法及時反饋至所在教學系或本人,導致評價結果利用價值無法實現最大化。
鑒于此,筆者認為改革選修課的評價機制已勢在必行,要著重抓好以下兩方面工作:
一是構建規范合理的課程評價機制,把學生評教、教師評學、同行測評、系部評教等內容全部納入評價機制。
(1)對學生的評價體現在“教師評學”方面,可采取“網上評學”和“課程考核”兩種形式進行。“網上評學”主要是教師在網上對學生的學風、學習過程以及學習效果進行詳細評價。“課程考核”由過程考核和期末考核兩方面構成,過程考核主要是對學生的出勤率、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等進行考核,期末考核可依據課程特征和學生實際情況采取筆試(開卷、閉卷)、撰寫報告、考級考證等多元化考核方式。
(2)對教師的評價體現在“學生評教”、“同行測評”、“系部評教”三方面,由于人文選修課學生來自不同系部,“學生評教”可以采取網上評教的方式進行,學生在網上對教師的出勤、授課內容、授課方式以及授課效果進行詳細評價,“同行測評”主要通過教師互相聽課、開展教學研討等形式進行,“系部評教”除了通過聽課的方式外,還可以采取檢查教師教學材料等方式進行。
(3)對課程管理過程的評價體現在“學生評教”方面,學生代表可以在系部或教務處召開的學生教學座談會上對教學設施、教學內容等方面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二是完善課程評價管理措施,為課程評價提供制度保障和組織保障。
(1)要想有效開展人文選修課程評價工作,離不開相關制度措施作為保障,高職院校要針對人文選修課制定開課要求、選課流程、教學監督等相關的管理制度,為課程評價提供制度依據。
(2)建立完善組織機構,最好能夠有專門機構管理,專人負責。可以在學校層面成立教學考核評價小組,負責全校教學考核評價工作,由教務處安排專人負責具體實施,教學系部予以配合。其中較為關鍵的是要保障教務處、教學系部以及教師、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的順暢,這樣才能夠更為及時有效地向相關部門或者人員反饋評價結果。
4 結束語
總之,高職院校人文選修課程體系的構建還需要遵循下列原則:一是學以致用原則,人文選修課不僅僅是把人文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把學到的人文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和學習中去,把“學會學習”與“學會做人”進行緊密關聯,以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提升人文素質;二是開放融合原則,高職院校人文選修課程的構建要立足于開放視角,打破學科界限,實現不同學科知識的相互融合,實現人文選修課程內涵的不斷延伸,豐富教學內容;三是系統性原則,高職院校人文選修課程的構建是一個系統工程,要與人才培養、教學目標、專業設置等相關聯,要充分考慮到課程建設的內部聯系和教育規律,不可以因人設課或隨便設課。
參考文獻
[1]高寶立.提高教師人文素質: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的關鍵[J].江蘇高教,2011(06):132-134.
[2]曹雪峰,邵慧.理工科高校開設西方文化選修課的實踐與思考[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3):376-378.
[3]倪秋梅.高職院校公共選修課評價機制改革探究——以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04):17-21.